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究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食用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以猪前蹄为原料,采用蒸制、煮制、微波制和低温慢煮制4 种熟制方式对酱卤猪蹄进行烹调,并测定烹调损失率、营养成分、胆固醇、总游离氨基酸、脂肪氧化、色泽、感官评分、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平。结果表明,低温慢煮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烹调损失率和胆固醇质量分数(P<0.05),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a*值(红度)、水分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P<0.05)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微波制显著降低了酱卤猪蹄的脂肪质量分数(P<0.05);蒸制酱卤猪蹄感官评分最高;煮制所得产品L*值(亮度)最大(P<0.05)。蒸、煮、微波和低温慢煮4 种熟制方式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酱卤猪蹄食用品质,但低温慢煮制在改善酱卤猪蹄色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风味物质种类和降低胆固醇含量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脂安全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食用油脂中出现的未精炼的机榨毛油、反复使用的煎炸油以及酸败油脂,分析了它们中所含有的各种有害物质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以此说明食用油脂的卫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接种清酒乳杆菌,与自然发酵组作对比,分析菌株对臭鳜鱼发酵过程中食用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清酒乳杆菌腌制发酵后,臭鳜鱼特征蒜瓣肉与自然发酵组同阶段相比,更规则和白亮.接种发酵组的鱼肉色泽,包括亮度和白度均优于自然发酵组,鱼肉硬度低于自然发酵组,且弹性、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高于自然发酵组.两组发酵过...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对啤酒花油及风味物质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分析标准往往难以确定,而且不稳定,用环糊精与风味物质可制成稳定的包合物.通过选择条件制备啤酒花油-环糊精包合物,风味物质的含量在包合物稳定物质中可高达10%.β-环糊精是淀粉发酵产物,作为酿造啤酒时向其中添加所需"风味"保持剂,无毒无害,可生产绿色"风味"啤酒,对改进啤酒品质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尹文婷 《中国油脂》2021,46(1):42-47
葵花籽油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喜爱。概述了冷、热榨葵花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原料品种、炒籽、精炼、储藏、煎炸等因素对葵花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葵花籽油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萜烯类、吡嗪类和醛酮类,赋予葵花籽油独特的清香、坚果香、焙烤香等气味特征。炒籽中通过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风味产物,而脱色和脱酸处理可使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殆尽。储藏和煎炸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以醛类和酸类为主的物质导致了油脂异味的产生。高油酸葵花籽油比普通葵花籽油表现出了更好的风味稳定性。今后可利用分子感官科学的手段揭示葵花籽油的香气形成机理和调控机制,为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葵花籽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酱鸭风味物质是由滋味和气味组成的,由其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所决定。这些化学物质在鸭肉中的数量极微,但对风味影响较大,尤其是香辛料对酱鸭风味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探讨了香辛料的研究近况和香辛料对酱鸭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芝麻香油粉末油脂制备方法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芝麻香油及其冷冻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中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粉末油脂制备过程的加热对芝麻香油风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造成了风味物质的挥发、损失,又衍生出新的物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风味物质稍有变化;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除醛类相对稳定外,烃类产生新的衍生物,醇类、酯类、酚类明显减少,吡嗪类未检出,酸类物质显著增加。可见,冷冻干燥法制备粉末油脂更适用于风味要求高、易挥发的芝麻香油产品。  相似文献   

8.
风味是油茶籽油的重要品质特征之一,为揭示油茶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产生规律和机制,对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油茶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酯类、杂环类、酚类及萜烯类等,这些物质赋予了油茶籽油特有的青香、果香、焙烤香等风味特征。影响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因素有原料品种、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及储存等。不同品种和产地的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预处理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影响较大,如烘烤和焙炒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杂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使油茶籽油的焙烤香味增加,形成浓香型油茶籽油。但精炼过程中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处理会造成大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储存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会产生异味,从而改变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对于油茶籽油风味品质的控制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并掌握精炼过程对于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首次对亚麻籽油精炼前后的风味物质的种类及相对百分含量进行比对。吸附温度60℃,样品量5 m L,吸附时间30 min,升温程序设置为初温40℃,保持2 min后以4℃/min升至160℃保持1 min,再以5℃/min升至225℃,保持5 min,研究发现,毛油的挥发性成分共77种,主要包括醇、酚、酸、酯、醛酮类、杂环类、烷烃类化合物,还有微量的腈类和胺类,其中醛酮类和杂环类是构成毛油浓香烤香味的主要物质。而成品油的挥发性物质较少,共18种,主要包括醛酮、烷烃、酸类和少量的醇类,无杂环类、酚类和酯类,风味较清香。   相似文献   

10.
啤酒中微量风味物质的含量及正确配伍,赋予了啤酒最佳的口味。讨论了风味物质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加工助剂对食用油脂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用油脂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油脂加工过程中各种助剂使用情况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助剂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食用油脂安全因素,提出进一步统一助剂使用规范,避免因助剂使用不当造成的食用油脂安全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找到循环用食用油在使用过程中极性组分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使用3L一级大豆油于(180±5)℃油温下多次循环油炸调味鸡翅、骨肉相连、五花肉串、原味鸡块、牙签肉,每次油炸约300 g上述肉制品,期间不添加新鲜大豆油,以此来模拟制作循环用食用油。分别取油炸2、3、4、5、6、10、14、16、20次肉制品的油样,待冷却后测定极性组分含量。本法利用全自动食用油极性组分自动分离系统将循环用食用油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分离,收集非极性组分部分,实验计算得到非极性组分含量。结果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含量总和为1,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食用油的极性组分由1%升至10%以上,呈稳定上升趋势。结论极性组分在食用油循环使用过程中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可以作为判断循环用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制备不同风味品质的菜籽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感官风味品质评价、电子鼻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GC/MS)等手段,研究了微波处理对菜籽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能输入总量和输入强度均影响菜籽油感官风味品质;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浓香菜籽油与非浓香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具有相似性;非浓香菜籽油主要风味物质有23种,包含醛类物质7种、硫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2种、酯类物质2种、杂环类物质2种、烯烃类和酚类物质各1种,为非浓香菜籽油提供辛辣味、脂香味、青草味和花香味等风味;浓香菜籽油中主要风味物质有13种,包含硫类物质5种、杂环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2种以及酚类、醇类和酸类物质各1种,主要赋予浓香菜籽油辛辣味、烤香味、焙烤味和脂香味等风味。综上,微波预处理技术对菜籽油的风味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波能的输入,菜籽油风味由主要以硫苷降解物和氧化挥发物为主导的辛辣味、脂香味、青草味、花香味,转变为以硫苷降解物、美拉德反应产物和氧化挥发物为主导的辛辣味、烤香味、焙烤味和脂香味。  相似文献   

14.
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会发生劣变,产生的极性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对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影响极性成分生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性成分的含量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还与煎炸油品种和煎炸过程中新油的添加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5.
食用油掺入废食用油脂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综述目前食用油脂掺入废弃食用油脂现状及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概述目前应用检测食用油掺入废弃食用油脂方法,主要是理化检测和仪器分析检测;最后对检测方法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食品工业科技》2013,(05):363-367
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对目前研究报道的食用菌中挥发性呈香物质(八碳挥发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酸、酮、醛、酯类化合物等)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进行了概况总结,为更好地开发食用菌风味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日龄盐水鹅腿肉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鹅腿样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检测。结果表明,随日龄增长,盐水鹅挥发性风味成分中醛类、酯类、酸类、酮类、苯类、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萜烯烃类和呋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Saturated fatty acids,P/S值)降低;日龄为150d盐水鹅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种类均最高。选择150d日龄扬州大白鹅能够同时保证盐水鹅的风味和营养。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压榨法和水剂法2种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分别比较2种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甘油三酯组成、甾醇组成、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和生育酚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澳洲坚果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油酸、棕榈-烯酸、棕榈酸,占86%以上;甘油三酯共检出18种,其中OOO、POS、POO占53%以上;水剂法制得的澳洲坚果油中甾醇含量较高,为1 439.79 mg/kg;压榨法制得的澳洲坚果油中矿质元素含量较高,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较多,共分离出41种,主要包括烯类、醛类、酚类、醇类、酯类、烃类和酮类共7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烯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2.1%,是构成压榨澳洲坚果油的主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风险调查,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质量安全风险包括生产原料重金属污染风险、食用油现制现售经营者产品掺假和以次充好风险、"地沟油"风险、消费不当导致的品质指标不达标风险、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苯并[a]芘和溶剂残留风险、增塑剂污染风险、超限量使用抗氧化剂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了适应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的监管建议,对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完善食用植物油监管制度体系,保障植物油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