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圩田指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论述圩田以圩堤、河渠、堰闸为核心的形态结构,以分区分类为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圩田水利紧密相关的聚落分布特征;总结圩田的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然后举例论证圩田对于我国传统造园尤其是对于地处湖泊湿地基址的风景营建的影响;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类比,探讨和推断圩田对我国河网地带传统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荷兰的圩田景观将再次被重新定义——这一次不是 通过围垦使三角洲适合居住,也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更有效地组 织农业。取而代之的是,这次转型是为了应对当今极端气候变 化、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动植物群形成更具弹性、 宜居和包容性的景观,讨论了圩田景观的代表鹿特河人工流域 的形成过程、现状、潜力、挑战和可能的未来。设计提案背后 的抽象的设计原则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圩田景观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以江南圩田为研究对象,文章阐释在风景园林生态的语境下,以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为"法",以空间形态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观点。通过"水—绿—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传统江南圩田原生空间形态的整体解读,剖析其间蕴含的8个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反思当下圩田地区建设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探讨传统江南圩田生态智慧对当代圩田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给予的启示:"顺水而为"适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及与水相协调的传统社会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9):21-26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乡村农耕景观高质量发展与提质增效背景下,以量化分析技术精准研判圩区景观风貌,利用小圩形态指数分析解译典型圩田景观肌理成为乡村景观研究纵深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面向典型圩田肌理特征量化研究需要,综合景观肌理研究的既有成果,确定小圩延伸率、矩形紧凑度、凹凸度、椭圆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5项标识性形态指数。以南京固城湖永丰圩为例,将其小圩二维边界转译为指数数据,选取SOM神经网络、K-means等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圩田肌理识别模型并对样本圩区进行集成解析,实现圩田肌理的表征识别与聚类分析。相关结果为圩田景观肌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小圩形态指数聚类分析方法,为深入探索乡村景观肌理统计测量技术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荷兰低地大部分都是圩田,人们通过人工控制水位,可以在圩田中工作和生活。人与水之间数百年来此消彼长的相互作用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圩田景观。地质上底层土壤的差异、水与土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干预过程生成了种类繁多的圩田形式。本研究从风景园林的视角系统地探索了荷兰圩田景观形态塑造的成就,并将其视觉化呈现。圩田,不仅仅可以看作水力学现象的产物,同时也是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圩田景观不仅仅可观、可游,同时反映了荷兰文化。通过探索圩田景观形态,我们可以"解读"荷兰低地的场地精神,以便获取其后隐藏的信息及设计知识,并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线索。本研究分两个阶段分析了圩田景观的风景园林化形式,并借助系统分析和制图的方式呈现了圩田景观的共通点和差异性。首先,调研所有圩田并进行数字化,得到第一张系统化的荷兰圩田地图。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运用不仅仅保证了精确度,也为使得将信息融入地图并组建空间数据库成为可能。在第二个阶段,进一步研究圩田这一低地基本景观单元。通过对选定的不同圩田类型(海岸黏土圩田、河流圩田、湖床圩田、和泥炭土圩田)的实例进行形态学分析,列举并解读每一种圩田类型的特征。截至目前,圩田景观的研究大多基于自然和历史地理学角度,而上述分析使得人们可以触及圩田景观的空间设计法则,并得到这类景观保护和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严巍  王玥  赵冲  刘一婷 《新建筑》2021,(1):116-120
以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为例,将圩田景观形成视为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景观过程,借助历史地图、古文献阅读、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梳理大公圩圩田景观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对圩区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及聚落系统三方面景观特点的分层化解析,揭示了大公圩所拥有的独特景观特质.力图通过整体化、层次化的研究路径构建基于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解析长三角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关系,对于推进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引入标度律模型,选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0—2020年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时空特征。[结果]1)全域特征方面,长三角城市绿地面积由超线性演化为亚线性模式,公园绿地、公园面积处于亚线性模式,规模效应显著,城市绿地各要素的增长模式均受建成区面积亚线性模式的约束。2)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比较方面,呈现“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公园面积”状态,公园绿地面积的标度因子略高于城市绿地面积,趋近于线性增长模式,公园面积标度因子的亚线性模式最明显,三者标度因子较全国水平均较低。3)空间分异特征方面,城市绿地要素标度因子在省级行政区划上呈“江苏>浙江>安徽”的状态;在时序演化规律上,三省标度因子逐渐趋近,亚线性模式的共性特征日趋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的规模效应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规律,以期为统筹区域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郭巍  侯晓蕾  崔子淇 《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首先对宁波平原圩田景观的发展沿革进行论述.其次,剖析了鄞西圩区、宁波市与日月二湖在圩田水系整理方面的关系,并梳理了日月二湖的景观营建过程,指出日月二湖的布局结构体现了圩田水利系统和开垦方式,是该区域圩田景观的特定表达.并分析日月二湖与宁波平原中的众多聚落公共空间的发育具有相似性,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圩田开垦机制.最后,...  相似文献   

10.
景观再生视野下江淮传统圩田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型分析;通过群落聚类,划分出47个群落类型和8个植被型,分析了植物群落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物种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将长三角乡村植被特征与城市区域和自然区域的植被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群落保育和生态美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构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发展历史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带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机制、体制、规划等多种原因 ,长三角地区交通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使交通系统更好地支持城市带发展 ,笔者以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综合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区域综合运输发展的相关因素 ,寻求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系统存在问题 ,相应提出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区之一,推进区内产业联动是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系统地阐述区域产业联动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条件、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联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化模式,而其内部的城镇空间格局相互区别。本文以景观空间分析和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综合RS和GIS手段,分析城镇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特征,并从中探讨城镇格局与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本文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动态演变的长三角地区,以人居环境地方性为线索予以识别、分析和评估,有助于解析人居环境这一复杂体系的运转规律与协同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人居环境地方性体系及其演变周期模型;建立主客观结合的人居环境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演变评估框架,以识别样本城市人居环境地方性的演变表征、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性韧性整体较低,各城市全域的地方性潜力、连通度分异明显;就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阶段而论,各地区分别处于失衡风险较低、发展不足的集聚开发阶段,僵化及失衡风险较高、发展成熟的稳定繁荣阶段,以及因经济持续低迷或政府主动开展超限度更新导致的病态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 ,对大都市带的概念和功能作了详细的阐述 ,由此得出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营造长三角大都市带的结论。在此结论上 ,认为只有通过打造经济一体化的信息与交通平台和建立统一协调的竞争规则才能营造真正的长三角大都市带 ,并对此提出了详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地区,2011年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尚较平稳,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有一定增长。在总结2011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2012年经济运行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未来上海引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