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2-溴基异丁酰溴(BSB)化学键合在纳米硅胶微粒表面,以CuBr为催化剂,2,2′-联吡啶(byp)为配体,并加入少量自由(牺牲性)引发剂2-溴丙酸乙酯(BRA),在BSB-SiO2粒子表面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接枝聚合反应。采用凝胶色谱(GPC)与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活性接枝聚合进行了确认。研究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反应呈现一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接枝聚合物分子量及接枝度与单体转化率之间呈直线关系,反应过程中接枝聚合物链的密度恒定,充分显示了可控聚合的特征,成功地实现了功能单体GMA在纳米硅胶微粒表面的可控接枝聚合。  相似文献   

2.
丙烯酰胺-阳离子瓜尔胶的低温接枝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酸铈铵引发阳离子瓜尔胶与丙烯酰胺的低温(10℃)水溶液接枝聚合,重点研究单体与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佳聚合条件。实验表明,阳离子瓜尔胶与丙烯酰胺的聚合速度明显快于未改性瓜尔胶;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转化率、接枝率逐渐增加,接枝效率高达95%;进一步增加单体浓度(>1.3 mol/L),转化率、接枝率下降速度较快,接枝效率下降缓慢;随着引发剂浓度增加,转化率和接枝率增加到最大值,而引发剂浓度继续增加(>3.3×10-4mol/L),所有接枝参数下降。红外光谱图和热失重数据证实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地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氯丁胶乳(CRL)上,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实接枝产物的生成。引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t-BHP/TEPA)引发效率最高,当其质量占氯丁胶乳干质量的0.5%时,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分别可达99.1%、54.9%。根据分子轨道理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对CRL接枝反应的活性点和引发剂自由基夺氢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CRL与双键相连的α-C(非连接Cl原子位)的C-H位的反应活性相对最大,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夺氢活性较大。此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紫外光引发淀粉接枝丙烯腈的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一套光化学反应实验装置,实现了紫外光引发玉米淀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反应。考查了玉米淀粉糊化、预引发、反应温度、光照强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该光引发接枝体系接枝百分率、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等的影响。得到了紫外光引发玉米淀粉接枝反应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甲基丙烯酸与木薯淀粉接技共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以南方地区特有的木薯淀粉与部分中和的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研究了单体转化率、淀粉接枝率和接枝效率与甲基丙烯酸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甲基丙烯酸中和度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1.5mol/L,引发剂浓度为1.0m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2h,中和度>80%时,单体转化率和接枝率较高,单体中和度对接枝反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节剂,通过丁二烯的活性负离子聚合制备出不同1,2-结构含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且分布窄的模型聚丁二烯(PB)。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TEMPO)为自由基捕捉剂,进行模型PB的自由基接枝反应。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模型PB接枝产物的微观结构、TEMPO及BPO残基的含量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B的自由基接枝反应以夺氢反应为主,同时1,2-结构含量对PB自由基接枝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随1,2-结构含量增加,自由基接枝反中夺氢反应比例增大,当1,2-结构含量达到53.6%时,其自由基接枝反应全部为夺氢反应而无加成反应存在。  相似文献   

7.
紫外光引发淀粉接枝丙烯腈的研究(I)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设计了一套光化学反应实验装置,实现了紫外光引发玉米淀粉与烯腈的接枝反应。考查了玉米淀粉糊化、预引发、反应温度、光照强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该光引发接枝体系接枝百分率、霎枝效率、单体转化率等的影响。得到了紫外光引发玉米淀粉接枝反应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表面紫外光接枝润滑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紫光直接引发亲水性单体N-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酰胺在医用聚氨酯表面进行接枝反应,可以提高PU表面的润滑性。研究了影响接枝密度、摩擦系数的因素,测定了单位表面积吸水率、水接触角。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接枝反应后材料形成了新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聚合丙烯酰胺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方法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单体,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浓度等反应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证实了丙烯酰胺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接枝,水接触角测试显示接枝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热分析表明接枝膜基本没有改变聚丙烯微孔膜的基体性质.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为60℃,单体浓度为10%,反应时间为4h,引发剂浓度为2.0×10-3mol/L时,获得最佳接枝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蚕丝下脚料制取似蚕丝纤维,我们首先作了丙烯腈(AN)-丝朊(SP)在硫氰酸钠(NaSCN)浓水溶液中,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草酸(OA)作增白剂,在恒温条件下的接枝共聚合。反应体系为均相。研究了蚕丝溶解温度、溶解时间、接枝共聚合反应时间、反应温度、AIBN浓度、AN浓度、SP浓度、NaSCN浓度及OA浓度对AN-SP接枝共聚合的总转化率,AN转化率、AN接枝效率、SP的接枝效率、SP接枝率、未接枝蛋白和丙烯腈均聚物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K<,2>S<,2>O<,8>-Na<,2>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研究了可溶性淀粉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反相悬浮体系中的接校共聚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淀粉、分散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范围内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oc[I]<'0.89>[M]<'1.4...  相似文献   

12.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tyrene grafted nano-sized silic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with the vinyl groups introduced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nano-sized silica via solvent polymeriz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γ-Methacryloxy propyltriethoxysilane (MPTES) was used as coupling agent to introduce vinyl groups onto surfaces of the nano-sized silica. The methacryloxypropyl nano-sized silica (MPNS) was used as macromonomer and copolymerized with styrene by initiating with AIBN in toluene. The conversion (C), percentage of grafting (PG) and grafting efficiency (GE) were found to be 60.7%, 24.0% and 1.31% from the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nano-sized silica could be covered by PS chains efficiently so as to improve the dispersibility of the nano-sized silica in organic matrices. The addition of the nano-sized silica could improv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P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3.
在水悬浮体系中,经自由基引发聚丙烯(PP)与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及丙烯酸丁酯(BA)接枝聚合制备接枝产物(PP-g-PMSB),同时体系中产生了非接枝的聚合物(PMSB′)。结果表明,随单体含量增加,接枝率和PMSB′含量升高,且在接枝率高于5.25%时出现微量凝胶。三单体以长支链形式接枝到PP主链上,随接枝率的增加,PP-g-PMSB热稳定性和极性提高,熔体流动速率减小。接枝率5.50%时,PP-g-PMSB水接触角为79.52°;PMSB′含量3.25%时,水接触角降低至69.6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种光引发剂引发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反相乳液接枝聚合,IR光谱分析表明了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生成,考察了光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对接枝聚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引发接枝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正已烷/苯为溶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溶液法合成了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AES)。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称量法计算接枝参数,并就接枝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EPDM含量及St/AN质量比等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引发剂浓度及EPDM用量可得到具有较高接枝参数的AES。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了产物的热性能,表明AES耐热性优于ABS。  相似文献   

16.
ETE作调节剂高温合成丁二烯/苯乙烯橡胶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乙基四氢糠基醚(ETE)为调节剂、环己烷为溶剂,采用高温负离子聚合工艺合成了丁二烯(Bd)/苯乙烯(St)橡胶。研究了聚合温度、ETE/Li比和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ETE是溶聚丁苯橡胶(SSER)合成中有效的高温调节剂,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好的活性,能够显著加快共聚合反应速率,调节单体Bd和St的聚合速率,同时对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酸甲酯、(卤代)苯乙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从主干接枝的合成策略和聚丙烯酸甲酯的碱性水解,实现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聚丙烯酸-g-聚(卤代)苯乙烯的可控合成.主链和侧链的分子量可分别通过调整单体与引发剂的投料比和反应时间进行控制.(卤代)苯乙烯单体接枝共聚时,采用单体过量的本体聚合且单体转化率控制在10...  相似文献   

18.
原位聚合制备LDPE/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超声波分散处理凹凸棒土,分别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和溶液聚合法在修饰后的凹土表面原位接枝聚合MMA单体,将经上述处理的凹土与LDPE(低密度聚乙烯)复合制备LDPE/AT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通过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可以得到凹凸棒土纳米棒晶,凹凸棒土对MMA无阻聚作用,表面包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能有效地解决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用悬浮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PEB-g-MAN)。用不同性质的溶剂以抽提法将接枝共聚产物所含组分逐步分离,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各组分聚合物的归属。研究了AN/(MMA+AN)投料质量比(fAN)对接枝共聚反应行为及产物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接枝共聚体系存在PEB与MMA-AN接枝共聚、PEB与MMA接枝均聚、MMA与AN共聚和MMA均聚等基元反应。  相似文献   

20.
St-g-AM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反相乳液方法进行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机理,推导并修正淀粉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法接枝共聚反应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单体浓度[M]和淀粉浓度[St]等因素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验证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本实验得出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I]0.93[M]1.28[St]1.47[E]0.61,与理论推导出的动力学方程Rp∝[I]0.5~1[M]1~1.5[St]0.5~1.47[E]0.6基本一致,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反相乳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符合自由基聚合机理,引发过程由引发剂受热分解生成初始自由基和初始自由基攻击淀粉分子形成淀粉骨架自由基两部分构成;在聚合过程中,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反应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