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看到陈纯的当天,她穿了一件旗袍,美丽婀娜,而其印花却现代,东方框架内的现代内涵,也许,这也能成为上海新天地的注脚。陈纯说:"网上有一个段子,瑞安是像一个诗人在做房地产开发,我们不追求我们是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我们追求我是最具创意的房地产开发商。"正是具备了这份诗意,上海新天地的弄堂、石库门等老建筑受到保护,甚至重生。  相似文献   

2.
父亲去世后,母亲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整日闷在屋里,常常一句话也不说,抱着父亲的遗像久久发呆。时间长了,我发现母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明明是刚刚吃过饭,她还疑惑地问我:"我吃过了吗?不会吧?你骗我!"后来甚至对我大发雷霆,说我不孝敬她。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母亲像变了一个人,狂躁、易怒、失眠、健忘。见她如此,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上四年级的女儿写了一篇作文《我最喜欢的人》。在作文中,她说她最喜欢的人是爸爸。因为"爸爸从不问这问那,该说的事情只说一遍,从不重复"。而且"和蔼可亲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像妈妈"早上送我上学的时候说,下午放学还要问,晚上也要查,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像她写文章刹不住车,脸上很少挂着微笑"。我看后生气伤心又失望,还不好发作。要知道,天天把"民主"挂在嘴边的人是我,"先做朋友再做妈妈"的口号喊得最欢的人还是我。  相似文献   

4.
郭嘉 《北京服装纺织》2016,(4):227-229,226
因为《芈月传》的热播,让我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徐梵溪,她把"芈茵"的骄横、张狂、刁钻,爱出风头,工于心计又善于讨好表演的恰到好处。而现实生活中的徐梵溪却是恬清淡雅、端庄大方,她并不会像"芈茵"那般花枝招展,经常是一身简单舒适的衣服,梳个马尾,妆面干干净净,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不过,还是有人能认得出来,他们会说,这不是芈茵嘛?口气都不是太好",徐梵溪  相似文献   

5.
理财也游戏     
张昱 《电击高手》2005,(7):68-68
前两天一个简单的趣味性描述吸引了我,内容大约是说:如果有一元在手,北京、上海、广州人拿去做什么?答案简单,可哲理不潜,北京人要牢靠,把她整个存起来;上海人既理财又投资,一半存一半投资;广州人重收益轻风险,再借来一元一起投资.忽然觉得这样的描述确实能因小见大,也就回过头来又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玩"现金流"游戏时的一些惰形,才发现有些事情真的是薄如窗纸,不点不透啊……  相似文献   

6.
正见过童瑶的人都说她像章子怡。我发现,童瑶的声音,说话的神态,尤其是侧面的轮廓以及笑起来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极了章子怡。听我这么说,她没肯定也没否定,只是笑笑:"章子怡比我漂亮。"在你没有成为演员之前,每个女孩也许都有一个明星梦,而有的人坚持了,有的人放弃了。"在没有踏入这个行业之前会对演员有一些向往和崇拜。做了演员之后,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我和你的区别就在于此,大家都在工作,所以必须努力把工作做好。"即使面对更多的挑战童瑶也不会后悔,因为她选择了一个值得坚持的一份职业。"人生没有如果,所以我不太会去想如果怎样。人生只有一次,所以努力做好不留遗憾,这就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7.
有的爱,有的人,会像细胞一样驻扎在我们的身体里,温暖我们一辈子。有一个人听你说诉说,真好高考结束的第一天,我躺在床上足足睡了一上午的觉,醒来后就发现妈妈肃穆的脸。她平静地告诉我,其实,她和爸爸早在10年前就已经离婚了,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而没有告诉我。我表情漠然,其实,他们的结局早在我意料之中。从8岁开始,我的人生字典里"爸爸"已是一个生疏的称呼。他每年从英国回来一次,只在新年那一天,次日便离开。  相似文献   

8.
热爱,不虚     
<正>对于写人物,太熟悉一个人或者太不熟悉一个人都不容易下笔。张艳芹是一个我不忍心下笔的人物,我怕文笔拙陋不足以描述她的情怀与细腻。如果事先不知情,我真的以为张艳芹是个作家或者大学古典文学的教授。她的气质不像技术控,因为她不木;更不像老总,因为她没有商人气。事情也确实证明,这不是我一家之言。第一  相似文献   

9.
堵力 《美食》2011,(11):58-58
在整个北方,我最喜欢山西,因为她所留存的传统文化至真至纯。走路饿了,随便进个小吃店,打开菜谱,跳进眼的就两样:"蒸鱼鱼"、"栲栳栳"。口水马上风起云涌。我最受不得中国文字里的叠韵、双声,两个再一并排,我的心立时就被击中了。大学刚毕业,有人请吃新疆菜,我一听拉条子、炒片子,就不客气地一样来一碗。更何况像"鱼鱼"和"栳栳"这么让人亲切的词儿呢!  相似文献   

10.
胖点才安心     
正记得我有个同学结婚的时候,她婆婆是我妈妈的朋友,闲谈中说到这个同学,我赞叹:"她超美的,哪怕不是校花,至少也是班花。"她婆婆只是摇头:"太瘦了,怕生不出孩子。"这担心竟还应验了,我同学结婚后好几年才怀孕,怀孕了又胎死腹中流产了,快40岁的时候才好不容易生了个孩子,视做掌中宝。当然,按照现在的观点,有没有孩子不应该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应该当作是否幸福的标准,可重点是,春节将至,像一幅漫画里说  相似文献   

11.
采访时,这家的女儿不愿意来,脸上有些轻蔑之意:"我从来不看媒体对我家的报道."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采访总是把她神化,"我没他们说得那么好".我看过以前拍的专题片,有她写的一封信:"如果世界上有神仙,为什么它保佑从山上经过的人,却不保佑我的妈妈……"这封信,加上音乐,很容易催泪.我问她,她迟疑一下,说:"这不是我写的."她说,"总把我们说得这么优秀,懂事,如果我做不到呢?"我看她之前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家庭困难不等于我可怜",脸上有点横眉竖目的.问她,她吐了下舌头:"我有点生气,他们老让我说感恩.""那你这次怎么来接受采访呢?"我有点奇怪.她想了一下,"我有一个心结想打开.""什么心结,能问吗?""不能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工薪族,我们的收入并不高,可在女儿小敏身上,我们从来不吝啬金钱.还好,小敏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市内最好的初中. 然而,上了初中的小敏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接二连三的"出格",弄得我们万分生气.那天,我接到小敏班主任的电话,说她因为一句玩笑话,就用铅笔戳伤了一位女同学.回到家刚说她两句,她竟然不耐烦地顶撞我:"老妈,你好烦,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气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仲怡 《中国制衣》2012,(5):38-40
没见到Farah khan之前,我读到的关键词是:商界女强人、零售业Melium集团的总裁、品牌行销于全球40多个城市的首个大马设计师、知名的特殊儿慈善家...这些光鲜的词汇在我见到她的那一刻却烟消云散,我看到的Farah khan正热情地介绍她引以为傲的衣服,谈到设计,她滔滔不绝,完全不像通常新闻访谈一样"正襟危坐",我发现,每件衣服似乎都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它的主人正迫不及待地想与你分享这些,这也让我对"限量"这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正清明节,我和父亲回老家给母亲扫墓。母亲死于胃癌,这种癌症,据说与生气有关,虽然不知这说法是否科学,但母亲生前的确是个容易生气的人,而父亲也是一个总惹她生气的人。我一直不记得自己的父母感情有多么好,他们像中国绝大多数夫妻一样,生活了一辈子,也彼此抱怨了一辈子。然而母亲去世后,我忽然发现,原来父亲爱着母亲,并且爱得很深。从山上下来,我刚坐下,他就说:"你妈得的这个病啊,就是气出来的。"我想,父亲的心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内疚,害怕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是他把母亲七尺胃癌。"也不定时谁气的,  相似文献   

15.
真正见到董璇我很晾叹,就像最初给我的印象一样。高挑的身材,清秀的面庞。有人说她像巩俐,我却认为董璇就是董璇,她有她自己的美,自己的气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独特魅力……这些不是说像一个人而练就的,而是董璇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她不断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上海人。这只是一次事实陈述,而不带任何褒扬或者菲薄。无非就是要表达,作为“苏州河的女儿”,这是一个讲述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我不比其他任何一个上海人多生一只眼睛,也不曾期待这位“母亲”的特殊照顾,因为毕竟她有超过1300万子女要抚养——这还只不过是我出生时的数字,而现在  相似文献   

17.
正我有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东北姐们儿,长得有几分男孩模样,她虽比我后生好几年,但她一米八的高个儿和健壮的体型着实给人带来安全感。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她还没混熟,她就在我去北京游玩的第一个晚上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用她那敦实有力的手臂一把勾住我细长的脖子,像拽着一只小鸡似的把我拉过去:"走,  相似文献   

18.
食久必厌     
在火车上与同座者聊天,很长见识。有一次由上海去金华,与二三同座高谈阔论,其中一位女士,老家舟山。我去过舟山几次,有不少话题可谈。我问她:“你对海鲜是否失去了兴趣?”她说:“吃多了不太感兴趣,但很少吃到的还是能吸引我。”我想起一种说法:“就数舟山和丽水的人嘴最难侍候,前者尝遍海鲜,后者吃惯山珍。”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面。因为舟山人难侍候的只是吃多了本地海鲜,如让他们吃闽、广海鲜,就称心了;对丽水人也一样,让他们品尝川、湘山珍,他们不一定会挑剔。这说明人都爱追新求奇,不甘心一成不变。上海的白领由于有“实力”,常吃粤…  相似文献   

19.
正初见X小姐是5年前的元旦。她穿艳桃红羽绒服和牛仔裤,肤色黝黑、身材丰满,蓝眼影下面是忽闪的浓密型假睫毛。她笑声很大,一勺勺舀甜得要命的冰淇淋,两条腿舒服地搁在我家沙发上,十分洛杉矶,十分美利坚。她小我3岁,勉强挤进"80后"。她10岁定居洛杉矶,30岁回到故乡上海,供职于开在恒隆广场的美国律所,成为高级"南西女"。不过,她实在不像PRADA女王,除工作状态穿套裙高跟鞋外,她没有卡地亚手表,身上会出现100元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对于杨亚兰来说是极其忙碌而不平凡的一年,备战中国服装服饰"禧徕乐杯"创意设计大奖赛,筹备唯美·新女性时装发布会。在中国的时尚之都上海,杨亚兰的设计惊艳亮相,收获佳评如潮。但杨亚兰的个性始终低调得有些神秘,刚刚荣获了2012中国服装服饰"禧徕乐杯"创意设计大奖赛金奖,又一度被评为"最具创新力服装设计大师"的她,喜欢把自己深深地隐于市井之中,不爱露面,不爱拍照,只是一心沉浸在她所衷爱的事业上。她说:"我觉得自己不会有去尝试其他工作的想法,我大概会一直设计到老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