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ain  HL 萧黎 《中国油脂》1992,(4):49-57
棕榈油和它的分提物的物理精炼,是目前马来西亚广泛采用的精炼方法。在同时进行水蒸汽脱酸和脱臭过程之前,通常先有一个预处理工段,包括酸的调节,活性白土的吸附和过滤。在预处理工段除去胶质和微量金属杂质的效率,对于水蒸汽精炼后的油的质量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将讨论一些可采用的预处理方法,着重评价它们在改进物理精炼棕榈油产品质量方面的效果和提高物理精炼过程的效率。这些方法包括用酸和用水脱胶,分步白土脱色,用活性炭吸附和湿法脱色。也将谈及在水蒸汽蒸馏方面已经达到工厂实际应用规模的其他改进方法,包括增添筛板塔或填料塔做为脱酸的预蒸馏塔。  相似文献   

2.
3.
4.
棕榈油分提及精炼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如何确定棕榈油分提规模、结晶罐及膜式过滤机的技术和操作要求,总结了影响分提效果的因素和菜单的制定,以及棕榈油精炼及分提过程质量控制及相关指标情况,对棕榈油和大豆油共线精炼操作注意问题、分提和冬化并线的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精炼棕榈油的荧光激发光谱测定及掺棕榈油的花生油的鉴别焦红广州卫生检疫局食检处(510400)棕榈油目前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食用油脂之一。近年来,从广州口岸进口的马来西亚棕榈精油(Palmolein)、棕榈油(Palmoil)、棕榈硬脂(Palmstea...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苏联)制油厂开始加工棕榈油,因而对棕榈油的精炼方法进行一些研究很有必要。 棕榈油里含有39~47%的棕榈酸,1.3~6.5%的硬脂酸,37~43%的油酸,5~18%的亚油酸和少量的C_(14),和C_(18)脂肪酸。油在15~20℃时凝固,颜色为橙红发亮;色素基本上为胡萝卜素,含磷的物质很少。 对从萨罗林(Ca刀。刀Hn)工厂获得的棕榈油样来研究碱炼和蒸馏精炼的条件。原样酸  相似文献   

7.
8.
棕榈油物理精炼技术和产品品质问题赵国志(国内贸易部西安油脂研究设计院)杨锁生(河南省粮食局科技处)程祖华(郑州油脂化学厂)关键词:棕榈油物理精炼,干法预处理,湿法预处理,超脱胶预处理,品质,对策1引言物理精炼现已成为棕桐油的主要精炼方式。对我们棕桐油...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提得到的10度棕榈油必须进行物理精炼才能到达产品质量要求,但精炼后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会变差,影响产品的透明度。为了减少物理精炼对精炼10度棕榈油抗冻性能的影响,本文以20 ℃冷冻实验时精炼10度棕榈油开始出现发蒙的时间为指标,研究了脱臭温度、脱臭时间、脱色时间、活性白土添加量4个因素在物理精炼过程中对其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和活性白土添加量对精炼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有影响,脱色时间对其没有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精炼前10度棕榈油和最优条件下精炼的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碘值和反式脂肪酸含量,最优的物理精炼条件确定为:脱色时间为20 min,活性白土添加量为1%,脱臭温度为230 ℃,脱臭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10.
进口精炼棕榈油温度和密度线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一军  俞晔 《中国油脂》2002,27(5):43-45
应用回归分析理论建立了棕榈油产品温度和密度的回归方程 ,可用于解决棕榈油密度的快速测定及审核密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为快速得出密度结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左青  郭华  程水银  左晖 《中国油脂》2015,(10):89-93
介绍了如何确定棕榈油分提规模、结晶罐及膜式过滤机的技术和操作要求,总结了影响分提效果的因素和菜单的制定,以及棕榈油精炼及分提过程质量控制及相关指标情况,对棕榈油和大豆油共线精炼操作注意问题、分提和冬化并线的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棕榈油为原料进行常压酸催化水解工艺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油水质量比及乳化剂用量对棕榈油水解反应的影响,得出棕榈油一次酸催化水解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7 h,反应温度100℃,催化剂浓硫酸用量7.5%,油水质量比1∶1,乳化剂磺酸用量0.5%;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棕榈油水解产物酸值(KOH)为192.77 mg/g,水解率达到91.96%。并研究出一套循环水解的工艺流程,实现油脂水解产物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相中甘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葛瑞宏  黄清吉  黄仕群  杜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314-317,321
利用棕榈液油部分替代传统沙拉酱中的大豆油制备棕榈油基沙拉酱。研究产品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将30%棕榈液油和70%大豆油混合制备沙拉酱,最佳配方和乳化条件:选用复合乳化剂海藻酸丙二醇酯和黄原胶(等比例),乳化剂添加量0.22%,水的加入量10%,变性淀粉添加量0.8%,乳化时间1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沙拉酱感官性质及功能性质良好,0℃条件下存放3个月乳化体系稳定,无油水分离现象发生。对棕榈油基沙拉酱进行质构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乳化体系稳定,其质构特征与全部用大豆油制备的沙拉酱样品相近。  相似文献   

14.
二次精炼对棕榈油品质及其煎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次精炼棕榈油(RBDOL)和二次精炼棕榈油(RRBDOL)进行品质及煎炸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RBDOL经过第二次精炼后,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烟点都有明显改善(P<0.05),但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以及OSI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煎炸过程中,RBDOL除稍有异味外(主要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油脂氧化劣变产生的),其色泽和OSI值都明显好于RRBDOL(P<0.05).随着棕榈油精炼次数的增加,其氧化稳定性和煎炸性能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5.
棕榈油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为70℃、壁材∶芯材=1.5∶1、进风温度为180℃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包埋率为82.3%、含油量为32.9%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为70℃、壁材∶芯材=1.5∶1、进风温度为180℃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包埋率为82.3%、含油量为32.9%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17.
从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酸性蛋白酶等7种常用水解酶中,筛选出最适水解酶后,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该酶提取棕榈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所得油脂中的酸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是提取棕榈油的最佳用酶,pH和酶解温度对棕榈油提取率的影响不显著;纤维素酶提取棕榈油的最佳工艺为pH4.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5h、料液比1∶2 g/mL、酶用量2%。该条件下棕榈油提取率可达46.90%,所得油脂的酸价为6.01 mg/g KOH,可为水酶法制备棕榈油的工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绿豆糕的制作多采用大豆油或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为提高产品的货架期、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选用5℃棕榈油、24℃棕榈油和45℃棕榈油分别部分替代大豆油制作绿豆糕,以棕榈油添加量、复配油脂添加量和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产品的感官评分和硬度为参考指标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5℃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8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20%、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3.5 min;24℃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8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23%、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3.0 min;45℃棕榈油基绿豆糕,棕榈油添加量为60%、复配油脂添加量为12%、复配油脂加热时间为4.5 min。按上述工艺制作的绿豆糕,其感官评分和硬度与传统绿豆糕相近。  相似文献   

19.
蓖麻油精炼工艺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蓖麻油脂肪酸组成中绝大部分是蓖麻酸,使得蓖麻油的活性比其它食用油脂强,因此,蓖麻油的精炼工艺有其特殊性。本文就其精炼工艺进行了一些探索,不当之处还望广大油脂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好比雨后春笋,各地区同时办起了规模不一的油厂。为了使他们在精炼工艺上有一个参考,故把我二十多年的炼油方法叙述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菜油的水化工艺 为了提高油脂质量和使用价值,并有利于贮藏,油脂必须精炼。通过精炼除去油脂中磷脂、脂肪酸及其它杂质。根据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