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乃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在南京历史上,诸如龚贤、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林散之等艺术名家,可以一口气数出一大串来.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得南京的画家在国内总是能鳌头独占.在新生代年轻画家中,南京也总能涌现出具有独特风格、被行内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花鸟画在中国历史长卷中非常重要,文人墨客对其也十分钟爱。文章从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两个角度出发,剖析古人把人格力量和文化内涵注入花鸟画,使其最终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超绘画水平和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同时,现代人要观察生活,表现对生活的感受。画家只有通过不断的体察,方可创作出与时俱进、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杨霞 《建筑与文化》2014,(1):128-129
建筑是人类的重要居所,从古至今几乎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建筑的内涵品格的表达已经超越了对建筑表面化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筑的实质是空间,人类围绕空间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组成了“建筑”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在建筑中,内部空间是“主角”,是建筑给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双重感受,而对建筑空间的研究便成为了衡量与塑造建筑品格特质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7)
对描绘物象形神兼备之"意"的追求,并把这个"意"与中国古典国学文化艺术精髓所崇尚的意境美作抒情性质的完美结合,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本质和内涵。文章从意境美的角度探讨花鸟画家通过极尽花姿鸟态的精美描绘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某种情思与感悟,其所描绘作品的本质意义还应与产生花鸟画艺术形式的国情民风、民俗和文化尚意的属性产生关联,强调花鸟画意境美中寓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0)
石涛是清初杰出的画家,其花鸟画体现了"以书入画"的文人画特色,并把"一画论"蕴含其中,实现了诗、书、画的巧妙结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2)
雅与俗本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雅与俗是居于对立的两极,却不是固守两极。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在清代文人花鸟画中,其绘画的审美既反映出传统文人古雅的自觉,又有商品绘画谐俗的新貌,同时将雅俗相间的文人审美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明代画家徐渭以其独特的画风树立了写意花鸟画的高度。其狂放不羁的笔墨、超逸豪纵的艺术气质,以及刚烈、浓郁、凄壮的悲剧意识,形成了其绘画意象最根本的特征。他充满坎坷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使他的绘画在中国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为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吴冠中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在国内外画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致力于将中国韵味、中国意境与西方现代形式美感有机结合,意蕴贯通地进行绘画创作,从没有动摇过追求艺术真谛的信念和决心,形成了生动鲜明的绘画语言和风格体系。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审度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绘画发展的艰辛历程,执著探寻生命价值与审美观念等深刻问题,对国内外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旨在通过论述以上内容,详细客观地对吴冠中先生绘画艺术形成发展的经历进行分析,探究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审美表现,阐释吴冠中先生积极寻找内心感受,注重对绘画表现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执著追求美的艺术品格,表达笔者对一位跨时代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独立情感和独立人格深深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花鸟画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画种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只要教学时引导有方、教学有法,让学生接近国画、走进花鸟画的艺术世界就不是一件难事。笔者就中国花鸟画的兴趣培养、教学步骤阐述自己的初步探索成果,总结教学得失,权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
中国花鸟画在中国文明历史中是不可忽略的一抹绚丽色彩,各个朝代巨匠频出,在历史长河中掀起了一阵阵巨浪。吕纪是明代杰出的花鸟画画家,他的画风不仅继承边景昭的工笔技法,而且水墨画中树石的用笔更加豪爽,同时禽鸟的画法在工笔细腻的基础上有所改变,用色也更加鲜明。《桂菊山禽图》就是吕纪继承前人并创新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12)
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美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清代文人"缘物寄情",使写意花鸟画摆脱时空观念的限制,追求更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该文以清代文人画的发展到当代写意花鸟画转变的过程为线索,阐述清代文人画对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8)
中国花鸟画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到了五代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第一种是以黄筌为代表的工整、富丽的工笔重彩风格;第二种是以徐熙为代表的不求工丽的野逸风格,即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一派经过其孙徐崇嗣的创新,创造了没骨法,只是没有传习者,后学者无从祖述。到了元代,钱选、王渊等人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前人的花鸟画画法,之后在明代形成了大写意水墨一派,工丽的画风很少见了。  相似文献   

13.
鼓浪屿俯瞰潮起潮落 日光岩凝望日光月光…… 短短几日,天南地北的朋友,风尘仆仆,欣喜而来,留连而去.一杯清茶,一壶淡酒,几度狂欢,几多关爱,几许期待.理事会是理事的家,理事当理事会是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3)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类型,也是中国画成熟最早的画种,它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是传统的笔墨纸砚。经历了多个时代画家的不断创新,我国的人物画形式丰富、技法多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0世纪的水墨人物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水墨人物画再度发展,其发展高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进程中,蒋兆和继承了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画风,同时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蒋兆和能够把握光影与造型结构的关系,是中西绘画相融合的代表。其用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人物的形象,以形写神,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自成体系,影响了几代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2)
民间青花瓷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却始终保持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那一清二白的表述犹如林间清纯的山风,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4)
<正>非专业美术教学中,因为学生美术基础几乎是空白,因此,让学生在众多学业中掌握怎样的美术知识才是适度的而且有必要呢?我尝试着对美术"技艺"和"审美"进行对比并做分析。我认为美术基础训练目的是在于提高"技艺"和"部分审美"能力。通常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占的比例要大,技能训练又直接体现在绘画基本功上。所以,打好造型的功底,如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关系等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对物体的明暗关系塑造的训练,也就是通常说的光与形的结合塑造,三大面、五大调的造型手段的反复认知。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的技艺训练目的就是要达到手眼脑三者的默契流畅的配合。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画、多练、多想,从而实现对学生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7)
中国园林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把自然的无限美景浓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中,使园林工艺成为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让人能够感受自然的优美风光和勃勃生机,与自然融为一体。该文对中国园林的特征、朦胧美、文化美进行分析,通过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分析园林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7)
风景摄影作为摄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摄影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屹立于艺术之林,经久不衰。风景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需要创作者把对美的主观感受——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以表达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观众在观看作品时,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视觉体验,不仅能够体验到摄影作品带来的物质实体的自然美,也能得到摄影作品这一物质载体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2)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创作思想和构图技法等方面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山水画的水墨意境,将见素抱朴的文人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众多传世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写意之美。可以说,宋代山水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崇尚营造意境的绘画艺术,不仅丰富了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元素,还为完善古代山水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对于我国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5)
元代画家钱选的花鸟画作品以文人士大夫之精神与两宋院画的精湛功力深度结合,高逸出尘又不失法度。他以高标的人品创造了高格的画品,以"水洗"之法营造了清雅朦胧的幽远意境,以开阔的视野、手卷式的构图体现了平面装饰效果,虽以精工的写生塑造了形象,却在象外寄托了脱略形迹的故国之思。钱选以其独具一格的"戾家画"及其理论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航者,开启了中国画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