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辽盆地生油门限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主力烃源岩区(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二段一青三段)成烃转化率一埋深关系曲线及Ro-埋深关系曲线进行了系统分析,重新厘定盆地生油门限深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主力烃源岩的生油门限深度可能为1 400~1 700 m,而不是过去认为的1 200 m左右.生油门限深度的变化对盆地各地区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于主力烃源岩区,生油门限变深,将使评价所得生、排烃量减少,但对资源潜力没有明显影响,可能影响对勘探方向和有利目标的评价;对于烃源岩埋藏相对较浅的滨北地区,生油门限变深,勘探潜力、勘探方向、有利目标评价将受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盆地内抬升剥蚀量较大的东南隆起区,生油门限变浅,约为700m,将明显提升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和宾县-王府地区的勘探潜力.图14参21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隆起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赵靖舟  田军  廖涛  周勇  周义 《石油学报》2002,23(1):27-30
哈得逊隆起是新近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西部发现的一个向西南抬升、向北东方向倾伏的大型宽缓鼻状隆起,隆起构造主要发育在石炭系以上层位,以石炭系较为典型.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哈得逊地区在前侏罗纪属于轮南古隆起的一部分,二者统一为一向西南倾伏、向北东抬升的大型古隆起构造,与现今哈得逊隆起的倾伏方向恰好相反.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后,南抬北倾的哈得逊隆起开始形成.晚第三纪以来,满西地区石炭系地层也由区域南倾反转为区域北倾,并形成石炭系鼻状隆起.在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式反转的过程中,哈得逊地区因正好处于翘倾运动的“支点”位置,构造位置适中,构造作用也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对于油气聚集和保存十分有利,是满西地区寻找大中型油田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搞清中国东北盆地群晚期构造变形特征,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分析,结合东北盆地群的构造样式和演化机制分析,对中国东北盆地群白垩纪末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由于阿穆利雅地块与锡霍特-阿林岛弧发生碰撞,对东北盆地群产生了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在该挤压作用下,东北盆地群表现为近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东北盆地群现今的构造格局;在地震剖面上削截特征和逆断层活动明显,变形均集中于先存构造发育处且受先存断裂的控制.总体上东北盆地群晚期构造反转强度自西北向东南变大,具有"东南强、西北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龙口地区仓房沟群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仓房沟群(P2-T1)发育于准噶尔盆地的东部,厚1000m士,由冲积扇、曲流河、低弯度河、网状河和湖泊相组成。沉积特征和变化反映了气候逐渐干旱、植物逐渐稀少和周期性活动的构造背景。气候和构造的变化导致沉积环境的演化,曲流河演化到低弯度河是由温暖、潮湿的气候和植物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化到炎热、半干旱的气候和极少或无植物环境的过程。随着物源区抬升,低弯度河网状化,发育楔状网状河相。  相似文献   

5.
宁夏香山群深水沉积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灰绿色中一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砾屑灰岩和硅质岩等,从下到上可分为徐家圈组、狼嘴子组和磨盘井组。系统地论述了香山群发育的各种深水沉积的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认为香山群由深水原地沉积和深水异地沉积组成,其中后者主要包括浊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内波、内潮汐沉积和深水复合流沉积。垂向组成单元白下而上依次为浊流沉积层(Ⅰ)、牵引流沉积层(Ⅱ)和半深海沉积层(Ⅲ)。这些认识不仅对进一步开展香山群的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可为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目前在国际上引起注意的深水重力流的流体特征研究提供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Zoophycus在中国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遗迹化石中,Zoophycus Massalongo(动藻迹)是一类发现较早,地层和地理分布相当广泛的生物成因构造;据文献记载,化石记录见于奥陶纪到第三纪世界各地的海相地层。由于 Zoophycus 形态构造比较特殊,个体较大,往往斜穿地层层面,很难采到完整的化石标本,因此,对其造迹生物、形成机制,迄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对其沉积环境以及分类都还缺乏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工作。我国各时代地层中的 Zoophycus,过去更无人问津。作者发现该类遗迹化石在石炭纪煤系地层中分布相当普遍,且对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下储盖组合吐谷鲁群盖层岩性、泥岩累计厚度和泥岩单层厚度等宏观评价参数以及渗透率和排替压力等微观评价参数,认为下储盖组合主力盖层为呼图壁组,岩性表现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薄互层,泥地比以80%~95%为主,平均泥岩累计厚度为337 m,泥岩最大单层厚度达138 m。吐谷鲁群泥岩渗透率为(0.000 001 84~0.000 24)×10-3 μm2,排替压力为4.72~44.85 MPa,根据国内盖层封闭能力分类评价标准属Ⅰ-Ⅱ类盖层。通过恢复盖层排替压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认为泥岩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时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盖层能够封闭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及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同时后期抬升运动及喜马拉雅构造活动产生的多条逆冲断层对盖层的封闭能力未产生较大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吐谷鲁群盖层具有封闭大中型气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上丘里塔格群(下奥陶统)致密泥微晶灰岩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其储集空间类型属于以微孔隙为主的缝合线-微孔型非常规储层.徽孔成因以溶蚀作用,特别是深部溶蚀作用为主,这是我国新近发现的致密灰岩徽孔储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为塔北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开辟了我国碳酸盐岩储层的新类型.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微孔成因、演化等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元古代晚期的海州群中发育大量火山岩,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细碧岩次之,角斑岩类稀少,属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类型。海州群火山岩富碱、富钠,具双峰值特征,该岩系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非造山张性环境,为裂陷槽,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利用层拉平和相干切片技术,在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首次发现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一种非构造成因的断距微小的张性断层。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多边形断层长度为150~1500m,间距为150~3000m,断距为10~40m,倾角为50°~90°,发育在3个层位。琼东南盆地可以分为裂谷断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两个演化阶段;裂后热沉降期构造断裂不发育,缺乏连接烃源岩和储层的通道,不利的油气疏导系统成为制约该期成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多边形断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作为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使下部生油层中的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对南海北部裂后热沉降期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DISCOVERY OF ZOOPHYCUS IN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遗迹化石中,Zoophycus Massalongo(动藻迹)是一类发现较早,地层和地理分布相当广泛的生物成因构造;据文献记载,化石记录见于奥陶纪到第三纪世界各地的海相地层。由于 Zoophycus 形态构造比较特殊,个体较大,往往斜穿地层层面,很难采到完整的化石标本,因此,对其造迹生物、形成机制,迄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对其沉积环境以及分类都还缺乏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工作。我国各时代地层中的 Zoophycus,过去更无人问津。作者发现该类遗迹化石在石炭纪煤系地层中分布相当普遍,且对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近年南盘江盆地勘探发现的两个含烃非烃类气藏的成因地质特征。根据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它们的形成条件非常相似,主要由来自壳源的无机成因非烃气与来自沉积地层的有机烃混源成藏。区域地质与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较强的区域构造变动、火成岩体的发育为非烃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和气源,大断裂的通源条件、大型穹状背斜的聚源和控气条件以及埋藏地腹一定深度的良好保存条件是形成这类含烃非烃气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东南部下切谷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层序地层学研究,于核三段二、四砂组发现两套下切谷沉积.该下切谷在地震剖面上为与上下相邻同相轴明显不协调的顶平底凹型,内部具充填结构特征;岩性粗,以含砾中粗砂岩为主,且与谷外红层和沼泽沉积明显区别;下切谷中Sr,P,Mn2+都处于异常高值,表明下切谷与底部地层间沉积环境存在一个突变过程.目前,仅在北部斜坡带的孙岗下二门地区发现了下切谷,垂向上分布于层序Ⅱ和层序Ⅲ低位域.陆相断陷湖盆中构造沉降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切谷的形成和充填,使下切谷在充填上表现为特殊的"顺源堆积"充填方式;湖侵期下切谷已被完全充填,下切谷顶面拉平面相当于初次湖泛面;下切谷内沉积特征和充填方式利于形成多种隐蔽圈闭.  相似文献   

14.
Muglad盆地位于苏丹中南部Darfur省境内,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合作油气勘探开发的区块之一。为搞清该区重要的稀油与天然气产层--Muglad盆地六区Fula坳陷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上段的生储盖组合以及油气富集规律,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Abu Gabra组上段顶部地层中具有3段泥岩对比标志层且该标志层在Fula坳陷区域内稳定分布。进而认识到:Abu Gabra组上段三角洲前缘砂岩储集体与泥岩标志层构成了有利的自储自盖组合(油气来自下部地层);3段泥岩既是Abu Gabra组重要的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又是油气藏的重要盖层;若缺失顶部第一泥岩标志层,则就会因缺失盖层而使得油气藏不复存在。因此,泥岩标志层的有效识别对该区油气藏组合的清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慈利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湖南慈利南山坪乡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形成于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时期,主要储集空间为灯影组白云岩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使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从而使其彻底破坏.该古油气藏的发现说明了湘鄂西坳陷具有与四川威远气田相似的生油及成藏过程,其主要区别在于威远气田后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小,而慈利古油气藏后期盖层破坏较大.因此,在湘鄂西地区,若能寻找到好的盖层和圈闭,有望发现类似而又未被破坏的南山坪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6.
新疆巴楚小海子地区小海子组内沉积间断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发现和论证了巴楚小海子地区小海子组内和塔里木盆地内部晚石炭晚期的沉积间断;对小海子组进行划分,将小海子组升级为小海子群,并建立了喀拉拜勒组,重新厘定了南闸组的含义;讨论了研究区晚石炭世晚期沉积间断的发现对于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以及在寻找油气藏圈闭构造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侏罗系油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断裂南侧地面剖面上侏罗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厚约90m的油砂及大量裂缝沥青脉。通过对这些油砂和沥青的分析研究发现,它们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原油差别较大,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原油较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发育大量侏罗系烃源岩,其生物标志物等特征与这些油砂和沥青相似,综合分析认为这些油砂和沥青脉可能来源于成熟的侏罗系源岩。这些油砂的发现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及阿尔金断裂沿线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