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傍河地下水源地主要是通过激发临河侧补给地下水的开采资源量,达到稳定地下水持续开采量的目的。通过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室内试验等手段查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岩组的空间分布特征、含水层水力联系、水文地质参数等。在查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后,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水质情况,为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确定经济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傍河取水是保证长期稳定供水的有效途径,利用地层的天然过滤和净化作用,使多泥沙河水转化为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对这类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时,一般步骤为选址、参数计算、资源量计算、降深影响评价,以临江地区松花江畔的傍河取水为例进行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傍河取水越河稳定渗流问题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非完整河(渠)旁完整井列抽水的理想化实际模型为基础,建立起该模型的三维稳定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各种不同情况下此模型的数值解。根据求解结果认为,在非完整河(渠)旁抽取地下水会产生越河(渠)渗流问题,河流(渠)的宽度、河流(渠)的完整性以及河底弱透水层的渗透性都会对越河渗流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这类问题的求解应采用三维渗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河北省地下水严重亏空、地下水降落漏斗长期存在的局面,缓解地下水超采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层地下水回补是减缓地面沉降、控制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解决海(咸)水入侵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回补的典型案例和回补方式方法,从机理、技术、经济三方面分析了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的主要难点,重点阐述了河北省深层地下水回补试点进展及试验场布设方案,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深层地下水回补工作建议,以期为系统开展深层地下水修复、提升地下水战略储备能力、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兼具河流型水源地和地下水型水源地特点,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和补给条件的复杂性,保护区划分技术难度较大,对傍河型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研究,可完善保护区划分方法,加强水源保护。从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水源类型确定、保护区划分方法、定界原则等4个方面对保护区划分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以石家庄市平山县王母水源地为例,对该傍河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进行研究,在准确判定该水源类型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保护区陆域范围,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保护区水域范围,并结合周边地形地物条件对保护区范围进行修正,明确了平山县王母水源地一级和二级保护区边界及面积。平山县王母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保证了水源地免受污染,保障用水安全,并为其他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道治理和生态恢复,围绕傍河取水时河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以北运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选取粉细砂为主的一段河道,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傍河取水时对激发河水入渗能力和对地下水的的影响。一方面分析和验证了研究区用镜像法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预测了研究区傍河取水距离50 m、100 m、150 m时对河水和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水井傍河越远,激发河水入渗的能力越弱,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越大,研究区傍河距离150 m时对河水的影响微乎其微,取水量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8.
9.
傍河水源取水可靠性论证需要对河流的径流量进行分析,为提高河流径流量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初值优化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来预测河流流量状态的方法,该方法分别将系列第一时刻的数据、最后时刻的数据以及前一时刻的数据作为初始条件,对各预测结果进行了加权平均,建立优化后的GM(1,1)模型,再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灰色预测结果进行修正。运用该模型对辽河的巨流河水文站2000-2010年1月和2月的径流量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预测精度较高。表明初值优化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方法可行,其预测较准确。文中利用该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区段枯水期的河流径流量,进而分析了区段内拟建傍河水源地取水的可靠性,为拟建水源取水工程的水资源论证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部分水源拟调入密怀顺水源区回补严重亏损的地下水。为了使南水北调水源稳定持续地回补地下水,需要查明水源区干涸河道的入渗能力。研究利用双环渗透试验和河道自然入渗试验2种现场试验方法,确定了水源区潮白河、大沙河和雁栖河河道的入渗能力。研究表明:利用干涸的河道能够消纳规划的10 m3/s的南水北调水源水量。  相似文献   

11.
傍河取水水井工程是黄河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在山西永济市蒲州水源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了水井布局,井径与涌水量关系,成井工艺以及地下水资源组成及其来源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并列举了例证。  相似文献   

12.
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使保定市区西部一亩泉水源区形成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已达210km2,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水环境地质灾害。引水回补地下水,缩小漏斗影响范围,是解决一亩泉水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从王快水库引水回补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人工回补是一种主动向含水层进行补给,以便后续进行开采或获取环境效益的水处理综合方法。介绍了地下水人工回补的关键要素、主要回补方式,以及地下水人工回补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结合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典型案例,介绍了国外地下水人工回补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从项目实施、科学研究、标准管理等方面为我国开展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SFR模型的汇流功能。为弥补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精度不够的缺陷,采用SFR模型概化白马河-吉利河,设置河床与地下水之间的河床水力传导系数、河床厚度、水深及断面形状等,将SFR模型与MODFLOW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丰、平、枯水期河流流量与上下游水位,建立SFR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使用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概化河流,将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FR耦合模型在表达丰、平、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转化量计算方面更为准确。按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计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2 779万、3 511万、2 576万m~3/a,SFR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研究区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量2 870万m~3/a更为接近,所得结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对傍河开采给黄河下游地下水循环、侧渗量及径流量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黄河下游悬河段建立11个傍河取水的地下水源地,有利于水资源的多年调节和合理开发利用;②傍河取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循环途径,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转化,有利于“三水”转化和改善水质;③傍河水源地大规模开采不会对黄河径流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水质安全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白河傍河地下水是南阳市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白河水是水源地的补给来源,河水与傍河地下水密切相关。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本文评价了补源水和傍河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状况,提出了水源地管理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滏阳河污水对沿岸地下水水质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邯郸市工业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平均向滏阳河排放污水达23969万t/a。这不仅污染了河水,还严重污染了两岸地下水。从1990年开始,在滏阳河两岸布设专题地下水水质监测并,通过连续6年的监测,在取得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利用污染物运移计算模型,对地下水污染运移机理、扩散速度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对滏阳河水和地下水水质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揭示了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规律,提出了污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阳河是流经安阳市区北部的一条河流,文章详细介绍了安阳河治理后对安阳的环境影响、效益分析以及水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铁离子浓度超标,将严重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认识地下水铁离子的运移规律,可为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溶质运移理论,建立同江河防护区内地下水铁离子运移概化模型,分析在同江河防护区与水库库区之间设置防护层与不设置防护层二种情况下铁离子的运移规律.分析表明,不设置防护层工况,铁离子浓度的变化呈现"钩状"形态发展,且运移速度快,扩散范围广;设置防护层工况,浓度的变化呈现"舌状"发展,运移速度、扩散范围远小于不设置防护层的情况;防护层会有效延缓铁的运移速度,限制运移范围,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铁的运移.  相似文献   

20.
任六平 《山西水利》2009,25(2):69-70
随着柳林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三川河柳林段进行防洪规划很有必要。从遵循科学发展观、体现城市发展对防洪的新要求出发,在三川河河道柳林段现状防洪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该段河道整治河宽进行了分析确定,为柳林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防洪保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