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腐乳为研究对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解析及评价细菌多样性,同时利用传统纯培养的方法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显示:腐乳中主要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0.45%),其中绿脓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布丘氏菌属和草螺菌属细菌为优势细菌属。同时通过PCR-DGGE和纯培养发现腐乳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其中2株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株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4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由此可知腐乳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为优势乳酸菌。  相似文献   

2.
腐乳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青方、白方和红方腐乳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从青方和白方腐乳中分别分离到乳酸菌7株和5株,红方中没有分离到乳酸菌。鉴定结果表明,白方中4株为鼠李糖乳杆菌,1株清酒乳杆菌;青方中有1株为植物乳杆菌,1株干酪乳杆菌,3株鼠李糖乳杆菌,2株清酒乳杆菌。最后,对不同菌株的耐盐性和耐酒精性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在青方腐乳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绯 《中国酿造》2006,(6):29-32
对从青方腐乳中分离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短小奇异菌(Atopobium parvulus)和片球菌(Pediococcus)在青方腐乳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株乳酸菌对青方腐乳的成熟和风味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片球菌对青方腐乳风味的作用效果最好,改变了腐乳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呈味特点,并促进大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腐乳的硬度、坚实性、粘度和黏附性,使腐乳的感官品质得到改善,是改进青方腐乳风味的协同菌株。  相似文献   

4.
扬州稀甜酱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州稀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从样品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乳酸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对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扬州稀甜酱中共分离、纯化出33株乳酸菌,其中15株菌株被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2株菌株被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4株菌株被鉴定为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2株菌株被鉴定为酸鱼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ipiscis),屎肠球菌和乳酸片球菌为扬州稀甜酱中的优势乳酸菌。乳酸片球菌TJ17和TJ31发酵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乳酸片球菌TJ31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朝鲜族传统酱类中乳酸菌分布及其功能特性,对不同地区家庭制作的朝鲜族大酱进行乳酸菌的筛选和分离纯化,并进行抑菌性能的研究。结果,从26种样品中共分离出86株乳酸菌,其中48株菌株对蜡样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47株菌株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55株菌株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12株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代表菌株进行鉴定,鉴定出3种乳酸菌种类,分别为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郝莹  孙军  曾金金  赵晗 《中国酿造》2017,36(10):104-4
为研究和筛选高效降解抗生素残留的乳酸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微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步筛选,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乳酸菌菌株P3-4,结合菌落及菌体形态、通过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菌株P3-4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乳酸菌P3-4在MRS培养基中具有抗生素残留降解能力,对红霉素、罗红霉素与螺旋霉素的降解率分别能达到92.1%、68.9%和82.8%。为菌株P3-4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醅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从中筛选得到5株耐盐乳酸菌。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菌株RB1,RB2和RB5为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菌株RB2和RB3为盐水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muriaticus)。对筛选得到乳酸菌的温度耐受性、盐耐受性及产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37℃,能耐受18%NaCl浓度,菌株RB5产酸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从10 种我国自然发酵制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2 株乳酸菌及56 株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首先通过菌株耐受性、发酵特性等指标对菌株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利用抑菌特性和风味特性对菌株进行复筛,选择可能改善低盐发酵香肠安全性和风味的优良菌株,最终筛选得到3 株葡萄球菌Z9、L2和R2,以及4 株乳酸菌P6、P12、X和SN1-3。经由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菌株Z9、L2为腐生葡萄球菌,R2为肉葡萄球菌;乳酸菌菌株P6、P12均为植物乳杆菌,X为干酪乳杆菌,SN1-3为戊糖片球菌。最后测定菌株的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研究菌株间的拮抗特性,最终筛选得到戊糖片球菌SN1-3与肉葡萄球菌R2作为制作发酵香肠的复配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市售占比较高的10种不同地域的商业腐乳中丰富的乳酸菌的种类,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鉴定后,再利用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经过分析筛选,显示从采集到的10份腐乳样品中共分离出162株疑似菌株,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后,共鉴定出13个不同菌种。其中,超过90%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而筛选得到的乳酸菌属包括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杆菌Akporo7和嗜盐乳杆菌。不同样品中的乳酸菌的含量与种类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为乳酸菌应用在商业化腐乳发酵中的可能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发酵食品浆水中厌氧微生物分离鉴定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浆水中的厌氧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初步分离得到7株菌株,经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表明:浆水中的优势菌群为乳酸菌和酵母菌,7株菌株初步鉴定A、B为酵母菌;C、E为乳杆菌;D为肠球菌;F为乳球菌。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从青方腐乳样品中分离具有潜在益生功效的乳酸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对筛选菌株进行人工胃液、胆盐的耐受性及其细胞表面特性测定,并对复筛菌株进行清除亚硝酸钠、降胆固醇、乳糖消耗、抑菌和抗氧化等益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从青方腐乳样品中共分离筛选得到24株菌(编号为S1~S24),通过人工胃液、胆盐的耐受性及其细胞表面特性测定复筛得到8株菌,分别为菌株S6、S10、S11、S13、S17、S21、S23、S24,其中菌株S6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降亚硝酸钠、胆固醇及乳糖的能力分别为86.84%、61.22%、29.13%;羟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Fe2+螯合率分别为79.15%、56.29%、58.14%。综上,菌株S6对所有试验病原菌的拮抗能力最强,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青方、红方、白方和低盐红腐乳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差异,并对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构型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类型腐乳中大豆异黄酮基本以苷元形式存在,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仅为红方腐乳的33.01%,从单一异黄酮来看,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四种类型腐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黄豆黄素;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转化研究发现,白坯中大豆异黄酮以糖苷型为主,染料木苷含量高于大豆苷和黄豆黄苷,前酵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盐腌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有轻微降低,发酵过程中苷元型大豆异黄酮总量在后酵前30 d显著下降,其中大豆苷元可能部分转化为雌马酚,导致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对其转化物质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类型腐乳丁酸含量及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丁酸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产丁酸菌的部分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青方腐乳丁酸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腐乳,达到25.4 mg/g(干质量),丁酸主要在青方腐乳后酵前30 d产生,与后酵过程中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青方腐乳乳酸含量较低,且后酵过程呈下降趋势,可在特定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丁酸;青方腐乳中分离鉴定的丁酸梭菌BP01培养过程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18 h进入生长稳定期,终产物pH值为5.8,能利用乳酸作为碳源,且在葡萄糖和乳酸同时存在作为碳源时,发酵终产物丁酸含量显著增加;BP01菌株抑制大肠杆菌能力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食盐,并表现出一定的温度适应性,有应用于青方腐乳发酵潜力。研究结果证明青方腐乳富含丁酸,其含量远高于目前已报道的其他食品资源,丁酸梭菌有应用于青方腐乳发酵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青方腐乳是我国传统腐乳中风味最为独特的品种,目前人们对其风味物质认识滞后,特别是对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动态顶空法萃取青方腐乳风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一步使用动态顶空稀释法(DHDA)结合嗅闻检测技术确定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稳定产品风味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经GC-MS分析,共确定7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酯类16种、含氮化合物13种、醇类12种,酸类12种、醛酮类10种、含硫化合物8种,未检测到硫化氢。内标定量可知,含氮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的19.66%、18.7%、14.79%、10.35%和9.21%。DHDA结合嗅闻技术从青方腐乳中鉴定出25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吲哚、苯酚、二甲基二硫、三甲基肼、乙酸乙酯、丁酸、二甲基三硫对青方腐乳风味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代谢组学的思路,利用GC/MS联用方法分析了腐乳在常规毛霉菌发酵以及鼠李糖乳杆菌GG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train,LGG)辅助发酵过程下其化合物的变化。分离鉴定85个化合物,涉及到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物质,其中33个化合物的定性结果得到了标样验证。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化合物种类及其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在添加乳酸菌LGG辅助发酵的腐乳中,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甜味氨基酸和天冬氨酸等鲜、酸味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毛霉菌发酵的腐乳,这为在实际的腐乳生产及工艺流程优化时考虑加入乳酸菌来改善腐乳成品的口味提供了物质依据。但实验中同时也发现,LGG辅助发酵条件不会促进腐乳后期发酵速度的加快。基于上述结论,在腐乳的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乳酸菌来进行辅助发酵,以此调控、优化腐乳发酵的生化过程。同时该工作亦表明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可以用于优化腐乳发酵过程工艺设计,也适用于类似的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腐乳生产过程中GABA形成规律,为改进腐乳生产工艺富集GABA奠定基础。结果表明,GABA含量在前发酵过程明显上升,盐腌导致其含量降低。红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GABA含量先增后降,后酵45d时达最大值;白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显示后酵不同辅料的添加影响腐乳GABA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市售的青方腐乳为原料,研究了开盖后贮藏在不同温度下其生物胺含量、水分活度(Aw)、pH值、氨基酸态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物胺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青方腐乳在不同温度下贮藏至15 d时总生物胺含量>1 000 mg/kg,且组胺含量>100 mg/kg,酪胺含量在贮藏至30 d时(除25 ℃第30天)>100 mg/kg,均超过了相关标准推荐的限量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方腐乳水分活度>0.8,pH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第15天达到最大,4 ℃贮藏时,氨基酸态氮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指标的变化与生物胺存在一定的关系,pH与苯乙胺、尸胺、组胺和亚精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为了食用安全,腐乳开盖后应尽量在15 d内食用完。  相似文献   

18.
全发酵腐乳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邵伟  刘世玲  肖汶  李爱华 《中国酿造》2002,(2):10-11,21
文中初步探讨了以大豆为原料 ,通过乳酸菌发酵所产酸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来代替传统的凝固剂 ,然后再在毛霉的作用下酿造腐乳的工艺 ,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腐乳氨基酸含量高 ,口感独特  相似文献   

19.
付春 《中国酿造》2005,(3):39-41
青方腐乳的汤料主要由黄浆水、水、食盐和香料4部分组成,组成的比例不同,成品汤的口感、味道、颜色就不相同。该文对青方腐乳汤料的配制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对上述4种原料对青方腐乳汤料品质的影响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