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注释学源远流长,是古代学术系统的重要分支。按照其演变轨迹,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唐前的滥觞期、唐代的初兴期、宋代的兴盛期、金元明的转型期、清代的鼎盛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学术特点,如唐前诗歌注释教化色彩浓厚,宋代注释历史主义得到加强等。  相似文献   

2.
安佳 《饰》2002,(1):40-43
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中国画以鲜明的面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绘画体系。其中最能体现这种独特性的因素之一,便是对于黑白色彩的应用。黑和白的绘画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择色观,也构成了中国画的某种本质和精华所在。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黑白的绘画色彩观念并非在初始如此,在我国上古,就有绚丽和素淡的画风之分。这一点,历代画论中也有评述。如明代画家文征明在《衡山论画山水》中即述:“吾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时变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  相似文献   

3.
苏州水印木版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就苏州水印木版画的源流作深入的分析,从初创发展期--宋、元代,全盛、繁荣期--明代,普及、转型期--清代,衰退、止步期--民国,兴旺辉煌期--现、当代五个时期进行分析研究,为苏州版画艺术理出一个完整的成长轨迹,从而使苏州版画得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绘画的理性色彩语言、印象主义的理性感官色彩语言与后印象主义绘画主观性色彩语言和20世纪早期西方绘画多元化色彩语言进行探析与研究.认识和了解西方绘画色彩语言的演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拓和丰富绘画色彩语言表现形式,获得更大的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随类赋彩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与总结.它提出了中国色彩发展的可能性,确立了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7.
光的轨迹     
光在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中是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也是西方写实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追踪光在写实绘画中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绘画用光的起源、成熟及其演变,试图探寻其规律,并研究光在绘画中作为视觉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在世界诸多绘画流派中独具艺术魅力,它有着自成一体的色彩理念。中国画色彩既是绘画工具的特殊体现,也是社会发展中各种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这种色彩是建立在“墨”和“彩”之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分析这一发展史,对于学习国画,了解中国绘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千年来一直被传承、丰富和发展的中国传统色名以人文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特有的古代色彩体系--五色体系;文学作品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确切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丰富了色彩的名称;物质的文明促进了艺术文明,中国绘画艺术对色彩命名体系给予了扩充和发展.文化内涵承载了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积淀,延续了传统色名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泼墨技法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发展及演变并非定式和平铺直白的,而是经由了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笔者基于个人泼墨作品的创作过程,藉以实践体会来探讨传统泼墨技法的美学本质,从其形式语言和精神语言出发,思考泼墨技法对于传统绘画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绘画中的新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廓清明清时期陕西绘画活动的脉络,采用文献挖掘和梳理、绘画分布统计等方法,明晰了这一时期陕西绘画活动的宏观特征:一方面画家数量在全国不占优势,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家,且地域内部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绘画技法多承袭宋元诸家以及清初四王,缺少创新之作;另一方面是民间绘画蓬勃兴起,年画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壁画艺术在宗教氛围中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雕塑的风格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分别受到时代、宗教、绘画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外来艺术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中国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各个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服是日本的国服.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开。来自于中国、中国台湾的学者从通论、唐前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近代散文四个方面交流讨论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闽粤地区甘蔗种植历史悠久,民众榨蔗制糖普遍,与蔗糖相关的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明清以降,啃蔗用蔗、赌蔗斗柑,煮蔗酿糖、饮馔用糖,婚丧节庆与祭祀备糖等蔗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成为闽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7.
闽粤地区甘蔗种植历史悠久,民众榨蔗制糖普遍,与蔗糖相关的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明清以降,啃蔗用蔗、赌蔗斗柑,煮蔗酿糖、饮馔用糖,婚丧节庆与祭祀备糖等蔗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成为闽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根据政治实践的需要,兼收并蓄中国传统哲学的各种思想为己用,“义理”与“经济”相表里,调和汉宋之争,吸收儒家思想中实用理性的养分,主张“荷道以躬”,注重实事求是,给清王朝衰朽的肌体注射了一针强心针。  相似文献   

19.
12:1,这是晚清翻译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作品的一个数据,即12篇外交侦探小说④比1篇言情小说。前者先于后者进入中国。然而,德富芦花在中国的大名缘自《不如归》,这是中国向来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言情小说;而他翻译的外交侦探小说至今鲜有问津。“外交”反映了时局,“侦探”则带有“启蒙”与“科学”的色彩,二者的结合在晚清却惨遭冷遇,时至今日也被研究者所漠视。文章通过对《不如归》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发掘,填补当下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同时,结合对外交侦探小说在晚清的译介的整理,探讨同处于近代转型期的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