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就国内、外生产粗纺针织纱加工技术,从如何合理使用原料、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更新改造,以及加强生产管理和严格质量控制等方面(重点是纺纱),探讨提高粗纺针织纱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减少针织纱细节的工艺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针织纱细节,改善实物质量,针对针织纱生产过程中细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针织纱细节与原料中的短纤维含量、牵伸工艺配置、机械设备状况、工人操作水平等因素有关.通过合理配棉、优化工艺配置、优选纺纱器材、加强半成品质量控制,使针织纱细节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高产条件下提高精梳针织纱质量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高产条件下提高精梳针织纱质量的技术管理措施.通过抓好采购原料质量及合理配棉.选好用好适应高速高产的针布及分梳元件,运用AFIS等检测仪器,优化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生产过程中棉结、短绒的增长,摒弃不符合高档针织纱质量要求的操作方式,实行一根到底无疵点操作法,严格管理,提高关键纺专器材的质量性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上机一致性,减少锭差,最终在高速高产条件下生产出了满足用户质量要求的高档针织纱.  相似文献   

4.
粗纺羊绒针织纱生产工艺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粗纺羊绒针织纱生产工艺技术及其管理进行探讨。针对粗纺针织纱生产流程短,疵点弥补能力弱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原料选配、纤维染色、和毛、梳毛等方面的工艺管理与质量控制,严把过程控制点,以提高纺纱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减少针织纱细节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减少针织纱细节,提高成纱质量,运用系统棉纺工艺学的思想,针对针织纱生产过程中细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纺纱试验.针织纱细节与原料中的含短纤维量、牵伸工艺配置、机械设备、操作和清洁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合理配棉、优选工艺参数和新型纺纱器材、加强挡车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措施,减少了针织纱细节,针织纱质量达到乌斯特2001公报5%~25%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集聚纺针织纱的质量指标并节省设备投入,从配棉、分梳、工艺参数及新型器材应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生产纯棉集聚纺针织纱应注意的环节及针织纱生产中的共性特点和突出的个性问题及控制方法。指出:合理配棉是稳定集聚纺针织纱质量的基础,加强分梳是纺好纱的关键,优化工艺参数是纺好纱的重要手段,应用新型器材是提高纱质量的主要途径;只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原料、设备特点,及时调整上车工艺设置和器材配置,就一定会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优质原纱。  相似文献   

7.
美棉纺C22.4tex针织纱的工艺措施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MOT美棉纺高档漂白针织纱,针对美棉短绒含量较高、细度较细、成熟度差异大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加强了原棉管理和技术质量控制,选用优良器材,加强开松梳理,加大落杂,保证纱条通道光洁,避免了成纱黄白档,保证了出口针织纱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精梳针织纱的质量,以CJ 14.5 tex针织纱为例进行了纺纱实践.配棉应控制好原棉的长度、细度、成熟度、短绒和有害疵点;对传统纺纱工艺要进行优化,选用新型纺纱器材,调整设备状态,重点改善成纱条干均匀度和控制棉结.生产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纺纱工艺成纱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纺纱工艺的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9.
粗纺纱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影响针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分析了工艺流程的每道工序的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的要点,论述了粗纺羊绒针织纱的常见质量问题和实际生产中的控制措施,介绍了在国家标准下鄂尔多斯集团企业内部对纱线质量指标的控制水平,并对粗纺针织纱的成纱性能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高档针织漂白纱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了高档针织面料对纱线的质量要求,提出了在目前条件下针织纱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及难点,认为纺纱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才能生产出能满足后道高端用户要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提高针织用纱质量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翁毅 《棉纺织技术》2005,33(7):53-54
针织用纱质量的要求高于机织用纱,对纺纱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针织用纱质是控制配棉环节和纺纱环节.配棉应控制好原棉的成熟度、短绒率和有害疵点;纺纱过程中应优化纺纱工艺,控制成纱棉结和提高条干均匀度.  相似文献   

12.
应用R40型转杯纺纱机生产针织纱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讨立达R40型转杯纺生产线生产针织纱的工艺技术。以生产C 29 tex转杯纺针织纱为例,介绍了该生产线的主要工艺配置要点,配棉主要控制原棉的成熟度、短绒率及有害疵点;混棉要合理平包;开清工序充分清除大而易落的杂质;梳棉工序重点清除与纤维粘附力强的杂质;并条采用两道并条,转杯纺工序优选阻捻盘、假捻器和转杯直径。最终使得生产出的转杯纺针织纱质量优于环锭纺普梳纱,并获得了立达公司的Conm foro认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转杯纺配棉与成纱质量的关系以及配棉特点.生产实践证明,合理配棉能够有效控制成纱中的粗节、棉结、成纱条干CV和成纱强力等指标,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提高美国MOT棉纯纺高档针织纱的质量技术措施。针对MOT棉的特性及影响针织布面效果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关键控制措施。采取对原棉加大检测力度,根据指标配棉,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运转管理相应措施的配合,解决了美国MOT棉纯纺针织纱易产生色差及布面染色易起横条的问题,其质量最终达到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收获期原棉的物理性能及纺纱效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分析测试了早、中、 晚期棉的物理性能 指标和不同配比早、中、晚 期棉的成纱质量指标。指出:早、 中期棉的怀能指标优于晚期棉;不同配比早、中、晚期棉的成纱质量、织物布面纱疵及染色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品种合理配棉。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低级别配棉转杯纺纱的成纱质量,根据棉纺系统工程工艺学的思路,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针对原料性能特点,在纺纱各工序进行了工艺参数的优化配置.开清工序采取适度降低各部打手速度、合理配置各部隔距,加强开松和转移,减少纤维损伤;梳棉工序采用重定量、中速度,加强纤维梳理和转移;并条工序采取重加压、中定量、低速度、小隔距工艺,加强纤维混和,改善纤维伸直度;转杯纺工序采用中定量、高速度、中张力、中负压工艺.实践表明,优化配置纺纱各工序工艺,严格控制半成品质量,并从设备、工艺、操作及管理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对转杯纱重量不匀、条干不匀及强力不匀三项质量指标进行严格控制,转杯纱的整体质量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与成纱质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棉纤维的成熟度、原棉的未成熟纤维含量是影响原棉短绒率、疵点的关键,棉纤维的成熟度、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主要因素是由棉花的栽培条件决定.分析了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与清梳工序半制品质量和精梳工序质量的关系,原棉中的未成熟纤维必须在配棉、清梳和精梳工序进行控制,才能控制梳棉条、精梳条和成纱质量.原棉未成熟纤维含量不仅影响梳棉条、精梳条的短绒率、棉结、带纤维籽屑等疵点,而且严重影响成纱的各类主要疵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