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从环境和人物分析中探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从现实主义角度去分析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从而使读者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安吉·克莱尔:一个真正毁灭苔丝的罪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代在其《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苔丝这一悲剧人物形象。为了刻画苔丝这个悲剧人物,哈代特意对两个男主人公(亚雷.德伯和安吉.克莱尔)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然而,只有安吉.克莱尔才是将苔丝推向死亡的真正罪人。文章试着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为不朽的作品,主人公苔丝美丽、善良,却不断遭到丑恶与伪善的摧残和打击,最终走向死亡.苔丝的悲惨命运令人心颤,发人深思.笔者从男权意识、宗教与法律角度对造成苔丝悲剧人生的因素作了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男权社会下的悲剧——读《德伯家的苔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伯家的苔丝》被誉为是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认为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压抑和偏见的恶果,是当时男权社会传统势力对她的无情摧残所犯下的罪孽。  相似文献   

5.
《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学翻译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的今天.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苔丝》张译本中所体现的张谷若先生在译介他国文化、研究原文作者以及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翻译主张,探讨其译作在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学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哈代小说中的典故和神话用得颇多,而且寓意深刻,这一点在《苔丝》中最为突出。小说爱情故事的展开以教会为背景,用圣经和希腊神话进行点缀,既达到了艺术的统一,也表达了作者对宗教和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文学翻译的灵魂。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方法,也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阐述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及其关系、文学翻译的定义及其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张谷若的《苔丝》译本与孙致礼、唐慧心的《苔丝》译本在词汇与句法方面的不同,及这些不同对传递原作的意境的影响,探讨文学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哪个更能有效传达原作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哈代非常擅长在小说中用环境描写来感染读者,他的小说经常被人们说成是"一片风景加上一个人的灵魂".在他的小说中环境的情调和角色的心灵形成了一个整体,交相辉映.本文将试着讨论哈代的代表作<苔丝>中环境描写对苔丝命运发展的象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为研究对象,从安玑·克莱的思想顽疾与性格缺陷入手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造成苔丝爱情悲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描述了一个被人诱奸而后又犯下杀人罪过的女人的故事。文章试图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并从女性的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及它的作者:苔丝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被理想化的缺乏自我意识的女性牺牲品;而哈代在对苔丝同情的背后,在把苔丝纯洁化的同时,也把他作为男性喜好的烙印打在了苔丝的身上。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被誉为是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认为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压抑和偏见的恶果,是当时男权社会传统势力对她的无情摧残所犯下的罪孽.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托玛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苔丝的毁灭极典型地代表着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她的苦难历程反映出整个破产后的农民阶级在向工人阶级转化过程中遭受的种种灾难。从命运悲剧的角度研究《德伯家的苔丝》,分析哈代创作这一作品的背景及其诠释方式,并进而总结出哈代独特的悲剧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4.
《苔丝》中存在两种原型结构,即,圆圈型结构和《圣经》悲剧结构。这两种原型结构的运用揭示了作者悲剧性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作品,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圣经》原型.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出发,从伊甸园神话、情节冲突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揭示了作品与《圣经》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个悲剧的主要成分入手,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这一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所展现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叙事视角是现代小说经常使用的写作技巧,是叙事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传统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不仅采用了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还灵活恰当地使用了人物有限视角和多重式人物视角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道德风尚,突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笔者将就此做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各种叙事视角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作者主题思想的阐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细读文本、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挖掘出《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孤独,理想幻灭,异化。所有这些主题都是现代主义作家着力去谱写的,现代主义作家们所关注的主题都可追溯至哈代的小说。因此,就其创作主题而言,哈代堪称现代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19.
对电视连续剧<亮剑>之英雄主义群像进行解读,分析了什么是"英雄主义",从而讴歌了"亮剑"精神,也探讨了新时期的"亮剑"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希利斯·米勒的重复模式理论,通过哈代小说《苔丝》中出现频率较高且贯穿始终的“红色”意象分析文中的三个生—死—生循环。指出所有这些红色的东西都是哈代称为“无所不在的意志”(某种具有创造性和毁灭性的能量)所留下的循环痕迹。对一些学者认为哈代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是无助的可怜生命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阐明哈代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