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和谐生态模式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基于对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10年来的综合治理和研究,探索出"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并与传统盐碱地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个方面对治理后的盐碱地做了成效分析.最后对新模式进行了应用推广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
“改排为蓄”盐碱地治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盐碱地治理技术主要通过淡水洗盐、地下排水脱盐,但在干旱地区排水加剧了缺水问题,还会引起农业污染物流失造成的环境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改排为蓄"的新模式,根据卤泊滩长期定期不定期观测资料和集中田同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地块土壤在不同时间水、盐的变化,结合棉花不同生育期的耐盐特性,结果表明,"改排为蓄"模式下卤泊滩地区呈脱盐状态,土壤含盐量适合棉花生长."改排为蓄"盐碱地治理模式在卤泊滩是可行的,同时在其他缺水地区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盐碱地治理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回顾盐碱地治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传统盐碱地治理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新模式.新模式提出循环压盐理论,认为通过蓄水沟系蓄水可实现水地动态分布,进而改变土壤中盐分的分布,同时根据蓄水沟蓄水高低及水中盐碱浓度多少,依靠小范围内的微循环加速水盐交换,压盐改良耕地;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在蓄水条件下土壤饱和层和非饱和层之间存在一个10~20 cm的过渡层,过渡层对下层高含盐有隔离作用.分析长期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得出在改排为蓄的治理模式下,土壤质量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疆土壤盐碱化分布广泛、面积大、类型多、盐分含量高,危害严重。文章从自然、水利、农业等方面分析了新疆灌区盐碱地的主要成因和危害,总结了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水利工程措施对盐碱地治理的影响和取得的成效,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农业环境治理对灌区盐碱地治理的新要求,提出了下阶段治理灌区盐碱地的主要节水灌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区盐碱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盐碱化是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流失的主要危害之一,治理盐碱化,改良土壤是整个农、林、牧、水关心的问题.新疆地区是我国盐碱地危害较严重的地区,通过对新疆地区盐碱地概况的调查,分析了新疆地区盐碱地现状和成因,提出合理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治理盐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治理和改良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提出并应用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综合治理模式。揭示了在蓄水条件下,水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循环压盐机理。通过科学掌握水盐运移规律,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采用“人工—自然”二元措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通过近十年实践已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保证了区域“水土—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盐碱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盐碱化是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流失的主要危害之一,治理盐碱化,改良土壤是整个农、林、牧、水关心的问题。新疆地区是我国盐碱地危害较严重的地区,通过对新疆地区盐碱地概况的调查,分析了新疆地区盐碱地现状和成因,提出合理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治理盐碱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东小口沟治理工程(昌平段)是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第一期项目.工程设计,基于“有水的河、生态的河、安全的河”的治水新理念,在保证河道洪水排蓄安全的前提下,应用了一系列城市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新技术,改善了河道的水环境,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盐碱地分类、成因、分布规律、治理方案等问题的论述,从而确定了合理的盐碱地治理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盐碱地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首先总结了以"上蓄、中疏(滞)、下泄"为主的平原河网区治涝传统思路,在阐述了平原河网区治涝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集中调蓄容积、建设‘海绵城市’、打通河道卡口、实施低圩工程、形成强排网络"的洪涝治理新思路,并以余姚等地为例具体分析说明。洪涝治理新思路的提出为解决新形势下平原河网地区的治涝问题提供了科学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提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提出并应用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综合治理模式。揭示了在蓄水条件下,水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循环压盐机理。通过科学掌握水盐运移规律,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采用“人工-自然”二元措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通过近10年实践已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保证了区域“水土-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蓝绿水的时空分布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与粮食安全。本文利用SWAT分析了1981-2000年间蓝绿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绿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981-2000年间湟水流域蓝绿水均来源于降水,绿水资源约为蓝水的3.8倍;年均绿水流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差异明显,农业用地最大,居民用地最小;绿水贮存量较为丰富的是湿地和中低覆盖度的草甸;选取1981-1985年和1996-2000年分别为研究的前期和后期,得到农业用地的绿水流、绿水贮存变化量与作物生长周期和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适当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城市排水的一个辅助条件,缓解城市暴雨积水问题。通过实验室模拟降雨,初步得出结论:在相同降雨强度的情况下,绿地相对于裸土而言具有较大滞水量。中小雨强情况下更为显著,两者滞水量相差20~25 mL/min。分析降雨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初步获得不同下垫面的滞水能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土地利用方式对降雨径流产生的调蓄效应,可为未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要通过建设高质高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坡耕地能“退”得下来,巩固得住,即“以建促退”。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环境特点,在千沟万壑中修建坝系工程,拦泥淤地造田,发展高产稳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在腾出的坡耕地上造林种草。二是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水量资源性不足,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草能“还”得上去,并能够正常地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即“治水保还”。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制约林草生长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地还林草,关键取决于水资源。应采取“保、蓄、节、调”四个方面的措施,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actions of commercial farmers to land and water reforms in the Trichardtsdal-Ofcolaco area, Limpopo Province, Olifants Basin, South Africa, from 1997 to 2006, it is shown that water claims are key to land redistribution processes, and that commercial farmers make strategic use of arguments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tewardship to defend their claims to water. Given these observations, caution is warranted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forms as separate policy packages; it may be more effective to design water 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d reform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全长1277km,涉及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由于输水工程呈带状分布,其施工用地、料场用地和弃土用地沿渠道布置,占地分散。工程的临时占地与水库工程相比要大得多,且由于各阶段设计深度不同,工程临时占地范围各阶段的变化较大。这将影响工程临时用地实物指标的准确性,给控制投资带来困难。此外,沿线河滩地较难界定,使实物指标调查困难。因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输水总干渠工程建设的征地移民设计工作应对这些特点和特殊性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匹配关系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安全形势。为了客观地评价我国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情况,以我国346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各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并通过基尼系数法探讨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水土匹配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西侧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里程度最高的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广东沿海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甘肃、陕西、内蒙古和西藏是我国水土空间匹配状况差距最悬殊的省份,其中甘肃、陕西和内蒙古水土匹配差异悬殊是由于当地水资源无法支撑如此多的土地资源,西藏则是由于大量的水资源无法被当地短缺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GRACE和GRACE-FO卫星陆地水储量遥感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重建GRACE与GRACE-FO间的陆地水储量变化量,分析黄河流域2002年4月至2020年3月陆地水储量变化特征,探究影响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LSTM模型可以有效填补GRACE与GRACE-FO间的陆地水储量变化量;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上、中、下游下降趋势依次增大,陆地水储量与地下水储量的变化特征高度相关;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年陆地水储量变化量与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受到降水和蒸散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宾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对部分未利用土地及原有耕地进行了开发整理。宾县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措施在土地整理项目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在宾县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坡地地埂蓄水沟和梯田的设置,对相近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