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柠檬草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柠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从柠檬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初步鉴定了40个成分,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8.82%)、香叶醛(13.52%)、棕榈酸(12.71%)、橙花醛(10.83%)、硬脂酸(3.23%)、柠檬醇(2.65%)、乙酸香叶酯(2.03%);从柠檬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了35个成分,主要成分为香叶醛(32.86%)、橙花醛(28.22%)、乙酸香叶酯(7.93%)、橙花醇(4.47%)、橙花叔醇(4.13%)、苯乙酸橙花酯(2.44%);两者共有成分21个。两种方法提取的柠檬草挥发油组分及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柠檬草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八角茴香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广西三种八角茴香(大红八角、干枝八角、角花八角)为原料研究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性能。以石油醚为溶剂、索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手段对挥发油的大部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采用Fenton法及邻苯三酚法探讨了三种挥发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干枝八角、角花八角挥发油中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的含量分别高达21.25%,10.46%;三种挥发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其中干枝八角挥发油对.OH及O.清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黄花补血草花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黄花补血草花部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研究,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的81.13%.黄花补血草花部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酯(12.47%),十七烷(1.37%),7-十五炔(1.40%),二十三烷(8.21%),2,6,10,14-四甲基十六烷(3.16%),二十七烷(821%),1-碘十六烷(1.40%),二十九烷(13.77%),菜油甾醇(13.28哟,22,23-二氢豆甾醇(3.87%),羽扇豆醇(1.43%)等.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凌云县产的干枝八角、角花八角和大红八角的干果为原料,分别以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比较研究表明:索氏法提取率较高,提取的八角油颜色较深,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油的有效成分中反式茴脑的相对含量较高.两种方法均表明大红八角油中反式茴脑最高,角花的次之,干枝的最低;而且干枝八角油中富含草蒿脑,其相对含量为28.94%(水蒸气蒸馏法)和27.35%(索氏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籽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手段对广西三种八角籽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比较研究表明:角花八角籽油的提取率最高,干枝的次之,大红的最低;在化学成分上,三种八角籽油的主要成分因品种的不同而有区别,从三种八角籽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9 种化学成分,大红八角籽油的成分相对单一,主要成分为小茴香灵(49.77%)、α- 香柠檬烯(21.52%)、4- 甲氧基肉桂醛(14.80%);角花八角籽油主要成分为小茴香灵(47.50%)、n- 棕榈酸(16.61%)、4- 甲氧基肉桂醛(4.96%);而干枝八角籽油的成分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新鲜多星韭的花、茎、叶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分别从多星韭花、茎、叶挥发油分离、鉴定了30、18、19个化合物,花、茎、叶中分别有22、17、16个硫化物,硫化物占花、茎、叶挥发油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76.20%、82.73%、78.15%。多星韭各个部位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基本一致,主要是烯丙基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反式丙烯基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但是相对百分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SFE-CO_2)提取麦冬挥发油,进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SFE-CO_2法提取麦冬块根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鉴定出69种化合物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7.12%。研究成果可用作现代化中药制剂生产、麦冬药材品质鉴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贮藏条件下青花椒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江津青花椒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比较在低温密封避光与室温未密封不避光2种贮藏条件下青花椒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前干青花椒挥发油含量为17.49%,贮藏后干青花椒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15.97%(低温密封避光贮藏)和9.87%(室温未密封不避光贮藏),低温密封避光贮藏能有效延缓挥发油的损失;贮藏前后干青花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1种成分,贮藏前后共有成分24种,贮藏前后干青花椒挥发油中的主成分均为香桧烯、月桂烯、(+)-萜二烯、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但其含量因贮藏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贮藏条件下干青花椒挥发油中损失与新产生的微量成分略有差异,低温密封避光贮藏可有效保持干青花椒原有的香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苦楝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结果分离出苦楝花挥发油74种成分,其中确定了63种化合物。结论苦楝花挥发油以饱和烷烃为主,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酸,占7.984%,相对含量最低的是二十八烷,占0.393%。这与此前报道不同。苦楝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相差较大,综合开发利用苦楝时应分部位提取。  相似文献   

10.
香茅草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草中的挥发油,设计正交试验L9(34)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15(g/m L),提取时间为1.5 h,浸泡时间为24 h,香茅草挥发油的得率最高,为0.576 7%。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确认香茅草挥发油中57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不饱和醛和醇,其中柠檬醛相对含量为37.23%,橙花醛相对含量为31.81%,柠檬醇相对含量为9.25%。  相似文献   

11.
四种食用菊花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食用菊花SYJ1、SYJ2、SYJ3和SYJ4主要化学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抗坏血酸、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食用菊花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菊SYJ3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其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抗坏血酸、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5.69、65.03、39.72、156.97、69.95、1.96、3.13和17.62 mg·g-1。4种食用菊花挥发油成分数量分别为37个、33个、25个和38个,最主要成分为α-蒎烯、1,8-桉叶油素、双环(2.2.2)癸烷-2-烯-5-酮、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α-荜澄茄烯。不同品种食用菊花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挥发油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枇杷叶、花和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枇杷叶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16%;枇杷花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99%;枇杷茎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5%。枇杷叶、花、茎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6种,但枇杷叶、花、茎含有的特有成分分别为23、21、13种。2个主成分可代表3个样品的55种挥发性成分,样品之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枇杷叶的综合评分最高,枇杷花的综合评分其次,枇杷茎的综合评分最低。实验结果表明:枇杷叶、花、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菜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钰虎  陈小燕  何华玲 《食品科学》2011,32(20):157-159
目的:分析油菜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油菜花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共检测出30种成分,并鉴定出其中21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40%,主要化合物为正四十烷(38.14%)、正四十四烷(30.24%)、异硫氰酸烯丙酯(10.94%)、异硫氰酸丁烯酯(9.56%)、石竹烯(1.02%)、柠檬烯(1.01%)、硫氰酸烯丙酯(0.75%)等。  相似文献   

14.
HS-GC-O-MS分析细叶韭花易挥发性风味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叶韭花中易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条件及气相色谱-质谱分离检测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嗅闻仪确定挥发性风味成分。在选定HP-5MS色谱柱的分离条件下,最优顶空条件为样品用量1.0 g/20.0 mL顶空瓶,平衡温度100℃,平衡时间40 min。结果表明:经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共分离得到52种化合物,确定结构46种,占总易挥发性成分的99.15%。其中,含硫类17种、醛类10种、烃类4种、酮类4种、呋喃类3种、醇类4种、酸类2种、芳香族类1种、萜类1种。根据嗅闻结果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可得,细叶韭花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是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1,3-二噻烷。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沙枣花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64个组分,鉴定出其中54个化合物,占总质量分数的96.89%;其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酸乙酯(77.36%)、(E)-4-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3.03%)、乙缩醛(2.70%)、顺肉桂酸乙酯(1.09%)、苯乙酸乙酯(1.06%)、苯甲酸乙酯(1.03%)、反式橙花叔醇(1.03%)。  相似文献   

16.
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除了含有黄酮、挥发油、有机酸、萜和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外,多糖作为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年内报道的花中多糖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中多糖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促进花中多糖的深入研究,为相关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综合利用杭白菊花精油,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利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响应面法优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杭白菊精油提取率的影响,以确定超临界CO2 萃取杭白菊精油的最优条件;利用模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对影响超临界CO2 萃取杭白菊精油提取率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74.9℃、萃取时间186.3min 时,萃取效果最佳,理论提取率为3.51%;实际提取率为3.464%,比理论值低1.28%。气相色谱- 质谱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44种化合物,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已鉴定化合物组分占总提取物的72.3%,其中有20 种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  相似文献   

18.
以沙枣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香气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确定沙枣花中特征香气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确定沙枣花不同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沙枣花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对沙枣花特征风味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离分析,鉴定出139种物质,通过GC-O检测出63种沙枣花香气成分,包括13种醛类、7种酮类、14种酯类、11种醇类、4种酚类、5种酸类和9种其它物质,其中香气强度高的物质17种。通过GC-O及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15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关键性风味物质(香气强度>3)包括肉桂酸乙酯、肉桂酸甲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异戊醛、桂酸异丙酯、叶醛。  相似文献   

19.
这项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浸提法、真空泵抽取吸附采集法、固相微萃取法以及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新疆沙枣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并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沙枣花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沙枣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鉴定出139种化合物,其中共检测出烃类22种(占21.3%)、醛类10种(占1.38%)、酯类47种(占62.18%)、酮类7种(占0.6%)、醇类21种(占9.52%)、酸类14种(占1.86%)、苯环类7种(占1.66%)、酚类5种(占1.14%)、其它物质6种(占0.33%)。其中共有成分4种,分别是2,3-丁二醇、苯乙酸乙酯、苯乙醇、反式-肉桂酸乙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GC-MS对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器官间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Ultrasonic-AssistedExtraction,UA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分别提取小黄花茶花和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用NIST08.LIB标准质谱检索库定性,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和叶中共检测到13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21种。花中共鉴定到7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15种萜类化合物,1种甾类化合物,11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6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16.71%);叶中共鉴定到72种化合物,含有23种萜类化合物,2种甾类化合物,14种芳香族化合物,及33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反式-2-己烯醛(20.63%);花和叶中共有芳樟醇、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等25种化合物,分别占花挥发油含量的44.82%,叶的47.69%。本文从小黄花茶中鉴定到多种具有药理活性和吸引虫害的挥发性成分,为了解小黄花茶挥发性成分奠定了基础,为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