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华 《华中建筑》2024,(1):163-166
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建筑设计行业面临快速的数字化转型,随之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建筑设计入门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一年级学生创建的专业启蒙性课程。以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数字化教学形态创新的核心理念;全方位融入数字化理念与技术,从优化教学设计、建设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手段、打造新型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完善教学评价、创新教学成果展示交流形式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数字化教学形态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迅速变化发展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建筑教育领域,改革旧有的建筑教育体制势在必行。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中,建筑设计课选择真题进行课程设计是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建筑学本身是一门应用学科,这就决定了它应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开放式"教学理念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开放"。实践中,我们将这一开放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通过转变观念、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有效引导、协作探究、对接考核等基本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自主交流、多元协作、互动探究、释疑解惑、自我评价的充分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问题中质疑,在质疑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和谐了师生的教学关系,激发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研产相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实践教学中推行专题设计和"导师制",将实践教学与设计教学相融合,探索"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专业能力拓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阐述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实践,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阶段课程建设、微课内容的选择和制作、教学资源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提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探讨,总结了课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磬 《福建建筑》2012,(5):110-111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备受关注。结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优选化、设计课题多样化、设计小组社会化、设计实践主动化等方面,探索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时代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构建了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从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4个方面探索建设思路,然后阐述了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内容,最后通过问卷对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进行成效评价。实践表明: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结合形成的多元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建筑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与能源危机,绿色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不断地展开.本文在阐述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手法,并运用于中国人寿保险广西分公司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中,强调从选址、布局、整体设计到专项的设计以及绿化环境的塑造上落实绿色建筑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靳飞 《华中建筑》2020,38(9):151-154
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紧跟行业发展,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以《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为试点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模块嵌入式教学。根据行业发展新趋势打造不同教学模块,嵌入原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校企协同共育具有行业新技能的人才,探索高职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快速适应机制。该文即是对这一项教学实践创新的总结与思考,旨在为高职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化2.0”更加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强调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立足“互联网+教育”新教育生态,阐述SPOC和混合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及特征,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依据,构建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评价3个环节,并以钢结构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结果表明,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实现了实践应用、分析决策和批判思维等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同时,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思发现,对教学者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研院所与师生的共同参与,可不断推进SPOC教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文章以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结合福州大学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对在特殊时期如何有效实施线上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最后分析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四》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建筑设计及相关行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探讨该课程如何树立为人民做好设计的专业价值观与思政建设目标,提出在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审美素养等思政元素,以OBE理念组织教学。以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优秀设计案例及专业知识实际工程应用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工程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式、竞赛嵌入式、线上线下辅导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保证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的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李雪 《安徽建筑》2007,14(4):18-20,22
文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强调学生对建筑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将建筑设计构思的源泉扩展到建筑技术方面,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八手,阐述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区别,总结出低年级城市规划专业中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最后以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教学为例,从区域调研、幼儿园与城市的关系和幼儿园建筑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以混合式教学和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网络环境下建筑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及思路。以桂林理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进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混合式教学内容;基于建构学习理论,丰富混合式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结合建筑设计综合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建筑设计综合实践式教学环节改革.通过建立“专题自选”的教学方式、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形式、开展“设计实习”的教学实验等改革措施,探讨综合实践式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6,(11)
文章针对现下我国高校室内建筑设计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室内建筑设计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室内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下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技术不过关,专业素质低下的现状,以室内建筑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教学实践课程为基点,深入剖析高校室内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部分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出了适合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揭海平 《山西建筑》2014,(24):285-287
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总体框架,以适应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曹剑 《广西土木建筑》2008,(12):112-113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与能源危机,绿色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不断地展开。本文在阐述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手法,并运用于中国人寿保险广西分公司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中,强调从选址、布局、整体设计到专项的设计以及绿化环境的塑造上落实绿色建筑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