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玉炎  姚孟栋 《制冷》1991,(4):90-92
滚动转子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提高制冷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在运转过程中注入中压制冷剂气体。制冷循环系统除蒸发器、冷凝器外,还需在这二热交换器的中间配置气液分离器—接通气液分离器与设置在下轴承座上的注入孔,经气液分离器分离的中间制冷剂气体,经注入孔进入压缩腔。  相似文献   

2.
气液分离器在制冷系统里起到防止压缩机液击、提供压缩机回油、储存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等重要作用。空调除霜时的四通阀换向、停机后重启、不充分的蒸发器换热等情况下均有可能造成压缩机液击。本文搭建了气液分离器系统实验台,制作气液分离器可视化透明样件,对U型气液分离器开展了可视化微观实验研究;总结了压缩机启动时内部制冷剂两相流和润滑油的流动状态及液面高低变化,以及系统达到稳定时液面高度的变化规律;并且总结了入口管管径、入口干度和入口质量流量等参数对于气液分离器流动状态和液位变化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制冷剂在系统中的分布规律,提出测试原理及方法。测试数据显示,热泵在稳态运行下,制冷剂主要分布在两器中,在制热工况下,气液分离器中贮存约13%的气态制冷剂。  相似文献   

4.
对空调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回液及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危害性;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空调气液分离器的应用及优化设计,尤其是回油孔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践证明合理地设计及应用气液分离器,对提高空调产品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空调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回液及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危害性;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空调气液分离器的应用及优化设计,尤其是回油孔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践证明合理地设计及应用气液分离器,对提高空调产品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电邯郸热电厂厂前区制冷机组为4台某公司1998年生产的LSLGF1000Ⅱ螺杆制冷机组,名义工况制冷量为945kW,制冷剂为R22,单台制冷剂充注量为430kg。采用卧式油分离器和满液式蒸发器,运行中油温控制在45~60℃之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旋流分离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液旋流分离器已应用于多个行业,但在制冷领域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数值模拟及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气液旋流分离器在制冷系统中的分离效果并且提出减小分离器体积的优化方法。建立制冷剂两相流气液旋流分离器模型,利用CFD软件FLUENT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其中离散相采用DPM模型,湍流模型采用RNG k-ε模型,得到了分离器内部速度场、液体相浓度分布以及不同颗粒直径下的进出口干度。采用计算焓值的方法对旋流分离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得出旋流分离器拥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在进口干度为0.3时,出口干度达0.97以上并且对比数值模拟及实验推导得到液相颗粒直径约为1×10-6米量级。在此基础上对分离器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改变折流板圈数,在使分离器出口干度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体积缩小了约31%。  相似文献   

8.
严跃进 《制冷》1991,(4):60-61
在冷库重力供液系统中,氨液分离器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它是用来分离节流后的低压氨液中所带的无效蒸气(俗称闪发气体)以及分离蒸发器回气中的氨液,同时当分配调节站向同一楼层的几个蒸发器供液时,还起到调剂分配氨液的作用,氨液分离器安装时还有一定的高度要求,使之产生一定的液柱压力,克服管道的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使氨液能很好地充满冷却管组和保证制冷剂的正常循环。  相似文献   

9.
路正彬 《制冷》1989,(2):69-71
具有喷咀的板式冻结器与用泵循环装置比起来更经济,因为喷咀使用冷凝器后的高压液体的能量进行制冷剂循环。通过喷咀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取决于冷凝和蒸发之间的压力差及经过冻结器板的压力降。随着冻结过程的进展,移走的热量逐渐减少,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也随之减少。然而,由于蒸发压力下降而通过喷咀的蒸汽速度稍微增加。这样,在冻结过程的最后,就导致液体分离器里液位升高。为了保证液体的分离,液体分离器的尺寸必须增加,允许  相似文献   

10.
缺油会引起润滑不足,造成轴承面磨损和划伤,导致抱轴和活塞卡死.缺油是系统问题、其根源在于系统回油不好,与奔油关系不大.回液和制冷剂迁移引起的润滑油稀样、高温引起的润滑油变质焦化,以及油压过低等也可造成润滑不足,导致压缩机损坏.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因更换充氧车液气分离器体与盖之间的密封圈时,错误地采用“O”形橡胶圈代替本应安装紫铜材质的垫片,导致液气分离器燃爆的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引射器作为节流装置的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将气液分离器设置在蒸发器之后,利用高压制冷剂与气液分离器中液态制冷剂的压力差来引射液体,在不借助额外能量的条件下使蒸发器形成超倍供液,以改善系统性能。搭建了系统实验台,对该系统的引射比及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变工况实验研究,并与两相流引射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为-13~-6℃及冷凝温度为36~42℃两种工况下,采用引射器液体再循环方式的制冷量比两相流引射方式的制冷量提高了24.6%~45.9%,系统COP最大可提高14%;而当蒸发温度低于-13℃及冷凝温度高于42℃两种工况下,系统COP略有降低。同时发现,引射器进出口压差是影响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中引射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评估纳米制冷剂CuO—R113的沸腾换热效果需要定量预测CuO纳米颗粒在CuO—R113纳米制冷剂沸腾过程中的迁移量。本文首先理论分析了CuO纳米颗粒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CuO—R113纳米制冷剂沸腾过程中,单个CuO纳米颗粒克服液态制冷剂的表面张力进入气相是不可能的,CuO纳米颗粒发生迁移的原因是气泡与CuO纳米颗粒的粘附作用。基于此建立了预测CuO纳米颗粒迁移量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涡旋风冷热泵机组在市场上已被广泛应用,笔者对市场反馈的涡旋压缩机故障进行了归纳,从制冷剂迁移,润滑油分配,液击,电气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冻结装置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力供液即满液式供液,它是将氨液分离器与蒸发器设在同一层上,利用液体的均压作用,使氨液分离器和蒸发器内液面趋向一致,它的液面高度保证排管容积的60~80%存有液体。其优点是可以免除重力供液系统中静液柱压力对蒸发压力的影响,保证系统达到所设计的蒸发温度,同时可以节约建筑投资。 在满液式供液系统中,氨液分离器必须靠近蒸发器,所以,目前在冻结库中,一般采用将氨液分离器设置于冻结间内的方案。在冻结间内氨液分离器是否需要做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全新的船用制冷剂泵供液制冷系统回油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回油方法进行比较,据此设计一种全新回油控制装置。重点介绍该装置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要点、采用该回油方法的特点及其对整个制冷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回油控制装置可实现连续地将低压侧液态制冷剂中溶解的润滑油返回至压缩机吸气口并进入油分离器,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将低压侧液态制冷剂中溶解的润滑油量稳定维持在制冷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结合空调器用四通阀液击问题,对流经四通阀流体进行分析和试验,发现空调器在一定温度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启动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液态制冷剂流经四通阀。基于空调系统中四通阀液击的机制,在空调器以制热模式启动时,为避免因液态制冷剂流经四通阀导致四通阀液击损坏,提出应依据空调器开机压缩机启动运行后排气口液态制冷剂持续出现的时间,合理设置压缩机与四通阀启动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8.
实验测定了有油和无油工况下,CuO纳米颗粒在CuO—R113纳米制冷剂沸腾过程中的迁移量。结果表明:在CuO—R113纳米制冷剂沸腾过程中,无论是有油还是无油,CuO纳米颗粒的迁移量都随CuO纳米颗粒质量和制冷剂R113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迁移率随CuO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油存在时,CuO纳米颗粒的迁移量和迁移率都低于相同情况下无油时CuO纳米颗粒的迁移量和迁移率。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不凝性气体(如空气)在制冷系统中的危害.通过对不凝性气体的成因、存在位置及其与制冷剂气体的体积比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对现在比较常用的空气分离器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一种效果更好的空气分离器.  相似文献   

20.
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分布特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的合理分布及其迁移特性是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的重要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分布及迁移特性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制冷系统稳态运行,启停机动态过程研究成果的分析,指出明确压缩机长时间停止工作后制冷剂在系统中分布特性以及随室内,外温度变化的迁移特性不权有助于提高动仿真的精度,而且对系统的故障诊断,优化控制策略,改病况系统性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