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黄河引黄灌溉事业对沿黄农业和城镇供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大河水位下切、河势变化及涵闸配套体系落后等原因,涵闸引水能力下降明显,文章对河南黄河引黄涵闸引水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涵闸引水能力变化的成因,结合河南黄河涵闸管理特点,从工程建设和体系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引水能力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资源对沿黄的三门峡、洛阳、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7市和非沿黄的许昌、周口、商丘、安阳4市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放淤改土、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面对当前河南黄河涵闸引水能力下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通过对引黄工程体系过流能力和引水困难原因分析,探讨在河道冲淤和引黄工程现状下,提高河南引黄供水保障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黄河河南段引水用水区概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从新开工建设的引黄取水工程和引黄调蓄工程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①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②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③强化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④科学调度,优化配置黄河水资源;⑤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责任考核制度。同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方案等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自50年代开始引黄以来,黄河水已成为沿黄地区供水的支柱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河南黄河水资源概况 河南省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466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7.4亿m~3,地  相似文献   

5.
提高供水保证率是引黄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及为沿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的关键。结合典型灌区的变化情况,认为供水保证率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河道来水总量偏少、河道来水与需水变化不同步、河势变化、河床高程变化、水闸过水能力、渠系淤积、渠系设施的上下游协调、用水需求变化及总量不断增加等。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建立引渠清淤长效运行机制,疏浚引黄干、支渠,增强渠道引水能力;兴建受水区调蓄工程,加强受水区用水调控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河南黄河引黄涵闸小流量下引水困难的现状,得出引黄涵闸引水渠及取水口淤积抬高是其主要原因,对拉沙冲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引黄涵闸防淤减淤的主要措施是拉沙冲淤。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三刘寨灌区引黄涵闸靠流条件良好,但河床下切引起大河水位降低,对涵闸引水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采用2002—2013年花园口水文站流量、水位资料以及三刘寨灌区引水量资料,分析得到三刘寨引黄闸闸前黄河水位过程、闸前水位与引水流量的关系,并由此提出现阶段水源和工程条件下涵闸可引水流量旬过程,多年(2007—2011年)平均及50%保证率来水年(2010年)正常可引水量分别为8 931万m~3和8 395万m~3。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有关法规、管理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机构能力建设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本文结合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的管理要求,利用水力学的基本原理,从加强引黄涵闸泄流科学管理入手,探讨了引黄涵闸泄流曲线的率定方法,为水量调度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地监管各引黄涵闸的泄流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的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上已兴建78座引黄涵闸,总设计引水流量4146m~3/s,设计引黄灌溉面积300多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207万公顷,年均引黄水量110亿m~3。开灌以来,粮食产量增长了3~4倍,有近12万公顷盐碱、涝洼地被改造为高产水稻田。引黄有力地促进了沿黄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引黄灌溉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