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8):159-162
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会影响肉的嫩度及风味等理化性质。文章结合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过程,包括脂肪酸的转运、脂肪的合成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阐述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激素敏感脂酶(HSL)、脂蛋白酯酶(LPL)作为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规律,旨在为提高畜肉品质提供一定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月龄乌珠穆沁肉羊的股二头肌、肱三头肌、背最长肌3 个部位骨骼肌肌内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测定肉羊生长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亚型(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acid synthase,FAS)相关基因(PPARγ、FAS)表达量。结果表明:两种基因表达量在各部位骨骼肌上的趋势相近。PPARγ基因的表达量在1月龄和12月龄较高,9月龄和18月龄较低;FAS基因的表达量在3月龄和12月龄较高,9月龄和18月龄较低。通过对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PPARγ基因和FAS基因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北京黑猪背最长肌(n=20)为实验材料,测定肌内脂肪含量、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与滴水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蒸煮损失、剪切力、肉色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除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C20:3n6、C20:4n6)以外的大多数脂肪酸含量增加,相对比例也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但是相对比例下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相对比例都降低。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升高,回归方程斜率分别为197.3和248.3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增加的幅度不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11.43。结果提示:肌内脂肪含量较低时(本实验平均值2.86%),对肉质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总脂肪酸含量(TFA)增加,主要归因于SFA和MUFA含量的增加。PUFA的含量相对稳定,受肌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不同日龄麻鸭的肌内脂肪含量,蒸煮损失、剪切力、失水率、肉色等肉品质指标,研究日龄对肌内脂肪和鸭肉品质的影响,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日龄麻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日龄麻鸭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日龄对蒸煮损失、剪切力、失水率和b*(黄度)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日龄增加,蒸煮损失减小,剪切力变大,b*(黄度)变大。在不同日龄麻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中发现,45日龄、180日龄、360日龄分别检测出28种、35种、3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醛类和酮类是主要成分。不同日龄麻鸭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不同日龄鸭肉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肌内脂肪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水解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对肌内脂肪一直了解得很少,肌内脂肪的组成及水解程度会影响到产品的最终风味特性.本文首先阐述了肌内脂肪的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随后讨论了肌肉中脂肪的水解及其与氧化的关系,在结论中还指出了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金华火腿中肌内脂肪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氯仿和甲醇(2∶1,v/v)的用量为样品重量的14倍,振荡1.5h,取滤液加其1/2体积的1%NaCl溶液。处理60d的金华火腿中肌内脂肪的含量为12.4%,甘油酯、磷脂、游离脂肪酸分别占76.5%、18.8%、4.7%。甘油酯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为47.89%;而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为50.94%;游离脂肪酸中则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41.56%)。甘油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中都是以C16∶0、C18∶1、C18∶2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金华火腿中肌内脂肪的提取和脂肪酸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金华火腿中肌内脂肪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氯仿和甲醇(2:1,v/v)的用量为样品重量的14倍,振荡1.5h,取滤液加其1/2体积的1%NaCl溶液.处理60d的金华火腿中肌内脂肪的含量为12.4%,甘油酯、磷脂、游离脂肪酸分别占76.5%、18.8%、4.7%.甘油酯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为47.89%;而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为50.94%;游离脂肪酸中则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41.56%).甘油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中都是以C16.0、C18:1、C18:2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分别提取0、32、60、160、240d的金华火腿中的肌内脂肪,分析其甘油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磷脂的含量从23.3%减少到11.2%,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从1.6%增加到11.5%,甘油酯的含量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甘油酯和磷脂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都无显著性变化;游离脂肪酸中,PUFA的含量显著减少,MUFA的含量减少,但其变化不显著,SFA的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算机图像分析的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一种快捷、准确的方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在Matlab操作平台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大理石花纹含量的特征进行了提取;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较强的理化指标,如:固体电导率、剪切力值、肌内干物质、灰分等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等三种不同的数学方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计算测定。其中,非线性回归模型正确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石花纹是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由肌肉组织中的肌内脂肪沉积形成。传统的肌内脂肪(或大理石花纹)测定方法是以感官评定和化学分析为主。近年来,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因其快速、准确、无损、可实现在线检测等特点得到极大发展。综述了传统检测方法和无损检测技术在肌内脂肪(或大理石花纹)含量测定上的重要应用和研究进展,这些技术包括感官评定、化学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以及活体超声波检测等。同时指出各技术的优缺点和进一步发展方向,以期对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运动对淘汰蛋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360 只80 周龄海兰褐蛋鸡为实验材料,按体质量相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从第82周开始训练到第85周后结束,为期4 周。在83、85 周分别测定实验鸡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85 周龄时,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淘汰蛋鸡的腹脂质量和腹脂率(P<0.05),肉色、滴水损失率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尽管各处理组胸肌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运动训练组显著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因此,强制运动可增加淘汰蛋鸡白天活动量,在持续4 周后显著改善淘汰蛋鸡的肉品质和部分屠宰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肌肉组织学特性与肉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畜禽的肉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与肌肉组织学特性关系最为密切.骨骼肌是主要的可食性肉,它由肌纤维、结缔组织和肌内脂肪组成.本文综述了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纤维面积比例、肌节长度、结缔组织特性、肌内脂肪含量与分布等肌肉组织学特性与畜禽肉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就畜禽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品种、饲养管理以及屠宰前后的处理等因素对肉类风味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生产上改良原料肉的风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运动对淘汰蛋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360 只80 周龄海兰褐蛋鸡为实验材料,按体质量相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从第82周开始训练到第85周后结束,为期4 周。在83、85 周分别测定实验鸡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85 周龄时,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淘汰蛋鸡的腹脂质量和腹脂率(P<0.05),肉色、滴水损失率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尽管各处理组胸肌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运动训练组显著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因此,强制运动可增加淘汰蛋鸡白天活动量,在持续4 周后显著改善淘汰蛋鸡的肉品质和部分屠宰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础差、底子薄,受整个大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多,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使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本文主要介绍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is part of a project which aim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intramuscular fat (IMF) content on the sensory attributes and consumer acceptability of pork.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IMF level in muscle semimembranosus (SM) on the composition of its lipid fraction and on the sensory qualities and consumer acceptability of cured cooked hams. Thirty‐two carcasses were selected 24 h after slaughter from 125 Duroc × Landrace castrated male pigs showing large variability in SM muscle IMF content and were assigned to four IMF groups: ≤2%, 2–3%, 3–4% and >4%. Cured cooked ham slices were evaluated by a trained expert panel of 12 members and by a group of 56 consumers. Results from lipid analyses indicate that (i) an increase in IMF content was almost entirely reflect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triglyceride content of the muscle and (ii) higher IMF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free fatty acid and monoglyceride and lower cholesterol levels. The sensory evaluation of marbl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MF level, whereas other sensory qualities were unaffected. High IMF levels significantly depreciated the consumer perception of fat, aspect, taste and smell of ham slices. Overall, slices with the highest IMF levels got the least favourable rating by consumer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increased IMF levels in muscle semimembranosu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nsory attributes of cured cooked hams, apart from the perception of marbling. However, high IMF levels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acceptability by consumers. ©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在烤烟生产中的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该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该有机肥大部分处理烟株的团棵期推迟,各处理烟株的腰叶、顶叶成熟期基本相同;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株高高于烟草专用肥处理;大部分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平均有效叶数比烟草专用肥处理多1~2.7片/株;施用猪粪和牛粪的有效叶数比鸡粪的多;处理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猪粪1、猪粪2处理的产值比饼肥处理和专用肥处理的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牛粪和鸡粪3处理的产值最低;施用畜禽粪便有机肥烟叶的香吃味与施用饼肥的烟叶无实质性区别,烤烟生产可大面积应用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fat level and low fat formulation on survival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solate 204P heated in ground beef [7%, 10% and 20% fat], pork sausage [7%, 10%, and 30% fat], chicken (3% and 11% fat), and turkey (3% and 11% fat) were determined by D- and z-values. D-values for E. coli 0157:H7 in lowest fat products were lower than in traditional beef and pork products (P < 0.05). Overall, higher fat levels in all products resulted in higher D-values. D60 values (min) ranged from 0.45–0.47 in beef, 0.37–0.55 in pork sausage, 0.38–0.55 in chicken and 0.55–0.58 in turkey. D55 and D50 values were respectively longer. Z-values ranged from 4.4–4.8°C. Product composition affected lethality of heat to E. 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报道了超声波在肉嫩化中的应用.超声波处理对肉质构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超声波直接或间接的"空化效应".本文综述了超声波技术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主要阐述了不同频率和强度超声处理对肉"背景硬度"-肌内结缔组织及胶原蛋白特性的影响;同时,预测了超声波技术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