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排河排洪渡槽设计流量大、荷载大、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通过对渡槽上、下部结构形式的受力特性、施工难度、工期等研究比选,确定了渡槽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方案,并且按单线单槽布置;在考虑了渡槽工程区地形地质条件后,渡槽下部墩身采用桩柱式桥墩,桩基础按嵌岩柱进行设计。经对北排河排洪渡槽3种基本工况进行分析计算,证明其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沙窝沟河道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一座大型左岸排洪建筑物。其水力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总干渠的防洪安全。本文通过整体水工模型实验研究,对倒虹吸的孔口尺寸以及进出口水力学结构布置进行了验证,同时为类似的南水北调排洪建筑物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布置105座河穿渠排水建筑物,其中23座位于干渠深挖方段,河道以排水渡槽的形式穿越,经技术经济比较有22座采用预应力结构,其中多侧墙结构14座,多纵梁结构8座.文中阐述了排水渡槽工程布置和结构形式,对预应力设计从设计原则、预应力材料选择、预应力损失、钢绞线计算、钢绞线布置与施工张拉等方面进行叙述,为同...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布置105座河穿渠排水建筑物,其中23座位于干渠深挖方段,河道以排水渡槽的形式穿越,经技术经济比较有22座采用预应力结构,其中多侧墙结构14座,多纵梁结构8座。文中阐述了排水渡槽工程布置和结构形式,对预应力设计从设计原则、预应力材料选择、预应力损失、钢绞线计算、钢绞线布置与施工张拉等方面进行叙述,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左岸排水渡槽特点,对左岸排水渡槽的轴线位置、进出口高程工程布置等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也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漕河渡槽安全监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漕河渡槽段30m跨多侧墙渡槽的安全监测设计进行研究,阐述了大跨度输水渡槽安全监测的设计原則、监测项目及具体布置,为同类型大跨度渡槽的安全监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左岸排水渡槽特点的分析,提出渡槽进出口渐变段(喇叭口)导墙适宜的收缩角和扩散角、排水渡槽纵坡的确定方法和槽身多纵梁、多侧墙支撑结构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跨度渡槽安全监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赵卫  张颖军  郑云城 《人民长江》2008,39(11):67-69
安全监测是了解和评价施工期和运行期渡槽安全性态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安全监测设计是确保监测成果有效、可靠的基础,对渡槽监测设计予以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建筑物工作性态,指导工程运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漕河渡槽段20m跨多侧墙渡槽的安全监测设计进行研究,阐述了大跨度输水渡槽安全监测的设计原则、监测项目及具体布置,为同类型大跨度渡槽的安全监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漕河渡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标志性建筑物,具有技术难度大、安全监测复杂等特点。根据漕河渡槽的特点,对观测设计原则、观测部位的选定、观测项目设置,以及不同观测部位、项目的测点布置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南水北调工程观测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1.超大型渡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应用概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南段共布置5座超大型跨河渡槽,采用三槽一联大跨度矩形槽结构,布置宽度近25m。渡槽设计为纵、横、竖3向预应力体系,纵、横向采用预应力钢绞线,竖向采用螺纹钢筋,单跨槽身布置预应力一千余根(束),同时由于渡槽特有的输水要求,纵向钢绞线锚固体系集中布置在梁端。此文以洺河渡槽为基础,在保证结构安全、施工方便的前提下,寻找一种可行方便的预应力施加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结合交口灌区总干渠跨相排干沟渡槽设计实例,考虑槽身横向和纵向结构变形协调,横向结构底部弹性支承在各纵梁上,应用实用空间法对带横杆多纵梁式矩形渡槽槽身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分析了横杆及主梁刚度对结构内力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横杆使横梁跨中弯矩减少,但使侧肋弯矩增大,横杆使横向结构内力分布更加均匀,常常被称作拉杆的横杆,实际上受到压应力作用;随着纵梁刚度增大,渡槽竖向变形减小,横向结构所受弯矩减小,纵梁的荷载分布不均匀现象减小。所得结论可为同类渡槽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阳江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设计工作,对进出水口结构形形式式选择、水力控制、体型设计及开挖与边坡处理等进行探讨,为同类型电站进出水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的流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双科  柳海涛  李振中  孙春芸 《水利学报》2007,38(11):1329-1335
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为例,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侧式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的流速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扩散段隔墩布置型式与过渡段体型对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弯段后过渡段长度不足与圆变方段起始断面处采用变坡布置是导致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欠佳的主要原因,而三个分流隔墩的墩头位置在扩散段起始断面处齐平、对水流流态的影响也是导致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出现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并有效消除负流速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溪洛渡水电站右岸2条泄洪洞长度分别为1 433.550 m及1 633.624 m,由进水塔、有压洞、工作闸门室、无压洞平段、龙落尾段、出口明渠及挑流坎等段组成。通过本工程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创新,有效解决了大型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控制、体型控制、表观质量及大坡度大型台车运行安全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渡槽等建筑物上的分配水头有严格要求.为选取经济合理的渐变段型式和管理调度运用方式,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原设计渡槽的进出口连接型式和渡槽的运用方式进行优化.该试验通过对渡槽进、出口不同墩头形状和上、下游渐变段不同型式的研究比较,认为在缓流状态下,流线型墩头和圆型墩头的水头损失基本相同.设计流量下进口直线扭曲面型渐变段的水头损失系数小于反弯扭曲面型渐变段的水头损失系数,出口直线扭曲面型渐变段的水头损失系数与反弯扭曲面型渐变段的水头损失系数基本相同.渡槽单联过水时过流量不宜太大,闸门开启时第一开度不宜过大.试验成果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具有双向过流的特点,进/出水口自身体型参数对其水力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但连接的输水隧洞布置型式也同样会影响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若输水隧洞布置不恰当,将可能导致进/出水口出现不利的水力特性。利用RSM紊流模型,以某侧式进/出水口为研究对象,在进/出水口体型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出流工况不同隧洞坡角对进/出水口内部流态、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水头损失系数及流量分配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洞坡角等于扩散段垂向扩散角时,进/出水口内部流态较好,反向流速区的沿程范围、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及水头损失系数均最小。因此,当进/出水口扩散段垂向扩散角不大且各隧洞坡角均满足地形、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隧洞坡角等于扩散段垂向扩散角时,可获得较优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原方案及其优化方案抽水和发电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出水口段的水头损失、进/出水口段的流态和流速分布等。原方案在抽水工况下,存在扩散段及调整段顶盖板下部产生水流分离区、拦污栅断面有反向流速、各孔口流速不均匀系数偏大等不利水力学现象。考虑以上不利因素,需对原方案进行优化。优化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扩散段和防涡梁段之间增加调整段、压低扩散段盖板扩散角以及增加扩散段长度等措施均能改善水流流态。  相似文献   

18.
渡槽渐变段的水力学试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鲁平 《人民长江》1996,27(2):26-29
渡槽渐变段水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测定渐变段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由于渐变地水面线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自身范围之内,看似简单的试验任务实际颇为困难,观测与计算中,主观随意性不易避免。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模型设计为正态与变态相结合,渡槽与渠道沿水流方向适当压缩(2)将渡槽向上下延长,校正其糙率;(3)渡槽中点断面作为试验中正常水深的控制断面,又作为能量方程的计算断面之一;(4)从渐变段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河工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进行了特征洪水过程及电站运行的联合模拟试验。试验表明在输沙槽与拦沙潜堰共同作用下,电站进出水口的含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在来水含沙量低于3kg/m3时,进出水口含沙量都满足电站运行要求,但是在含沙量较高的洪水期,底部浑水会逆行至电站进出水口附近,导致过机含沙量较高,因此提出了增设非封闭式拦沙潜坝的修改方案。修改方案改善了进出水口前的水流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拦沙截淤作用,进出水口前含沙量及泥沙淤积大幅减少,蓄能期过机含沙量降低13%~22%。在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期,电站不宜抽水运用,但适时采用发电运行有助于减轻下库进出水口前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20.
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处河谷狭窄,覆盖层深厚,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拱坝厚高比增加,表、中孔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存在表孔自由溢流水体击打中孔弧门、表中孔水舌碰撞后形成的横向溅水冲击透水边坡及水垫塘底板冲刷较深等问题。通过1〖DK(〗∶〖DK)〗50水工整体模型试验及方案比选,对表孔出口位置、型式进行了优化研究,使表孔水舌横向扩散,纵向分层明晰,表中孔碰撞消能后水垫塘底板冲刷轻微,边坡横向溅水强度基本与自然降水相当。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及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