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绿色建筑·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对中国未来发展模式又做了一次界定,生态文明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就是要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10亿m2,城镇建设投资每年高达数万亿元,规模巨大。但是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耗用了大量土地,  相似文献   

2.
诗意栖居     
冯君 《中国厨卫》2011,(10):110-121
当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个人空间越来越小,你是否会感觉到生活越来越压抑?于是,我们渴望一种自然、淳朴的生活。而家,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阿尔瓦·阿尔托赋予诗意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与诗意的缘份,通过对阿尔托几则经典建筑分析,从而进一步赏析阿尔托在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上对这些作品所赋予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筑·居·思》中,海德格尔将建筑的本质理解为栖居,而栖居就是“终有一死者”与“天”、“地”、“神”的统一,建筑就是保护这种统一,让“天地人神四方”保存在其本质之中。海德格尔指出了建筑技艺的手段异化乃至人存在的“无根”状况,这一异化嵌在对“存在的意义”的遗忘史之中。然而,海氏建筑之思的起点与主题是“终有一死者之诗意栖居”,这就意味着,作为起点的“终有一死者”锁闭了开放的交往向度。甚至,其“诗意栖居”与和“他人”的共在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说,筑造标志着人存在的方式,那么,如果它在指向诗意栖居的同时,遗忘了建筑活动发生于其中的城市—历史背景,这作为“大地”的历史背景就在对意义的追寻中被遗忘,从而,对建筑意义的追求依然从根底上就断裂了。  相似文献   

5.
王世礼  胡丹 《中外建筑》2009,(11):58-59
通过简要分析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将其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特别是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了在建筑美学中“诗意的栖居”的具体体现及当前回归“诗意的栖居”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7.
《世界建筑》2003,(7):16-17
在刚刚告别了“非典”疫情之时,《世界建筑》一年一次的居住建筑专辑又与您见面了。 安全、适用、舒适、经济、美观是住宅需求永恒的主题;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性格独特也更为人们所关注。“非典”的突如其来使人们对诗一般的田园生活更加向往,向往着有鸟语花香的栖身之地。  相似文献   

8.
人、自然、建筑是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寄寓着一种“大地栖居”的梦想。而这恰恰是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有待于建筑界有识之士向自然大地、生态生活以及东方传统“回归”,并付诸于创造性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建筑艺术性及其审美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建筑美学及其认识论的产生根源和演进趋势,在风云变幻的流派大潮中探求建筑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特点,它常常通过诗、书、画的融入而形成。围绕对清代宫廷绘画“玉带桥诗意图”的考证,明确了绘画来历以及卷中“玉带桥,,的指向,辨析了杭州北京两地“玉带桥”的不同,疏理了昆明湖玉带桥的创作脉络和文化背景。进而表明正是广泛的艺术门类参与,成就了玉带桥由桥梁工程到特色景观的飞跃,使得形象生动、意蕴丰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壶瓶山镇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建设营造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小城镇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任松寿  晓月 《建筑》2002,(9):45-47
本文记述了天津百年建筑史 ,指出了继承、扬弃、创新是城市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必需处理好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镇·老街·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古镇。这些古镇远没有南方古镇诸如周庄那么闻名,却也有着它们独特久远的文化魅力,可谓“镇镇不同,街街不同”。它们大都以一条或几条街道为轴线呈线状形态发展,街道不仅是城镇最主要的商业空间,也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场所。由于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缓慢,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空间形象。街道曲曲弯弯,六、七米宽;两侧的建筑大多只有2-3层,下店上住。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亲切宜人的商业空间,使这里成为展示城镇历史和文化的极好空间,人们习惯亲切地称之为…  相似文献   

14.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宣告,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大任务。中国传统建筑身处耗能窘境,建筑改革势在必行,北新建材以绿色环保建材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打造美丽中国,助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生态城市应体现“生态性”的同时,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2日下午1:30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晓钟工作室、加拿大联邦住房署,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加拿大绿色建筑及建筑技术研讨会在北海公园内上林苑召开。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的创立人。在他眼里,一幢建筑是否环保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做到功能多样化。他毫不掩饰对国家大剧院、三号航站楼等知名建筑的批评态度。他不能理解许多中国新建筑总是以西方建筑为参考模本。他直言,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忘了中国拥有5000年的建筑历史,“许多建筑与自然结合得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多去找找这方面的案例呢?”  相似文献   

19.
这个时候中国的生态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无论对文明的影响程度,都将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将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城的群体,中国将领先于世界。应对生态文明最主要的抓手就是生态城的规划建设,这就是中国的天时地利,中国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第一本有关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年度性报告。发展报告的目的是要全面、真实的反映我们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方法和实践现状,以便为各类不同群体提供较为全面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