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站点急剧增多,站点换乘成为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轨道站点与其“两端”的交通方式衔接过程中,存在换乘设施不足、换乘时间长、无秩序、不方便等状况.因此分析轨道站点周边换乘交通组织特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促进出行方式调整的重要一环.采用SAS对北京市核心区内一般站点的换乘现状属性进行分类,然后结合现场调研对每类站点再分级,归纳出每级站点的换乘交通组织特征.最后得到站点不同类型特征,并用于挑选深入研究的典型站点,旨在为轨道交通一般站点周边换乘设施规划、布局、换乘交通组织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轨道交通构成大城市交通骨干网络,发挥便捷快速、大容量的优势,是有效疏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轨道站点是客流聚散的重要节点,使其他交通方式与之有效地衔接,提供乘客便捷的换乘环境至关重要.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的调研数据,分析出行者在选择轨道交通基础之上的衔接方式选择行为,建立分层Nested-Logit模型,提出针对轨道站点的交通衔接设施布设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北京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网络化阶段.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客流特性,收集北京市轨道交通AFC(Auto Fare Collection)刷卡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的客流历年变化规律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特点,从北京市全网客运强度、换乘系数、平均运距方面,分析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其次从线路、站点两个层面,结合站点周边用地特性,阐述北京市轨道交通进出站规律、换乘规律;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未来建设规划中需要注意完善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建立多层次轨道交通管理系统,把握换乘站设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为了倡导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市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交通拥挤的问题,更需要保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方便的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基础上,提出了公交优先概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目前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构建“公共都市”的策略,它将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慢行交通有机地连接起来。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一些衔接站点的建设等。所有的这些建议,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探索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施工势必对原已饱和的城市核心区交通造成重大影响,这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期无法避免的问题和难题。本文针对轨道交通的工程状况和施工特点,在分析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实施的交通组织方案和相应措施,并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深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的互动关系是成功实施两者一体规划、联合开发的理论基础.笔者以寻求轨道交通盈利途径及房地产开发新契机为线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解决了其节点地区高强度开发所带来的常规交通难以满足的可达性需求,使稀缺的城市中心土地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从而增加了优质区位开发用地的供给量;而沿线房地产开发,有助于轨道交通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以及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及吸引强度,提出轨道站点多接驳方式吸引范围及吸引强度模型。基于轨道交通最主要接驳方式,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分为直接吸引范围及间接吸引范围两类。考虑站点空间特征,分别提出基于阈值的点阵算法及灰色距离衰减模型研究直接和间接吸引范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多接驳方式吸引强度模型。结果表明:直接吸引范围不是规律的圆形,各站点直接吸引范围不相同,随着距离的增大,直接吸引强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间接吸引范围中,各站点的间接吸引范围同样存在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大,间接吸引强度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根据“十三五”现代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猛,为提高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质量,本文从设计总承包的总体管理的工作重点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总包管理计划制定和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确保设计成果质量上的总体性、完整性、统一性和综合先进性,投资成本达到最合理、最经济。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程咨询》2009,(4):41-41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工程服务中的核心技术优势,业务范围涵盖市政公用设施、公路、建筑和房地产冶金等多行业的全流程专业服务,公司设立了工业规划与交通工程专业服务体系和经营团队,拥有丰富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设计、监理和工程总承包经验,为工业规划与交通工程提供专业化全过程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系统中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有待于研究探讨.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综合监控系统、无人驾驶交通列车定位技术、轨道交通电磁兼容、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望为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慢行交通是城市规划提倡的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可实现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城市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关键节点,本文从地面慢行系统一体化、行人过街安全岛规划、公交站台一体化等方面入手,提出城市平面交叉口慢行一体化的规划,以满足交叉口慢行交通的通行需求,实现机非分离,保障慢行者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导向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兴的客运交通方式将成为大城市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规划具有导向作用,它的出现会给大城市用地规划带来深刻的影响.就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城市用地开发、轨道交通和常规交通线路网平衡关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的模糊多目标决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的设置准则,结合模糊理论和多目标决策方法,建立了城市交通枢纽规划方案评选的衡量指标,进而应用于备选方案的选择,以便建立一个实用、客观的评估方法,为规划人员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交通运输是资源消耗行业,是节能工作开展的重点。以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节能的迫切需求,介绍了国外交通节能的政策和措施,进而对我国交通节能的政策与措施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站距是公交线网设计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交车辆的平均速度.并决定了乘客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为对公交网络的设计和站点、站距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以公交站距为着眼点,从乘客、运营企业、政府3方面提出了公交网络的优化方法,给出了乘客出行时间最少、运营企业成本效益最高、社会福利最大的多目标多赢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从运输供给、需求和运输方式的外部性三个方面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三个发展方向,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论文对国内外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规划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操作四个层面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体系的具体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交通规划过程中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介绍了城市交通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规划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结果。用三种方法建立了预测公路客、货运输量的数学模型,从而确定了其预测结果。并运用单纯形方法对各规划年度的公路网等级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客运需求高于货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城市高架交通沿线环境景观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架交通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将进一步发展.与地下或者地面交通线路相比,如果不加处理,高架交通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将会很大.实际上,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的一种方式,高架交通线路也是城市意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但要采取措施改善高架交通沿线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还要使交通线路本身成为城市风景之一,并成为人们观赏城市风景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高架线路如何与沿线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高架沿线的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试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题旨在探索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城市交通规划应寻求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模式,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环保意识,使城市交通发展更加符合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