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油脂的自动氧化和氧化稳定性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油脂自动氧化的机理和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原理,并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油脂的自动氧和氧化稳定性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油脂自动氧化的机理和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原理,并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测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脂在贮存过程中会由于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最终导致酸败。测定油脂酸败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有指导意义的是对油脂氧化反应过程中诱导期的测定。采用氧化稳定性测则试了多种常用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模拟了油脂氧化初期的过程,对预测油脂的货架寿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用Rancimat仪器测定了油脂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的高低,脂肪酸不饱和度,抗氧化剂和增效剂的使用,均与油脂氧化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食用油氧化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油脂氧化的机理和不同油脂质量检测方法,旨在为选用合理的油脂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2种不同方法测定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效果,分别采用氧化酸败法(Rancimat法)和烘箱法评价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并进行货架期预测,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指数(OSI)与其过氧化值、共轭烯烃值、羰基价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41和-0.952;与酸价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81。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核桃油氧化过程中,反应速率常数(k)与活化能(Ea)并非定值,因此通过Rancimat法和烘箱法推算得到的货架期(1 457.00 h和565.72 h)与真实货架期(733.21 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Rancimat法可以代替烘箱法快速、准确评价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但利用此法预测核桃油脂货架期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溶剂法和水酶法提取核桃、扁桃、大扁杏仁等3种坚果油脂的理化性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坚果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比较了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坚果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的变化,采用Rancimat油脂氧化仪测定了不同方法得到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油脂制备方法对其理化特性和氧化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其中,3种水酶法提取油脂的透明度、酸价和风味均优于溶剂法,而氧化稳定性均低于溶剂法,但是不同方法提取油脂的折光指数、碘价、皂化价和不皂化物以及脂肪酸组成等理化特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加速氧化实验中,油脂酸价变化不大,而过氧化值和OSI变化较大。3种坚果油脂中,大扁杏仁油最为稳定、扁桃油次之,而核桃油最容易氧化。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热重分析法在食用油脂氧化稳定性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检测了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3种油脂的氧化分解温度,探讨了升温速率、保护气氛对油脂氧化分解温度的影响;通过油脂的热重分析法等温实验,观察了油脂的氧化诱导时间。实验表明: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优于玉米油和调和油;相同条件下,升温速率越快,氧化分解温度越高;在氮气气氛下,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更好。热重分析方法采样量少、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可以应用于油脂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和抗氧化剂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微胶囊多不饱和脂肪酸粉末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脂氧化是油脂工业中控制产品质量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检测油脂产品的氧化稳定性并准确预测其保质期是油脂行业和添加剂等食品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最简单的加速测试利用烘箱储存法,目前Schaal烘箱法是油脂和食品行业中经常用来评估油脂和烘焙食品氧化稳定性的方法。随着人们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效的逐步认知,市场对该类产品的需求亦急速增加。本研究利用Schaal烘箱法对几种现有的微胶囊多不饱和脂肪酸粉末进行了氧化稳定性检测和保质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巴氏灭菌对大豆、葵花、花生、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然后利用动态光散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研究巴氏灭菌(85 ℃加热10 min)对油脂体乳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脂体的基本组成、相关蛋白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油脂体相关蛋白由内源膜蛋白和外源蛋白组成,油脂体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5 种不同原料油脂体中,大豆油脂体蛋白质量分数和水分质量分数最高,而油脂质量分数最低;花生油脂体总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21.27%)最高,核桃油脂体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90.10%)最高。巴氏灭菌可显著改善大豆和花生油脂体乳液氧化稳定性,而对葵花、芝麻和核桃油脂体乳液起促进氧化作用。本研究可为油脂体在沙拉酱、植物奶等产品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蜂蜡结构化藻油结合大豆分离蛋白-甜菊糖(soy protein isolate-stevioside,SPI-STE)复合体系的乳化特性,制备高稳态的藻油纳米乳液体系。藻油凝胶的微观结构观察、热性质测试以及流变学分析表明,当藻油中蜂蜡添加量达到4%(m/m)时,大量晶体组装成稳固的网络结构,从而构筑出稳定的油凝胶。进一步以SPI-STE为稳定剂制备藻油纳米乳液,研究了藻油结构化对纳米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相中添加蜂蜡对纳米乳液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藻油中蜂蜡质量分数的增大(0%~6%),乳液的物理稳定性逐渐提高;但在高蜂蜡添加量(8%)下,刚性较强的凝胶网络破坏了油滴界面层,乳液稳定性变差。热促氧化及光促氧化结果显示,蜂蜡油相结构化明显提高了纳米乳液的氧化稳定性,其中油相中含有6%蜂蜡的样品延缓氧化的效果最明显。本研究可为食品工业构建高稳态的藻油纳米乳液载体及产品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徼胶囊海藻油饮料悬浮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研究斥水性微胶囊海藻油在饮料中的悬浮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0.25%的琼脂/瓜儿胶(1:3)复合胶能保持饮料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和流动性。在饮料中,与水溶性微胶囊海藻油和乳化海藻油相比,斥水性微胶囊海藻油具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泠榨制取与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因而比较容易氧化。为了比较冷榨制取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测定了它们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过氧化值,并进行了感官品评。研究发现:黑暗条件下,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光照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根据它们氧化稳定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  相似文献   

14.
以昆仑雪菊为原料制备昆仑雪菊多酚,采用加速氧化的方法评价其对花生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昆仑雪菊多酚添加量在700?mg/kg条件下,抗氧化能力同添加200?mg/kg的二丁基羟基甲苯无显著性差异(P>0.05),昆仑雪菊多酚添加量同花生油的氧化稳定性呈正相关;昆仑雪菊多酚能够显著提高花生油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P<0.05),昆仑雪菊多酚能够有效抑制亚麻酸含量的降低(P>0.05)。由此可见,昆仑雪菊多酚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延缓食用油氧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选取紫苏油、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和芝麻油5种食用油为原料,以烘箱法为对照,分别采用涂膜法和模拟法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考察指标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氧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种食用油氧化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菜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紫苏油;在氧化初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在评价氧化稳定性的方法中,烘箱法操作简便但无法反映氧化实际情况,涂膜法检测过程高效且实时,模拟法可反映食用油在使用中的实际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质量控制天然维生素E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食用菜籽油为对象,研究了天然维生素E对植物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维生素E比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更适合于添加至食用油脂中作为抗氧化剂;在0~95mg/L之间,随着天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食用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值也增高,其抗氧化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produce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WPC) multiple nanoemulsion (MNE) and to study how whey protein concentration level and antioxidant type affec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fish oil in MNE.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N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article size analyzer, respectively.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fish oil in MNEs was assessed by measuring peroxide value (PV), p‐anisidine value, and volatile compounds. The spherical forms of emulsions with size ranging from 190 to 210 nm were observed indicating the successful production of MNE. Compared with free fish oil, fish oil in MNE exhibited lower PV, p‐anisidine value, and formation of maker of oxidation of fish oil indicating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fish oil in MNE was enhanced. PV, p‐anisidine value, and makers of oxidation of fish oil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WPC concentration level. The combined use of Vitamin C and E in MNE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PV and p‐anisidine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maker of oxidation. In conclusion, WPC concentration level and antioxidant type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oplet size of MNE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fish oil.  相似文献   

18.
对裂殖弧菌DHA油脂进行纯化,研究其氧化稳定性的变化。DHA油脂经多层填料层析柱纯化后,分析纯化前后DHA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微组分的含量变化,并对其甲醇萃取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纯化前后的DHA油脂采用光照和Schaal烘箱法进行加速氧化,以过氧化值(POV,一级氧化指标)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二级氧化指标)表征油脂氧化情况。结果表明:DHA油脂经纯化去除微组分后,其甲醇萃取物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光、对热的稳定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The oxidative and thermal stabilities of unencapsulated and encapsulated squid oils were compared by polyene ratio, DSC-FTIR and pressure DSC. Wall material containing gelatin, caseinate and maltodextrin provided optima1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on. Stability was improved when lecithin and Avicel were part of the wall material.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lecithin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α-tocopherol and the compact structures of microcapsules enhanced stability. Stability of squid oil microcapsules decreased when α-tocopherdl was removed by alumina chromatography. Both DSC-FTIR and pressure DSC were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oxidativ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encapsulated oil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