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 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 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 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 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赵霜;王瑾;马永红;盛显良 《山东化工》2025,(7):21-25
为减少染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把生物废弃物变废为宝,以山竹果壳为原料制备了吸附剂。探究了山竹果壳吸附亚甲基蓝(MB)的性能。结果表明,M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00.00 mg/L,MB体积为50 mL,山竹果壳投加量0.2 g, pH值10、温度35℃、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MB的最大吸附量为145.89 mg/g。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Weber-Morris颗粒扩散方程和Boyd模型拟合了山竹果壳粉吸附MB的动力学过程,利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模拟其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山竹果壳吸附MB的过程适合于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3.
4.
吸附法处理亚甲基蓝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处理亚甲基蓝的方法很多,吸附法是其中之一。吸附法属于物理化学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处理效果较好等优点,历来受到研究者和使用者的重视。重点介绍了近年来采用吸附法处理亚甲基蓝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新型吸附剂以及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吸附法处理亚甲基蓝有一定优势,在应用中要根据废水实际情况和生产状况选择最佳处理和回收工艺。 相似文献
5.
6.
7.
8.
9.
粉煤灰基成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加粉煤灰的反应活性,将原料粉煤灰(raw fly ash,RFA)进行超细球磨得到超细粉煤灰(ultra-fine fly ash,UFA),将超细粉煤灰与NaOH溶液反应后挤出成型烘干,得到超细粉煤灰基成型吸附剂(ulWa-finc forming fly ash.based adsorbent,UFFA),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RFA,UFA和UFFA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UFFA的吸附性能最好,其次为UFA,RFA最差.UFFA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UFFA对MB的吸附过程由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热力学研究表明:UFFA对MB的吸附符合Fromdlich吸附等温式;UFFA对MB吸附热力学参数△G小于0,表明吸附过程是白发进行的;△H为-13.84kJ/mol,表明吸附是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12.
利用乳液法制备多孔石墨烯气凝胶(emGA),改变乳液油水比制备不同的em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表征显示,emGA具有多孔结构,经水热还原后含氧官能团大部分被除去,比表面积为103.3~243.1m2/g。以亚甲基蓝(MB)浓度和温度作为变量,考察emGA对水中MB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emGA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对MB平衡吸附量越大;当初始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则吸附有利。吸附动力学数据表明emGA吸附MB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内扩散模型,吸附过程分为大孔扩散和微孔扩散。吸附等温线数据拟合结果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emGA对MB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模型计算出emGA-2饱和吸附量为307.7mg/g,与实验值291.3mg/g较为接近。分析热力学参数发现,emGA吸附MB为自发吸热过程,且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3.
鸡蛋壳对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弃的鸡蛋壳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利用红外光谱对吸附前后的鸡蛋壳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溶液p H、吸附时间对废水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由此得出了鸡蛋壳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吸附条件。通过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方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鸡蛋壳吸附亚甲基蓝等温线能较好较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吸附过程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为多层吸附;热力学参数分析结果显示该鸡蛋壳对亚甲基蓝吸附为自发、熵减小、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4.
CuO/腐植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O-腐植酸(HA)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初始吸附性能及再生吸附性能。运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BET)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H、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uO/HA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采用多种模型研究了CuO/HA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合成的CuO/HA平均粒径约为135.0nm,比表面积为188.15m2/g。CuO/HA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在6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较好地符合Frendlich吸附模型。在室温下pH=7时,CuO/HA复合材料初始饱和吸附量达172.01mg/g;循环使用8次,可保持初始吸附能力的89.27%,表明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可作为一种有效除去水体中亚甲基蓝污染物的高容量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改进Hummers法,调控氧化剂KMnO4用量制备了不同含氧官能团含量的氧化石墨烯(GOs)。采用XRD、XPS、AFM和FTIR分析了KMnO4用量对GOs的结构特征、含氧官能团类型及含量的影响,研究了氧化程度对GOs吸附亚甲基蓝(MB)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MnO4用量对GOs-n(n=2,3,4(的含氧官能团类型和含量有显著影响;MB最大饱和吸附量依次为728.44、965.63和807.29 mg·g-1,与Langmuir模型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的标准差为3.6%、3.7%和4.2%,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 0.99。以GOs结构层上去质子化的羟基(-C-O-)和羧基(-COO-)为主要活性位点与MB发生化学控速的单分子层放热吸附,吸附热在20~27 kJ·mol-1之间;低氧化程度的GOs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导,吸附性能与GOs结构中-C-O(H(和-COO(H(的总量呈正相关。随氧化程度加深,GOs结构中环氧基(C-O-C)和羰基(C═O)以氢键作用吸附MB对吸附量的影响凸显。 相似文献
17.
环氧氯丙烷改性花生壳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壳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改性剂,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并对其吸附次甲基蓝的性能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2.0 g 花生壳中分别加入 1.25 mol/L 的NaOH溶液 45 mL 和环氧氯丙烷 25 mL,控制温度 40℃,搅拌反应 30 min,经过滤、水洗干燥后得到改性的花生壳,用此改性的花生壳吸附次甲基蓝的最佳条件为:处理 100 mg/L 的次甲基蓝溶液 50 mL,用 0.2 g 改性花生壳,pH值在6.48,搅拌吸附 60 min,在此条件下吸附率可达 99%,吸附后的花生壳用 0.5 mol/L NaOH溶液再生,重复使用3次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率在 96% 以上;未改性花生壳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率仅为 82%。 相似文献
18.
19.
《云南化工》2017,(4):22-28
以山竹壳为原料,采用磷酸—硫酸活化法制备了比表面积为1730m~2·g~(-1)的活性炭。研究了山竹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亚甲基蓝溶液的pH、不同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了山竹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298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526.31mg·g~(-1)。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20.
Graphene oxide (GO)/poly(vinyl alcohol) (PVA) hydrogel (PGOH), which possesses good tensile and reusable absorption properties,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freezing–thawing method. The presence of GO visibly decreases the swelling ratio of PGOH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PGOH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n bonds between the GO and PVA.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ethylene blue (MB) of PGOH with 0.5?wt-% GO (PGOH-0.5) is found to be 15, being 4.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PVA hydrogel. The spontaneous adsorption obeys the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kinetic model. In addition, PGOH-0.5 exhibits a promising cycling absorption performance. The 1st and 5th cycle of dye removal for PGOH-0.5 reached to 92 and 70%, respectively. Such enhancement in adsorp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π–π stacking and strong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GO and MB.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