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在食品加工中,甜味剂砂糖在口内的甜味强,但不适用于咖啡等饮料或食品料中作甜味剂,因为砂糖甜味会使食品本来风味减少,味质发粘不受人欢迎。如单用葡萄糖作甜味剂甜味又过低,单用果糖作甜味剂也有残留在口内糖度高及发粘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高果糖浆和其他甜味剂在食品加工中的选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介绍甜味剂甜味性质和特点着手,着重说明了高果糖浆及其它甜味剂的甜味特点、甜味影响因素及选用原则,从而为食品企业根据自身产品要求选用合适的甜味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甜味剂是指能赋于食品甜味的一种调味剂,而功能性甜味剂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或特殊用途的食品甜味剂,也可理解为可代替或者配合蔗糖应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甜味。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最基本的,对健康无不良影响的,它解决了多吃蔗糖无益于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如何选择最佳的甜味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工业化国家,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肥胖人群不断增多,开始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人们希望食品含低热量,副作用少,同时又能保留或增强食品的可口性。 除了蔗糖等糖类之外,甜味剂的使用为无糖的甜味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甜味剂发展到今天,已广泛应用于低热量或糖尿病患者食品。 增体性甜味剂与强甜味剂 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或葡萄糖是多功能的食品配料。在这些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性质中,增体性功能是最重要的。很明显,含碳水化合物量四分之一或  相似文献   

5.
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甜味剂是一类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人工合成甜味剂又分为磺胺类、二肽类、蔗糖衍生物三类。人工合成甜味剂由于在人体内不进行代谢吸收、不提供热量或因为其用量极低而热量供应少且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至几千倍,又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或高倍(高甜度)甜味剂。目前,我国经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由卫生部批准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共计7种,其中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  相似文献   

6.
正甜味大概是人类长久进化历程中最为迷人的味觉体验。虽然现在的人们逐渐认识到长期食用过量糖分产生的危害,但是人们对甜味的本能追逐,让人们对美味的甜食欲罢不能。于是,甜味剂应运而生,这里所指的甜味剂是指除了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糖类外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正三字经说:"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甜味是中国传统五味之一,普遍受到消费者喜爱。而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甜味剂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何为甜味剂?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通常我们从蔗糖和蜂蜜中获得甜感,中国传统上还使用甘草,现代使用罗汉果、甜叶菊调配甜味。但是,蔗糖、  相似文献   

8.
我国甜味剂工业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添加剂,已成为食品添加剂的主要门类。概述了我国甜味剂工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常见的甜味剂,并对我国甜味剂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甜味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类物质的过量所摄入引起的系列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龋齿等已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出现相似的状况.因此,低热量的甜味剂被接受,如糖精不给人体提供热量,也不被人体分解和吸收,上百年来一直被用作食品和饮料的甜味剂.但市售人造低热量甜味剂可能具有其本身的问题.甜味蛋白作为一种新的甜味剂有望成为新型甜味剂.到目前为止,已从植物中获得了八种天然的甜味蛋白或甜味诱导蛋白,开展了甜味蛋白和人的甜味感受器之关系研究,初步阐明了甜味蛋白的甜味机制,甜味蛋白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以其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可分为糖类甜味剂和非糖类甜味剂。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甜味剂是指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而且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一类甜味刺。乳精醇就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甜味剂。乳糖醇是由乳精加红还原得到的一种双精醇,产品呈结晶粉末状,一般以无结晶水,含一个结晶水和含二个结晶水三种形式存在。1.乳范醇的理化性质1.1甜度和风味乳糖醇具有清爽、蔗糖样甜味口感而无回味,甜度是蔗糖的40%。在应用于食品中,经常同一些高强度甜味剂如天冬酸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或乙酸磺腹酸钾(Acesucfaln-K)等混合使用,甜味D感非常接近蔗糖,并且能保持食品特有的风味及特性。豆.2粘度和溶解…  相似文献   

12.
赤藓糖醇的开发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赤藓糖醇这种新型糖醇类食品甜味剂,它具有热量低、稳定性高、甜味协调、无吸湿性、无龋齿性、不发酵及不会引起肠胃不适等优点。它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得率约50%,并在糖果、饮料、烘焙食品及佐餐食品等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纽甜是一种即将通过美国FDA批准,在美国食品和饮料中使用的新型强力甜味剂。它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甜味比蔗糖高7000-13000倍,比阿斯巴甜高30-60倍,但它几乎不含热量,且甜味纯正。纽甜不仅可以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而且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它强力甜味剂或多糖混合使用。它不论在干燥或在中性的条件下,性质都十分稳定。  相似文献   

14.
黄文彪 《食品科技》2011,(7):266-269
对食品中甜味的感官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筛选食品感官评价员,进行甜味剂感官评价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定期进行食品甜味的感官评价测试以检验培训的成果。为如何在食品企业开展感官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Isomalt与蛋白糖,甜菊糖及嗦吗啶混合物之甜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合成甜味剂蛋白糖(Aspartame),天然甜味剂甜菊糖(Stevioside)和嗦吗啶(Thau-matin)以及蔗糖衍生物lsomalt进行了甜度评价。通过对比评价试验,得出各甜味剂之甜度/浓度非线性关系。除lsomalt外,其它均为高甜度甜味剂。95%的品尝者认为蛋白糖具有类似蔗糖的甜味,而对于甜菊糖和嗦吗啶,分别有40%和44%的品尝者认为由于其不愉快之后味而不能接受作糖的替代品。本文还探讨了低卡填充剂lsomalt在高甜度甜味剂应用中的作用效果。lsomalt可为软饮料提供良好的“体积”,可有效增加烘烤食品的体积。但lsomalt与加入食品体系中之甜味剂并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识别甜蜜“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新英 《美食》2010,(12):62-62
现在使用甜味剂的食品多种多样,其中木糖醇和阿斯巴甜最常用。 害怕升高血糖、害怕长胖……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吃糖。可是,甜味的诱惑实在难挡,于是无糖可乐、无糖冰激凌、无糖饼干等无糖食品开始大行其道。不过,一直有研究指出其中的糖替代品——甜味剂可能会对健康有害。哪种甜味剂更安全?哪种要尽量避免?——下面就让我为您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三氯蔗糖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甲醇和乙醇,并且在水中溶解时不容易产生起泡现象,易于稀释。三氯蔗糖属于非营养型强力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600倍,且甜味纯正(具有近似于砂糖的醇和口感及浓郁的甜味),几乎不被人体吸收,不会引起血糖变化,适宜作低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同时,三氯蔗糖对牙齿无腐蚀性,且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耐酸碱、耐高温、货架期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食品工业界正在积极开发新甜味剂。目前,有益于肠道环境调整及无腐蚀性的低聚糖和低热值甜味剂糖醇,还有高甜度的新甜味剂等,已逐渐在市场普及。在日本,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和无腐蚀性的低聚糖已被指定为特定保健食品用原料。预计,为降低饮料甜味剂生产成本费用和改善甜味的目的,今后将为提高饮料在低热值和功能性方面的附加价值而进一步开拓应用甜味剂。冷食和冰淇淋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资讯速递     
<正> 《功能性食品甜味剂》出版发行 由我国食品工业界专家、国家食品营养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学元先生亲自作序,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食品甜味剂研究专家郑建仙编著的《功能性食品甜味剂》,已于1997年11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国内本领域研究的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专著。 功能性甜味剂是具有特殊生理功能或特殊用途的食品甜味剂,在功能性食品或低能量食品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在系统阐述甜味与甜味剂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人工甜味剂可以带来甜味,热量又很低,是优质的减肥产品。"人工甜味剂全球市场与日俱增,但其实际减肥作用受到颇多质疑。据Medicalxpress网站12月17日报道,《动脉硬化前沿》一项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剂更容易导致肥胖,同时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南澳大利亚大学医学科学系彼得·克利夫顿教授介绍,人工甜味剂提供强烈甜味的同时不提供热量,目前广泛用于替代食品中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人工甜味剂目前市场价值已超过22亿澳元(15亿美元),其减肥效能得到众多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