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采用切削刃为30°负前角的硬质合金滚刀切制及精加工模数6-16mm(锥齿轮16-18mm),硬度HRC50~60,总齿长35米以下,直径2.5米以下的齿轮。对模数10的硬化齿轮进行的试验证实了工件为高硬度时需降低切削速度以免刀具强烈磨损。用此方法每班加工五个绞车齿轮后齿轮轮齿节距偏差≤±34μm.-R.  相似文献   

2.
渗碳零件在磨削加工时,硬化层表面往往因产生裂纹而报废,造成损失,究其原因,与机械加工和热处理均有关系。我厂生产的活塞本体,如图1所示。材料为20CrMnTi,热处理技术要求:渗碳层深1.3~1.8mm(加磨量),表面硬度HRC58~62,心部硬度HRC28~32。原工艺过程为:锻造——退火——机械加工——调质——机械  相似文献   

3.
由于轴承片制件一般要求高硬度、高精度和高的尺寸稳定性,因此制定热处理工艺时,必须充分考虑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和组织平衡状态,同时要针对零件几何形状制备相应夹正夹具。图1为天文台圆感应同步器的底座轴承片,是用GCr15钢制造,成品硬度要求HRC62~65、形位公差要求如图1中所示。  相似文献   

4.
三、零件硬度不足实例分析 1.直柄立铣刀刃部硬度不足(见图1) 规格:φ8mm 材料:W9Mo3Cr4V 硬度要求:刃部HRC62~66 柄部的1/2处HRC30~55 6000件φ8mm直柄立铣刀热处理后有1000余件刃部硬度只有HRC59~62,经退火重新淬火回火后,硬度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5.
奚勇 《现代零部件》2006,(12):62-63
在加工轴承的内外圈以及其他类似的薄壁零件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保证零件的圆度,以轴承内环为例,零件最终硬度要求为60~64HRC,在零件淬火达到硬度要求的同时也造成工件变形,此时内孔的圆度为0.028mm,外圆的圆度为0.033mm。如果采用常规的夹持方法,如卡盘、全包容有极夹头或瓣膜夹具是不能满足精加工后零件的圆度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干切削的刀具和切削条件选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刀具确定以后,还应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和其他参数,根据具体加工,来确定出干切削的适用性。为此有人用涂层硬质合金(P15)车刀,对中碳钢进行精切加工。工件硬度55~59HRC,直径Ф98-Ф70mm,长度250mm。机床为精密的CNC车床,主电机功率22kw。车削时若使用切削液则为浓度6%合成油的水溶液,流量为4.2L/min。加工时刀具用光学显微镜测量其磨损,刀具的磨钝标准为VB=0.3mm。工件表面粗糙度用轻便式粗糙度仪测量,主电机的电流用霍尔传感器测量。  相似文献   

7.
图示为我厂对外加工的链轮轴示意图,批量大、形状简单,但轴壁薄,其工艺路线为:下料→机械粗加工→调质→机械精加工→发兰→成品→交检。热处理技术要求硬度20~25HRC。  相似文献   

8.
522-181襟冀蜗杆(图1)是三叉戟上精度很高的重要传动零件,用18Cr2Ni4WA钢制造。要求渗碳层深度1.0~1.4mm,蜗杆外表面硬度HRC58~62,心部硬度HRC36~40,全长弯曲度<0.10mm。该蜗杆在粗加工后,进行调质处理,硬度为HRC22~25,经半精加工后渗碳淬火。在热处理后,全长弯曲度达1~3mm,并且在整个长度方向上收缩约1mm。由于该零件细长,热处理校正非常困难,且极易断裂。此外,在热处理后  相似文献   

9.
某军品零件用偏心夹具总装配如图1所示。其中主要难加工零件为偏心心轴1,其尺寸和形位公差要求如图2所示:材料为45钢,热处理硬度30~35HRC。使用此夹具磨削零件加工方法为:先将零件内孔加工好,以零件内孔定位,将零件装夹在此心轴Ф48-0.025 -0.035mm外圆上,并由定位销进行角向定位  相似文献   

10.
我厂生产的一种零件材料为38GrMoAlA,调质处理。在零件上需要加工4个缺圆孔。长径比为8,如图1所示。为此,我们设计制造了成形铣刀(见图2)。用成形加工的力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1.成形铣刀的设计与加工刀具为整体结构,材料为W6Mo5Cr4V2,热处理HRC63~66。刀具切削部分的前后角与一般铣刀相近,增加了刃倾角5°。刀具颈部直径必须考虑到头部结构及被加工零件缺圆孔开口尺寸a的大小,还应考虑到刀具切削部分球形段的弧长需超出缺圆孔弧长。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青岛鑫海阔工贸有限公司为专业热处理公司,常外协生产一些需调质的轴类及板类零件。按照常规的工艺处理后,零件经检验硬度、变形量合格后,才转给厂家。有些厂家曾反映:许多直径较小而长度较长的轴,在车床上一加工,零件就会产生弯曲变形,超过加工余量,需用锤子反复敲打校直,许多零件甚至因变形过大成为废品.  相似文献   

12.
针对薄壁套零件精车后变形问题,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从加工工艺、夹持方式、调质硬度3个方面进行了改善,有效地解决了薄壁套零件精车后变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加工要求图1所示零件属于长套、深孔类零件,材料为HT200,生产类型为批量生产。应用在钻探设备结构中,主要起引导钻杆的导向作用和增强钻杆刚性的作用。图1为了保证φ48mm内孔的精度,内孔粗加工在车床上加工留0.5~0.8mm余量,精加工在拉床上采用φ48mm拉刀推拉至图样要求,30mm螺旋油槽在车床上一夹一托以外圆定位加工至图样要求。2.存在问题由于工件为深孔类零件,长度较长达600mm,内孔较小为φ48mm,使镗杆的粗细大小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4.
合金钢经过调质其硬度达到HB 300~400(HRC 32~43)后,基体中大量弥散分布着坚硬的合金渗碳体,因而使得在切削加工时,加快刀具的磨损,降低刀具的寿命,所以,如何提高高速钢刀具的寿命,就成了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志鹏 《工具技术》2006,40(4):84-84
众所周知,较长的薄板类零件在进行热处理后易发生变形、翘曲现象,给机械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技术人员为解决这个难题想尽了办法.如图1所示,距离卡规的材质为CrWMn,硬度达55~60HRC,图纸要求较严格的是其长度尺寸为100mm.  相似文献   

16.
剖分式滑动轴承的刮研与装配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分式滑动轴承是苏制16系列重型车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轴承,经过长期的修理实践,我们摸索出一套刮研修复这种轴承的工艺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确定主轴轴承的加工尺寸重型车床剖分式轴承座孔一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主轴支承轴颈的几何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轴承在更换刮研前,要对主轴轴承座孔进行精确的测量,并要对主轴支承轴颈进行检测,当支承轴颈不圆度≥0.008mm,锥度≥0.03mm,粗糙度低于Ra0.8时,就要对主轴支承轴颈进行磨削修复.恢复其原设计精度.检测出的轴承座孔尺寸和修复后的主轴支承轴颈是轴承进行加工的依据.二、剖分式滑动轴承加工要点轴承加工的关键是如何消除加工时内应力变形的问题.精加工时轴承内外圆要留刮研量0.30~0.40mm.为避免精加工后可能出现沿轴线方向扭曲0.20~1.20mm左右不等的变形,应采取的工艺措施是:轴承毛坯采用离心浇铸件,轴承加工时车床上的卡头部分要保持坯料的最大直径及实长,卡盘爪卡紧轴承坯料后要在根部切出适当宽度和深度的应力槽,加工时刀具切削力要小,并要在粗车和精车时反复几次松开卡爪,变换装卡部位,以释放内应力,这样可大大减少轴承的加工变形.三、剖分式滑动轴承外圆与轴承座孔的锉刮剖分式滑动轴承的外圆和轴承座孔的合研及锉刮是  相似文献   

17.
图1用滚花刀在车床上对轧辊辊身滚花,(图1),零件左旋斜度30°、滚花宽度=2.5mm、深度=1.0mm,轧辊材料:合金钢,热处理硬度229~255HB。在滚花过程中,滚刀除受正常的切削力作用外,更受到工件挤压变形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导致刀具崩刃、磨损更快,因此在刀具设计及正确选择刀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微小刃径刀具切削难加工材料后刀具的磨损,针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的难加工特性,设计了单因素实验方案,采用直径为0.6 mm的硬质合金微小刃径刀具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DD98进行微铣削加工;通过磨损后的刀具直径和铣削槽底宽度尺寸的变化来定义微铣削刀具(微小刃径刀具)切削加工的磨损标准,建立了微铣削刀具磨损标准的数学模型;基于单因素实验方案,探讨了不同切削参数条件下,微铣削长度对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和实验数据对于探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机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小刃径刀具切削难加工材料后刀具的磨损,针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的难加工特性,设计了单因素实验方案,采用直径为0.6 mm的硬质合金微小刃径刀具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DD98进行微铣削加工;通过磨损后的刀具直径和铣削槽底宽度尺寸的变化来定义微铣削刀具(微小刃径刀具)切削加工的磨损标准,建立了微铣削刀具磨损标准的数学模型;基于单因素实验方案,探讨了不同切削参数条件下,微铣削长度对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和实验数据对于探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机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微小刃径刀具切削难加工材料后刀具的磨损,针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的难加工特性,设计了单因素实验方案,采用直径为0.6 mm的硬质合金微小刃径刀具对单晶镍基高温合金DD98进行微铣削加工;通过磨损后的刀具直径和铣削槽底宽度尺寸的变化来定义微铣削刀具(微小刃径刀具)切削加工的磨损标准,建立了微铣削刀具磨损标准的数学模型;基于单因素实验方案,探讨了不同切削参数条件下,微铣削长度对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和实验数据对于探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机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