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季松 《中国水利》2003,(5):14-16,24
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有其特有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思维,寻求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有其特有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思维,寻求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湖流域是我国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总结主要水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并从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政策导向、防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  相似文献   

5.
从流域水资源保护看《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泊  汪洁 《人民长江》2008,39(23):29-31
〗《水污染防治法》的两次修订都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较之1996年的修订内容,2008年的修订虽然尚未确定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但通过与《水法》相协调而部分认可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责,实际上赋予了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管理机构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权,从而影响和促进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家颁布了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但是国家的法律往往是对全国主要水污染问题的总体规定,地方的具体问题还需相应地方法规予以保障。针对北京市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问题,《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在完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部门职责、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细化了国家法律的相关条款,在污泥处理处置、污水资源化等方面填补了法律空白,体现了地方立法的创新,对其他地方政府的立法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涉水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水污染防治法》经过修订后开始实施。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法)总结了1996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的经验,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原《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法具有处罚力度大、认定违法行为简化和直接处理责任人的特点,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200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将对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拟通过新的《水污染防治法》的解读、学习,对淮河水污染防治提出相关建议,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我省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区,其调水干线流经长江、淮河流域下游许多区域,区域内各种污染源必将对调水水质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加强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东线工程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19)2019年6月4日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是对GB/T 18921-2002的修订,贯彻和响应了国家现行政策,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推动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原则以及标准的核心内容等。  相似文献   

11.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83号,以下简称183号令)已于1995年8月8日由国务院发布,并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法规。为贯彻执行183号令,做好各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现通知如下:一、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183号令,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内容。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要履行好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淮河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183号令,充分发挥水利部门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各单位在学习和执…  相似文献   

12.
王健 《中国水利》2008,(6):58-60
《水污染防治法》已经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并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质监测与信息发布、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水污染事故处置等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有的有利于调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共同防治水污染.有的给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发布工作带来法律障碍,甚至不利于建立联合治污机制,这些相关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水行政工作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在制订,作为第一个流域性的条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本文从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导致严重水污染的原因,指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强化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执法力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制定条例的认识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国内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近年来绿色建筑工程的实践积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对标准进行了修编。通过新旧两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章节的对比,从评价方法、条文设置框架、条文设置思路等方面对控制项、节水系统、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等各节内容的修订要点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充分肯定了新中国50 年治黄的成就,对黄河进一步治理以及针对黄河存在的断流、泥沙淤积、河水污染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洪水以及水质污染仍是制约黄河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坚持水沙兼治的综合道理,通过水土保持这一治黄之本,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争取达到黄河冲淤基本平衡。并就黄河的水污染问题、黄河下游的防洪、黄河干流待建水库的排序等问题,从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和建设成本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本对策。最后强调了黄河立法的重要性,建议加快黄河法的立法工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相似文献   

16.
洪嘉年 《给水排水》2007,33(7):123-126
对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存在的若干现象进行逐一思考,并提出建议.包括:污水水质指标的修订,认为修订理由不充分,修订依据不可靠;生物反应池容积计算公式的修订,分析其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建议在条文说明中科学论证其合理性和可靠性;污水自然处理一节中湿地处理和土地处理应分列为两类,增补湿地处理和污水海洋处置各一节,增补土地处理适用条件,对自然处理的作用、地位和适用性提出看法;污水处理一章应改变规范修订的技术观念,将原来强调可用技术提升为适用技术,删去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池和生物转盘,增列一级强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洪嘉年 《给水排水》2007,33(8):122-126
3污水自然处理的增补 新规范新增"污水自然处理"一节,将原规范中稳定塘和灌溉田两部分归并,并增补了人工湿地和土地处理的内容,这是新规范的一大亮点.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防治水污染和改善当地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如采用传统的人工净化处理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耗费能源,在近期较难实现.  相似文献   

18.
对《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氨氮指标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锦章 《给水排水》2006,32(4):113-114
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补充水的氨氮指标分析以及与其他相关排放标准的比较,考虑到工业循环水系统冷却塔的处理效果,建议调整《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中的氨氮指标值,以便使污水处理厂出水可作为电厂的循环冷却补充水,实现在满足电厂使用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工程综合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在时代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生态系统退化、自然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长江作为我国主要河流之一,流经多省,流域面积极为广阔,自然也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流域各省市在改革早期采取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营战略,以及早期对环境问题不  相似文献   

20.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首先必须明确取水的法律涵义,科学地界定取水的行为特征。以某县水资源费案及长江三峡水库蓄水为例,分析、阐述水工程的蓄水引水功能及自来水厂等取水单位直接从江河湖泊取水的行为特征,纠正和完善现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中有关“取水”的不准确表述,从而为修订其中的某些相关条款,以及在实施的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明确基本的要求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