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黑河下游天然植被生态状况,提出了依据由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的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模型,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的生态分区和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的天然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计算并预测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提出了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2.
黑河下游地下水变化规律及共生态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系统分析,总结了黑河下游地下水变化规律;给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提出"灌溉农业型"、"稳定绿洲型"、"荒漠绿洲型"地下水埋深变化曲线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依据这些规律,说明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演变、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而对额济纳绿洲演变、生态需水等重要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黑河下游正义峡至狼心山河段水量平衡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4.
黑河下游地下水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系统分析,总结了黑河下游 地下水变化规律;给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提出“灌溉农业型”、“稳定绿洲型”、“荒漠绿洲型”地下水埋深变化曲线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依据这些规律,说明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演变、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而对额济纳绿洲演变、生态需水等重要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有着辉煌的历史 ,曾是我国古丝绸路上的绚丽明珠。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黑河中游地区超载利用水资源 ,进入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 ,加之人为的乱挖滥采和过度放牧 ,致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荒漠生态条件加剧恶化 ,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 ,额济纳天然绿洲濒临消失 ,沙尘暴危害加剧 ,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文章认为 ,保护和恢复下游生态 ,对减少沙尘威胁 ,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边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5,(11):53-57
基于长序列径流、地下水位和湖泊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方法,分析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得出近60 a下游水文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输水的启示:1正义峡和狼心山年径流量突变逐渐延迟,且年内分配不均匀,增加下游春季下泄水量十分必要;2地下水位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绿洲核心区呈上升趋势,而绿洲边缘区均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造成核心区的土壤盐渍化和边缘区的干旱化,因此开展基于地下水位的下游生态水量调度方案是未来恢复下游植被的必然;3根据东居延海面积和库容的关系曲线,基于无效蒸腾最小确定的东居延海适宜面积为35.6 km2,据此计算年最小补水量为0.55亿m3,而依据东居延海生态功能的合理水面面积和年补水量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由于下泄水量逐年减少,致使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通过对近几十年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的描述,阐明了抢救和保护其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以水为前提,实施生态保护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9.
为客观评价10 a来黑河下游治理取得的生态效果,基于治理前后各项生态指标的对比,运用模糊物元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与IAHP-SA-FCA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黑河下游治理对局地气候有了一定的改善,绿洲面积逐渐扩大、遏制了沙漠化面积的扩张、典型植物胡杨对治理的响应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黑河下游断流现状及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黑河中游地区人类活动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强和扩大,人类活动对黑河下游年径流的变化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黑河下游的水量明显减少,断流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利用进入黑河下游水量的标志性断面之一的正义峡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黑河下游断流的现状和成因;(1)黑河下游的断流已有一定历史;(2)黑河下游断流主要集中在5-6月,中游灌溉期用水量大于来水量是导致下游断流的根源之一;(3)黑河下游年断流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断流的年内分配也在发生变化;(4)黑河中游农业灌溉事业的发展,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是导致黑河下游断流加剧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以人为因素影响的为主的结果,黑河流域当前实施的节约用水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是解决黑河下游不断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黑河下游生态工程与水资源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国宪  雷鸣  马迎平  王莉 《人民黄河》2003,25(10):14-16
阐述了干旱地区生态工程布局必须与水资源特性相协调的观点。针对黑河下游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合理,纵向、侧向、垂向分布各不相同,对生态稳定影响各异的特点,提出该区域的生态工程应具有水资源调节功能、减小垂向蒸发功能等。针对上、下段,东、西河地下水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其生态效应各异的特点,认为对侧向渗漏的工程处理不宜过度,并提出“地下水不断流”的概念。另外,还根据水资源特性,对正义峡水库,甘蒙输水干渠,东、西河整治等黑河下游重大生态工程提出了看法,供生态工程布局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4,(5):81-83
分析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流域实际,提出建立黑河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包括确定黑河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及建立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研究认为:黑河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应由国家补偿逐步过渡到国家、流域、社会共同补偿;补偿方式应逐步多元化,由资金补偿过渡到产业补偿、技术补偿与人才补偿等多元化补偿,充分发挥市场补偿的作用,提高补偿效率;补偿标准应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充分协商,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漳河生态需水量和漳河下游断流现状及原因分析,指出漳河属资源性缺水,难以保证岳城水库以下河道不断流。若要保护和恢复漳河生态环境,应做到漳河下游河道不断水。为此,提出今后应采取的一系列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对如何构建河道生态岸坡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构建河道生态护坡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生态岸坡的构建应当以保障堤防安全、实现河岸生物群落向顶级群落的演变为最终目的。针对黄河下游冲淤变化剧烈的特点,从抗滑稳定和抗冲刷稳定两个方面对生态岸坡的稳定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适合黄河下游堤防的护坡形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的需要,利用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黑河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后影响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的因素,分析了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与上断面下泄水量、调水历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与上断面来水量、调水历时有密切相关关系,只考虑单一因素,上断面来水量越大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越小,调水历时越长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越小;综合考虑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率与上断面来水量、调水历时之间的关系,根据建立的经验公式,上断面来水量越大、调水历时越短河道区间蒸发渗漏损失率越小,上断面来水量越小、调水历时越长蒸发渗漏损失率越大。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冲淤交替变化的临界河段;2黄河下游河底高程抬升幅度最大的河段在高村附近,比降最小的河段在孙口—艾山附近;31974—2002年滩唇高程在驼峰河段增加最多,驼峰河段平滩河宽远小于上游河段平滩河宽,驼峰河段平滩断面面积也较小。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下游(柳河口至盘山闸段)河床演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结合历次实测资料分析辽河干流下游柳河口至盘山闸河段河道横向、纵向及平面演变特性,初步分析其演变规律,预测河床演变发展趋势,并给河道整治及防洪部门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客观认识和评估生态调水对黑河下游绿洲植被的影响,基于遥感技术手段,分析了生态调水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被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7—2017年,水域和林地、草地面积变化过程呈V形,2000年以来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近30%,水域面积持续扩大;额济纳绿洲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经历了由林地和中、高覆被草地转变为低覆被草地和未利用地,而后转变为林地和中、高覆被草地的过程;通过近20 a的生态调水,总体上遏制了下游绿洲植被持续减少的状态,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说明黑河生态调水对下游植被恢复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生态调水年份的增加,林草地向高覆被转变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