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创新能力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是体育教学中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和接受新的技术、新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学习管理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文章主要结合篮球教学特点,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中同样适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教育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近些年教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既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足球是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足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研究中心,阐述了足球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策略,以期能为足球教育者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实施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它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终身体育的需要。为此,本文理论结合实践,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5.
体育创新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教育已经步入了创新教育时代,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今天经济飞速地发展下,如何在西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职教西餐教学现状和职教学生学习西餐课程的现状作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几种在职教西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策略,以便帮助学习西餐的学生成为优秀的现代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是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有能力的人才。但是从体育教育来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状况存在诸多问题,一、大多数学生将精力放在技能学习上,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二、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度较低。三、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四、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对于这些情况,学校及管理者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加快体育教学的改革,是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渗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具有竞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的教育战略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那么,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发展框架下,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入手,着重谈了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去做,以及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体育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和“学习”两大方面的乐趣,要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教育和满足兴趣的双重性,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决心。我国著名教育家《圣陶先生说院“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院“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体育,作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学科也毫不例外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目前,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校的体育学科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改革,而中职学校大多还是以传统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这严重的影响了新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担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优质实用人才的艰巨重任.也需要强化素质教育。本人在近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对素质教育数学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在教学工作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这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提高竞争能力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体育教育在教育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还可以为学生种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小学体育为是“终身体育”的起点。怎样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今后学习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现在体育老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霞 《广西轻工业》2009,25(8):175-176
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意志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提高,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最终归宿。实现终身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提升学生运动的兴趣是关键。瑜伽可成为很好的终身体育教育内容,但由于其在高校开展的时间尚短,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在传统瑜伽教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和实践,对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与培养来提升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和习惯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发展,而且对于学生兴趣和意志的培养至关重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关注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改革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合理地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昌玉 《福建轻纺》2006,(12):27-32
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质以适应当代企业要求,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倡导教学方式多元化,以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体质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田径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殊的创新能力,揭示了田径教学中创新能力是由六个系列、二十九项因素所组成的基本结构。并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体、智、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合理的运用到体育课中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在体育课中是不可缺少的。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和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锻炼,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性分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体育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怎样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兴趣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校园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增进身心健康。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来说,体育教育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其中对于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来说,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才智激活和潜能发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在本文中,将谈论到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潜能,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