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点阐述了中捷石化油气回收的重要性,并对中捷石化油气回收系统的调研及应用情况进行监测、总结。油气回收工艺由油气收集及平衡系统、油气回收系统两部分组成解析后的烃蒸气。收集系统采用中石化专利技术ZUO-QM型密封罩完成;油气回收系统中的吸附工艺经过对膜回收、活性炭吸附、冷凝+吸附、吸收四种工艺的调研、考察和比选,决定采用美国乔丹活性炭专利技术,吸附解吸后的油气用日发汽油来完成。该油气回收工艺正式投用后,排放浓度为≤5 g/m^3(非甲烷烃),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吸附回收油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吸附分离油气与氮气的混合气,采用氮吸附法表征活性炭的孔结构,分析活性炭孔隙结构、油气的进口浓度和吸附床层尺寸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真空度和脱附时间对脱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气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其孔径为1~2nm孔的发达程度;虽然增大进口油气浓度可提高穿透吸附量,但是要以缩短穿透时间和较高的床层温升为代价;较大的床层尺寸可在提高穿透吸附量的同时保证较长的穿透时间和较低的床层温升;降低真空度、延长脱附时间有利于油气的脱附,但是在满足较高脱附率的同时要兼顾到操作费用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以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长辛店油库的实际应用为例,报道了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建议进一步强化油库和加油站各环节的油气回收管理,减少无回收排放,特别是加油枪至储油罐,以及油罐车的密闭性,真正杜绝油气的转移排放。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吸附解吸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活性炭吸附解吸油气回收技术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装油站台应用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进行了分析,成功开发出了平衡型密闭气体回收罩技术,解决了油气回收时装车口密闭性差的历史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活性炭吸附解吸油气回收技术在石油石化企业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宋幽燕 《石油商技》2012,30(3):94-96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对三江口油库汽车装车系统进行了改造。介绍了油气回收装置的设计方案以及油气回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对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储油库活性炭吸附一真空解吸一汽油吸收的油气回收装置进行了介绍,并对油气回收装置选用真空泵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水环式真空泵在应用中存在的缺点,提出采用干式真空泵,说明了优点,介绍了选型方法和计算经验公式,并以300m3/h处理装置为例作了真空泵抽气速率计算方法的示范,提出了真空泵变频控制和轴心冷却控制的规则。油气回收装置百余座油库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油气回收后排放可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装置的设计和选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齐鲁石化公司储运厂液体车间 40 0 #苯类装车油气回收技术进行了总结 ,深入探讨了吸附剂性能、装置参数的选取和优化等问题 ,指出选择性能优良的吸附剂是装置高效运行的基础 ,依据吸附剂的吸附解吸特性曲线选取和调整操作参数是装置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3+)、Co~(2+)、Cr~(3+)负载的活性炭络合吸附剂,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吸附剂的甲苯吸附特性。结果显示:三种过渡金属Fe~(3+)、Co~(2+)、Cr~(3+)在活性炭表面的分散阈值分别为0.207、0.198、0.117 mg/m2;低温下,过渡金属负载的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小于未经负载的活性炭,高温时,正好相反;Fe~(3+)、Co~(2+)、Cr~(3+)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4、3、2mmol/g AC;负载型吸附剂的再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油气回收的必要性和主要油气处理设备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油气回收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引进的3种油气处理装置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
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负载非贵金属制备了汽油吸附脱硫剂,利用固定床动态吸附法对脱硫剂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分别考察了脱硫剂制备条件及固定床动态实验条件对活性炭基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含量为3.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1.0~2.0h,吸附温度为120℃,吸附空速为3.0h^-1时,脱硫剂的脱硫率最高,可达55.60%。活性炭载体经硝酸处理后,负载活性组分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该脱硫剂更有利于FCC汽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脱除。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的改性及对乙烯的吸附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德伏  曾海  王金渠  张艳 《石油化工》2001,30(9):677-680
为回收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尾气中的烃类组份 ,经过试验 ,筛选出对烃类有良好选择吸附性能的活性炭吸附剂 ,为进一步改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采用不同方法改性 ,改性活性炭吸附乙烯性能有显著提高 ,乙烯的平衡吸附量由3 45mmol/ g提高至 5 5mmol/g ,混合气通过吸附剂床层时乙烯的穿透时间由 2 6min延长至 42min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并对其回收效果进行了模拟和实验研究。考虑到太阳能作为动力能源供给,开发了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装置,利用Aspen Plus软件灵敏度分析工具,对4种不同浓度的汽油油气冷凝过程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冷凝段的冷凝温度可以设计在-25℃左右,此时回收率在50%以上;当冷凝温度为-25℃时,油气回收率的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该集成工艺回收装置的油气回收率达到99%以上,出口油气质量浓度低于7.7 g/m3,可以达标。吸附剂动态吸附容量可达0.24 kg/kg,通过高真空解吸及微量氮气吹扫,饱和吸附剂可被完全解吸。该工艺的吸附热效应远低于纯吸附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流化催化裂化汽油吸附法深度脱硫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臭氧氧化活性炭为吸附剂,对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吸附脱硫研究,探索了最佳吸附条件和最佳再生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活性炭颗粒大小为80~100目、吸附温度为80℃、原料液态空速为1.70h-1的最佳吸附条件下,可使初始硫含量为796μg/g的FCC汽油的初始流出液的硫含量降到18μg/g,初始脱硫率达97.7%;在脱附剂为乙醇、再生温度为60℃、脱附剂液态空速为1.70h-1的最佳再生条件下再生活性炭,循环使用3次时仍可使初始流出液的硫含量降到45μg/g,初始脱硫率达94.3%。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吸附脱硫机理的硬软酸碱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噻吩为吸附脱除对象,分别以环己烷、正庚烷或正癸烷为烷烃的模型化合物,环己烯和甲苯为烯烃和芳烃的模型化合物,模拟流化催化裂化汽油的组分,配制模型汽油。考察了活性炭在过硫酸铵氧化处理前后,对含不同竞争吸附质的模型汽油中噻吩的吸附脱除性能,并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得到噻吩和竞争吸附质的化学硬度,根据硬软酸碱理论分析了不同吸附质与噻吩竞争吸附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化学硬度与噻吩差别较大的烷烃(环己烷、正庚烷和正癸烷)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作用/不明显,而化学硬度与噻吩较接近的环己烯和甲苯则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作用较强,特别是甲苯。氧化处理后的活性炭由于表面含氧基团的增加导致表面局部化学硬度改变,也是它对噻吩的吸附作用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汽油脱硫醇装置尾气排放膜法回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庆阳石化公司汽油脱硫醇装置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考察各种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吸收法和膜法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路线对尾气中的油气进行回收,设计并建成了处理量为100m3/h的工业试验装置。对各种不同工况下的标定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使汽油脱硫醇尾气中非甲烷烃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5g/m3,油气回收率达95%以上,对于油气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降低炼厂油气损耗,实现炼油装置的清洁生产开辟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处理后再负载金属离子,以提高其对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采用均匀设计对硝酸浓度、氧化温度、Cu~(2+)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采用直观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较优的活性炭故性工艺条件:硝酸浓度为15mol/L,氧化温度为100℃,Cu~(2+)负载量(以CuO质量分数计)为15%,焙烧温度为150℃,焙烧时间为4.5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对二苯并噻吩的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达到9.3mg/g和14.7mg/g。油品中的竞争物质对活性炭吸附剂脱除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强弱顺序为:芳烃>烯烃。  相似文献   

18.
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行为。采用Freundlich、Langmuir、Sips和BET吸附模型分别对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用准一阶、准二阶、混阶和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其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BET和Sips吸附模型对改性前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度最高,Sips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改性后的拟合度最高;改性前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均以物理吸附为主,改性后活性炭表面活性位的异质化程度增加,对苯并噻吩的亲和力增强。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动力学的拟合度最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密度是决定其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改性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容量提高33.7%。  相似文献   

19.
周静  柏任流  郑开波 《石油化工》2013,42(7):749-754
采用不同含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硝酸溶液对商用活性炭AC-1进行改性并经He-H2高温热处理,同时对石油焦活性炭进行了He-H2高温热处理以作为对比。采用低温N2物理吸附、TPD和Boehm酸碱滴定等手段对活性炭进行了表征。以甲烷和N2混合气为煤层甲烷模型气,考察了活性炭孔道结构对甲烷选择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改性方法对活性炭孔道结构的改变有明显的影响,经He-H2高温热处理后不同的活性炭具有相似的表面化学性质;活性炭的孔径是选择吸附甲烷的首要因素,最佳孔径范围为0.71~0.74 nm;微孔比表面积决定了甲烷的吸附容量,微孔比表面积越大,甲烷富集容量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