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刚 《规划师》2023,(3):151-15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关系到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各地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时期,亟需端正保护建设思想,创新工作路径和方式,解决好新时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基于全域全要素保护视角,整合儋州市中和镇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包含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层面,以及自然环境要素、镇区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多种保护要素的全域全要素保护规划体系,以期在完整、系统地保护和弘扬中和镇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中和镇村镇风貌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村镇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视野和系统性策略。本文选取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与历史名镇连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护规划往往着眼于人工建成环境,脱离文化语境的模式化保护内容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使文化景观丧失精神纽带的作用,从而导致历史村镇在新时期的开发建设中面临雷同化、商品化的新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的自然空间与人文环境的耦合关系,梳理流域内历史文脉,提出针对连城镇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编制建议。首先,利用流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经年传承形成的社会关系,构建文化共同体村镇群;其次,打破村镇本体孤立保护的局面,建立涵盖各类历史环境要素的多元立体的保护网络;最后,村镇内部物质空间的保护应当遵循动态性、延续性、拼贴性规划理念,促进文化脉络得以更好地传承、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猛 《重庆建筑》2006,(4):31-36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不考虑特色城市文化遗存而大拆大建,破坏原有文物建筑,制造假古董等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渐被吞噬,历史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处皆似曾相识的环境景象。虽然,历史文化名镇皆进行了保护规划,但大多数是物质层面的探讨,对城镇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未能加以发掘与诠释,导致了特色文化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被架空。本文以宁厂古镇保护为例,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散落在城郊偏远地区的一般性历史村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宁波柴桥老镇起源于乡村聚落,至清末民初成为繁荣的市镇,镇上民居建筑富有浙东地域特色,但如今历史文化保存状态堪忧。本研究从历史村镇的动态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再次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拟为构建一般性历史村镇的保护路径与对策提供整体性的工作模式和实施方向。在柴桥老镇的保护规划工作中,提出将居民生活设施、村镇产业提升、市政基础建设、社区活动组织与历史保护积极融合,通过发挥历史文化价值的内生活力,为一般性历史村镇构建一条可持续的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州建设》2008,(3):5-5
江西省日前召开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经验,部署下一步保护工作。 近年来,为发掘和保护江西的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该省建设厅和省文化厅联合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省村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村镇传承地域文化与习俗,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现存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数量多,保护方式与保护程度也各不相同。该文以湖北省咸宁市羊楼洞为研究对象,运用文脉主义理论,分析评价羊楼洞现状显性文脉与隐形文脉现状。基于羊楼洞古镇文脉特色,提出羊楼洞古镇的保护应当基于以经济结构的转变为基础,实现羊楼洞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持续性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所简介DEPARTMENT OVERVIEW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设计的重要平台,可提供区域保护、街区保护、村镇保护及建筑设计等一系列多层次技术服务。近年来开展了二十余项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与数十项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获得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电话:010-68292557/68292528业务范围·文物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文化、旅游及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乡村城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文章以漫川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空间、建筑形制、营造技艺、民俗风情等方面合理分析其地域特色价值与发展问题,以整体开发、管理机制、民众参与、产业结构、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地域创作等控制要素提出动态保护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心广场改造设计实践,以期漫川关古镇在新一轮现代城镇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其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Z1)
文章以广西贺街镇保护规划为例,从镇域的保护与治理、规划区的建设与协调、文物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面对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由此提出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路径:建立镇域、规划区和文物单位三级基本空间秩序,从宏观统筹向微观实现转变,逐步落实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建立从镇域到文物单位的连续空间关系,分尺度地对地方开发与保护作出合理安排,以有效解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重庆双福新城的规划实践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价值趋向,引入生态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系统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生态社区、开敞空间、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化技术对策,将生态的理念贯彻到总体城市设计中,展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2.
魏晓芳  赵万民  王正 《规划师》2010,26(1):26-31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在选址与布局上颇有考究,拥有"山、水、镇"相互交融的山水格局。随着主流交通方式的改变,古镇破落,现状存在许多问题。通过保护、整治、调整、更新等的规划手法,在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节点等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引导,可以保护古镇特色风貌、重构古镇失落的空间,使古镇在新的世纪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3.
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湖州市东部,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统划定重点保护区与传统风貌协调区,构建分级、分层次保护体系;推进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优化古镇用地功能结构;构建完善的古镇道路系统,缓解古镇交通压力;延续古镇传统肌理,控制建筑风貌,保护古镇视廊及滨水界面,塑造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重视绿化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5.
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江南水乡城镇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生活特性和地方文化 ,是“天人合一”传统思想下塑造的理想居住环境 ,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规划建筑艺术价值。江南六镇保存了完好的古镇风貌 ,是中国优秀的历史遗产。科学的规划 ,合理的发展 ,使这些古镇在保护与旅游上取得了良性循环 ,但也面临着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曹恺宁 《规划师》2011,(1):46-50
随着西安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唐大明宫遗址区域重回都市的中枢区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规划将唐大明宫遗址区域定位为国家遗址公园、城市文化生态区、城市活力新区和宜居新城区.规划通过拓展保护理念,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完善、优化区域功能结构,提升地区发展活力;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区域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奔腾  董卫 《规划师》2008,24(10):19-23
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中,历史信息与规划空间相互对应在实际操作是个技术难题。明孝陵神道南段的保护规划,引入分层思想,在将历史地段的各种文化信息视为一个连续开放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和解读,探讨历史信息与物质空间对应的整合措施,提出了种以分层思想为指导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形成针对错综复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景观敏感区是城市中极易由于人类不当开发活动而损毁的脆弱地区,同时又具有当地的景观特质,蕴涵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就是一类重要的景观敏感区.如何在保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作为实践案例,从历史建筑外观的保护、结构体系的加固以及内部构件的修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Stone and others described historic preservation policy in Atlanta as a failure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of preservation advocates to participate effectively in the governing regime. Yet in 1989, Mayor Andrew Young approved a comprehensive new preservation ordinance that reflected a shift in priorities by the city's business and political leaders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and reusing older buildings. The enactment of this new preservation‐based redevelopment policy was the result of a process of social learning by Atlanta's regime participant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historic preservation policy, its effects on neighborhoods and commercial areas, and its connections to regime theory. Rather than being a failure, historic preservation policy in Atlanta succeeded in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developers, property owners, and preservation advocates.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湘黔地区古镇的布局、街巷、建筑的特征,挖掘了古镇物质层面中的地域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对古镇功能与形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使古镇的艺术形象与精神寓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