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磊 《建筑创作》2009,(10):I0007-I0008
9月12日,历时一年多策划并经《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倾力组织编撰的《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在天津大学隆重召开首发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建筑六十年学术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是伴随城市化变迁的历史,本文从分析并盘点中国建筑六十年的史料入手,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特别从北京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研究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近而结合全国正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提出了编研《新中国优秀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价值及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3.
单霁翔 《建筑创作》2009,(11):36-38
这是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建筑中国六十年》首发式上的讲话,这份演讲稿从七个方面归纳了建筑文化遗产的新理念,是近年来在建筑文化遗产方面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现全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4.
2010年2月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座谈会,今年的主题为“绽放2009·希望2010”。2009年.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对于BIAD,乃至全中国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个肩负BIAD品牌及中国建筑设计传播使命的专业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在提高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力、宣传BIAD品牌、梳理中国建筑六十年历程并传播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诸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令院内外认可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金磊 《建筑创作》2009,(12):7-7
收藏六十年,是新中国城市与建筑成就总结时关注的主题和重点,本文从建筑传媒肩负的社会责任及品牌价值入手,结合《建筑创作》杂志社自2008年奥运会后迄今的重点工作经历,描述了策划不同类别“建筑书香”的方法及思路,进而探讨了创建研究型建筑传媒机构的基本途径。本文希望成为《建筑创作》杂志社走向新制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筑》2014,(20)
<正>到今年10月,《建筑》杂志已经走过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来,在杂志社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建筑》杂志伴随着行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认可度、知名度逐步提升。六十年来,《建筑》杂志充分发挥行业主流媒体作用,注重正面报道,加强舆论监督,为建筑业科学健  相似文献   

7.
2009年9月12日,天津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举办《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图书首发式暨中国建筑60年学术座谈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天津市教委等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学术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发表了《关于新中国建筑保护纲要》的重要讲话。建筑学资深编审杨永生就建筑图书出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依就现代建筑保护,建筑学院院长曾坚就建筑教育.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家臣就建筑设计机构,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就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摘要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4月23日圆满结束的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已在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为此,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再次策划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建筑创作》杂志社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此次活动。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启动之契机,梳理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料,在回顾建筑图书出版的历程中总结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于2008年4月23日圆满结束的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已在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为此,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再次策划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建筑创作》杂志社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此次活动。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启动之契机,梳理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料,在回顾建筑图书出版的历程中总结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第一号)于2008年4月23日圆满结束的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已在业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为此,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再次策划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建筑创作》杂志社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此次活动。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启动之契机,梳理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料,在回顾建筑图书出版的历程中总结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2月14日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召开,各界代表出席并发言,大家共同回顾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中国营造学社为开创我国传统建筑科技事业所做的卓著贡献,赞扬了营造学社及其成员们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保护、发掘、研究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艰苦努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海佳  尹南 《南方建筑》2006,(12):152-154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杨兆凯 《华中建筑》2011,29(2):24-29
自京师大学堂颁行<学堂章程)引入"建筑"一词及课程计划以来,北京大学与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始终息息相关.该文围绕北大建筑教育史,钩沉近代中团精英对建筑学教育的推动及策略调整,揭示建筑教育在中国从美术到工程、从绍介西学到整理国故的全面回归--或曰"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建筑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关联的现代转变及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还鲜有讨论。本文考察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性质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建筑专业的影响。文章论证,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外来势力和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多元的公民社会出现并成为建筑商品化和多元化建筑价值取向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话语权的把持者,即建筑职业标准和审美评判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传统国家与建筑业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被以租界为代表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取代,建筑形式从传统等级社会的制约下获得了发展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仅延续了外国租界对于建筑活动的法制化管理方式,还出于国家认同和改造国民的需要,推动了建筑中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于政府行政建筑、纪念物和国民教育空间等特殊类型建筑的建造。国家与建筑学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国家与建筑再次经历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多元化格局为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条件,国家正在重建与建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仁伟 《山西建筑》2007,33(26):87-88
分析了中国古建筑文化、近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情况,研究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轮廓和其面临的问题,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大力发展本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Foreign aid is a for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Building projects are a major form of foreign aid. In the past 60 years, China has constructed over 1400 building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many of them are stadium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China exported its overseas-aided stadium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consider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an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firsthand materials,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historic vicissitude of China-aided stadium architecture,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se buildings, and presents case studies of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from each historic stag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three period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fills a gap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20.
王辉 《世界建筑》2010,(11):130-133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文章试图通过中西比较发现并建构中国自身的特色与价值。本文从二元视角展开中西建筑美学的比较研究,提出西方建筑美学发展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的"二元中和"现象,并希望这种比较研究能为未来中国特色建筑美学理论的建构起到一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