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现有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导致对主要的走滑断层——燕南断层、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内的勘探工作。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断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应力场机制,以滩海地区东部的燕南断层、燕东断层及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3条主走滑断层和1条浅层走滑断层燕东东断层为研究对象,分析辽河滩海地区断层走滑作用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燕南断层、燕东断层、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和燕东东断层,走滑作用发育的时间、强度以及所受区域应力场均不相同,燕南断层以及东部凹陷内的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中、晚期,燕东断层走滑作用发生在渐新世早期,而燕东东断层则是新构造运动浅层挤压走滑的产物。走滑断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对辽河滩海地区后续勘探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气地球物理》2020,(1):84-91
针对埕岛地区潜山复杂的构造及地层特征,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构造学的方法,开展了构造特征的研究。指出了构造对断裂发育、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成藏的控制作用。前中生界潜山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及喜山期三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三组二级断层控制三排潜山的构造格局,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负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先期挤压后期多次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大量断鼻、断背斜及断块圈闭。构造作用形成的负反转断层、走滑断层与多期不整合面配置形成了良好的油气立体输导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断裂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评价了有利含油圈闭。为东部断陷盆地潜山油藏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3.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东凸起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辽东凸起南段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凸起南段潜山发育中生界和太古宇双层结构,经历“潜山物质基础发育期(三叠纪中期之前)—潜山构造发育期(三叠纪中晚期—白垩纪末期)—潜山改造埋藏期(古新世—渐新世末期)—潜山稳定埋藏期(中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构造演化;基底和强走滑作用控制辽东凸起南段潜山于沙三段沉积末期开始隆升,止于东营组沉积末期。辽东凸起潜山发育走滑和伸展两类断裂,走滑断裂控制了辽东凸起的构造格架,对潜山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伸展—走滑双重作用控制潜山内幕裂缝的发育,改善潜山内幕油气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4.
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活跃,断裂系统复杂。通过系统研究渤南地区断层分布、断裂演化等特征,分析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渐新世走滑活动控制了渤南地区沉降中心迁移,改变了始新世伸展期形成的以东西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渐新世以后,右旋走滑作用是新近系圈闭的主要形成机制。渤海南部地区现已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北北东向构造带上,早期伸展形成的东西向凹中构造带具有近源、长期继承性发育的优势成藏条件,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从辽河滩海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对圈闭条件,储、盖层特征,烃源岩条件,油藏特征及油气运聚规律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滩海地区上第三系油气勘探的方向,并对有利目标进行了选择评价.综合分析认为,控制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主导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条件;形态完整,圈闭成群发育的构造带;长期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将生油洼陷与储油圈闭相连通;厚层广泛分布的区域性封盖层.以辽海中央低凸起和燕南潜山为背景、以海南断层和燕南断层为油源通道的月东构造和燕南构造带,是本区上第三系最有利的区带,应作为进一步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6.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渤南低凸起西段南边界大断层产生拉分伸展运动的产物.走滑断层在深浅层圈闭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分析了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成藏规律,强调“Y”字型伴生断层对油气分布范围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指出走滑断层与边界断层或深大断层结合部位易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形成圈闭,这也是油气运移的活跃部位,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渤海沙垒田凸起北部中央走滑带断裂对圈闭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沙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具有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展布特征,其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渤海东部以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的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沙北地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明确了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①古近纪时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拉张断层控制断陷格局及研究区内整体构造格架,圈闭类型主要为受古构造背景影响的断背斜、断鼻构造;②新近纪时期,断层活动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构造特征,圈闭受北西、北东两组走滑作用影响,浅层褶皱明显,主要发育挤压背斜、叠瓦状掀斜断块和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8.
以三道桥东地区新三维资料为基础,对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断裂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断裂形成期次,同时对不同性质断裂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发育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平面上存在北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三组走向。轮台断裂以南的走滑断层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平面上呈北北东向;轮台断裂以北走滑断裂受到海西期逆断层改造,剖面上具有"视逆实正"的特点,平面上呈北东向。北北东向逆断层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定型于海西运动晚期;北西向正断层与海西晚期二叠系火山活动有关;近东西向断裂逆冲断层形成于海西运动末期–印支运动期。不同性质、不同期次的断裂对于潜山圈闭的形成具有建设意义,逆断层控制断裂构造带的形成,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与火山岩有关的张性断层、走滑断层能有效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9.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测井曲线和绘制黄57井区K1标志层顶部构造图,发现个别井存在井点断层和部分相邻井间K1标志层顶构造连线变化趋势发生突变,证明黄57井区存在一系列小型断裂系。其走向北北西——南南东、断面西倾。晚三叠世长4+5~长2沉积期该断层开始活动,上盘下降并在断裂前形成了相对较厚的沉积,中侏罗世延安组沉积期断层停止活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正断层复活,再一次在断裂前形成较厚沉积;从晚侏罗世安定组沉积期开始,该断层反转为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逆断层,到早白垩纪末环河组沉积时期断层停止活动。在侏罗纪末到早自垩世东西向压力和晚白垩世至渐新世早期区域侧向挤压下,在研究区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来自长7优质烃源岩的油气经断裂运移到圈闭,形成了构造油气藏,沿断裂带是构造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1.
Because of it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e special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the Tanlu Fault traverses the sag), Bohai Bay Basin,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strike-slip tectonics is significant in revealing the sag's tectonic evolution,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activit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Cenozoic. Through systema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mbined with balanced section analysis, a variety of structural features in relation to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such as echelon normal faults, "comb" structure, "flower" structure,"interpretable" and "buried" strike-slip faults have been revealed exist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omplex 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uld be reasonably interpret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activity and the strike-slip activities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bega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The activity was weak at the beginning (E3s1-2), then strengthened gradually and reached its strongest level in the late Oligocene (E3d1). In the Miocene, the strike-slip activity was low and then strengthened significantly once again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present.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entir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has had a similar evolution history since the Oligocene.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13.
East Venezuela盆地是一个大型的不对称前陆盆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裂谷、白垩纪—始新世被动边缘和渐新世至今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纵向上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East Venezuela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是Guayuta群和Tigre组海相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生油岩成熟度由北往南递减。北部烃源灶油气经断层、砂体长距离阶梯式向南部斜坡边缘运移。盆地最主要圈闭类型为背斜、断块、地层和岩性圈闭。Oficina组构造、构造—地层、地层圈闭组合和Naricual组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内最主要的两套成藏组合。有潜力的勘探领域包括白垩系—下中新统被动边缘沉积层序、盆地中部前渊区、南部重油带和东部海域。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纪变形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断层活动强度统计等方面研究,认为辽河西部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两期变形叠加过程。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始新世,包括初始断陷期(Es4)和强烈断陷期(Es3)两个阶段,形成北东向主干断层及东断西超的半地堑世组合,控制北东向沉积中心的展布;晚期走滑变形发生在渐新世东营期,使先存北东走向基底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并诱导盖层形成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组合,从而形成南部张扭沉降、北部压扭隆升的构造格局。Es1-2期是从伸展变形向走滑变形发展的过渡时期,构造活动微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沙箱实验证明,始新世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北西-南东向弧后拉张作用控制,而渐新世走滑断裂系统则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控制,动因来源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15.
台安-大洼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坳陷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揭示了台安-大洼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而指导断裂带勘探领域及目标的优选。研究结果表明:台安-大洼断裂带同时具有伸展拉张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断陷和右旋走滑期、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断裂带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控制了沉降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储集体发育、复式油气输导体系的形成以及断层活动与油气排烃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断裂带北部和南部的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为断裂带下一步勘探方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成盆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临河坳陷及周边地区中-新生代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和反转等多种构造变形样式,经历了挤压拗陷(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期)、拗-断转换(早白垩世固阳组沉积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古新世)、弱断陷(始新世—渐新世)、强烈断陷(中新世—上新世)和走滑改造(更新世—全新世)等多期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类型属于多旋回叠合盆地。建立了早期差异挤压、晚期差异伸展叠加盆地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了哥伦比亚西努-圣哈辛托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结果表明:西努-圣哈辛托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及新生界沉积盖层;主要烃源岩为上白垩统Cansona组海相页岩、古新统San Cayetano组页岩及渐新统Maralu组页岩,主要储集层为古新统San Cayetano组砂岩、渐新统Cienaga de Oro组砂岩及灰岩、渐新统Pavo组砂岩,上古新统San Cayetano组泥岩、中新统Floresanto组泥岩以及部分不整合面可作为盖层。西努-圣哈辛托盆地内,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km。图5参12  相似文献   

19.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渐新世—第四纪区域热沉降坳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陷阶段具有完整的断陷旋回,根据断陷活动的强弱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初始期、断陷高峰期、断陷萎缩期,断陷初始期和断陷萎缩期储层较为发育,断陷高峰期烃源岩较为发育。(2)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陆丰13东洼新生代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披覆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断鼻圈闭、构造-地层圈闭(削截、超覆)、构造-岩性圈闭。众多的圈闭类型表明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特别是断陷阶段与断坳转换阶段沉积的文昌组和恩平组均发育大量各类型圈闭,且邻近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是陆丰13东洼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平面上,南部缓坡带发育圈闭类型及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央隆起带与低凸起,均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