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傅雷  王逸轩  梅小清 《包装工程》2022,(S1):250-255
目的 针对目前室内设计研究方法创新缺乏且逻辑稍弱的现象,提出基于TRIZ理论的闽南古厝雕花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研究。方法 对闽南古厝雕花进行调研和深入分析,确定TRIZ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可行方法和步骤后,运用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则中的分割、拆出、不对称、组合、周期作用、改变颜色等11条原则,对闽南古厝雕花进行提取、演化后形成二维纹样,最后配合16条TRIZ创新原则将其运用至具体三维的室内设计案例中并解决实际的空间问题。结果 通过TRIZ理论,得到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设计出了能够与闽南古厝雕花有机结合的室内设计方案。结论 方案使闽南古厝雕花能够科学有逻辑地运用在室内设计中,为TRIZ理论在解决实际室内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同时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特征及其在本土艺术设计中的演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吕屏 《包装工程》2013,34(2):5-8
从广西少数民族图案的题材类型入手,在分析了图案纹样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应从形的提取与重构、色的运用与延伸、意的隐喻与表征、与新媒体和新材质相融合等方面进行重新演绎,以此开拓本土艺术设计空间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秦绣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意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娅娜 《包装工程》2016,37(12):37-40
目的进一步理解传统秦绣作为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使用其造型元素进行合理化创新,实现民间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上的艺术探索。方法以传统秦绣图案纹式造型特点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影响其意义传递的3个要素进行分析,来提炼代表性的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结论对于传统秦绣图案艺术特色的总结和设计实践的尝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为了让它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手段相融合,提高其表现力,运用新的形式进行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4.
用现代设计演绎传统文化之方法探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袁剑侠 《包装工程》2013,34(2):99-102,140
论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河南淮阳泥泥狗的平面视觉形象创新设计实例,分析其设计中传统文化原型要素的挖掘、提取、整合以及创新设计运用的过程和思路,以此探讨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即在解构与重构中体现文化精神,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朵慧 《包装工程》2022,43(2):396-399
目的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有效融合与渗透路径。方法立足当前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分析现代平面设计的设计风格趋向以及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渴求,然后从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时所表现出的对设计师思路的开拓、设计内容的丰富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手,分别选取了书法、图案和绘画等领域的代表性形式,就其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代表性设计领域中的具体融合方向与形式进行分析,并列举了一些融合案例进行探究。结论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当前的平面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师拓展设计思维,在增强平面设计作品观赏性的同时丰富意境和内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唐诗博  和钰 《绿色包装》2022,(12):163-167
设计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探索民俗从图形视觉符号到文化资源的转型。以侗族百家宴的视觉设计为研究目标,挖掘百家宴场景图案艺术,运用创新表现手法,对百家宴民俗活动中具有丰富观念基础和形式积累的视觉元素进行提取、重构与创新设计。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下,探讨设计语言的拓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俗文化的现代延展路径,实现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侗族民俗旅游和民族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利益点,并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角度对侗族百家宴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和拓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传承。  相似文献   

7.
彭融  雷璐  褚兴彪 《包装工程》2022,43(6):297-306
目的 以广西在地铜鼓为研究样本,通过铜鼓三维空间造型与装饰图案的提取,探析模块化应用策略下铜鼓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衔接的方法,实现铜鼓文化设计传承与创新。方法 综合博物馆考察、网络搜索和文献阅读等方法,收集广西在地铜鼓典型样本,归纳铜鼓三维空间造型与装饰图案基本规律及视觉效应,提取有效造型线条及典型的纹样装饰,并运用分解、重构、平滑处理等方式对图形元素进行优化,搭建模块化的图形元素资源库。最后,在“三月三”节日花灯设计案例中予以体现。结论 通过“归纳—提取—分解—重构”的现代设计手法,将广西铜鼓三维空间造型与装饰图案运用在现代设计中,既有利于引导产品文化价值提升,又能够推动广西铜鼓文化的传播,并在日常应用中予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苏振文  鹿熙军 《包装工程》2023,44(12):240-249
目的 探究大河村彩陶元素应用于现代文创设计的创新设计方法,活化大河村彩陶文化的传承路径。方法 首先通过对大河村彩陶艺术特征的分析,筛选并提取出最具大河村特色的视觉元素;其次运用形状文法对提取的纹样元素进行纹样衍生设计;最后运用叠加法完成图案骨架结构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大河村彩陶中色彩、构图、器型等视觉元素完成创新图形设计。结论 运用形状文法、图案骨架设计的方式,对大河村彩陶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并与现代文创设计相融合,拓展了大河村彩陶的视觉形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传统的虎头鞋图案定量地分解成目标、方法、方案等层次,有效地把传统元素运用于未来设计中,实现传统图案的艺术化设计复活。方法 论述虎头鞋图案面临的困境及文化价值现状,在AHP-FCE(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决策分析原理下进行虎头鞋图案特征的定量和设计定性层次需求分析,参考汉声考工法则对虎头鞋图案构成元素解构、分类和重组。在此基础上,提出虎头鞋文化感情部分赋予文化内核的设计方向,以实现吉祥寓意和精美图形元素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结论 虎头鞋图案作为乡村传统图案中的优秀代表,以其凝练的造型元素、吉祥的寓意和明艳活泼的表达方式,借助决策方法,可以实现现代产品的融合。通过虎头鞋图案创新艺术化复活实践,最大限度地让民艺结合产品,并再次回归民间,有效地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周珞璟 《包装工程》2018,39(8):268-271
目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本身特有的文化。每个民族文化不同,服饰上图案和剪裁也不同。图案既是民族服饰的灵魂又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这里通过分析民族服饰图案的特点,探究民族服饰图案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方法分析民族服饰图案装饰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和动漫设计探讨具体的应用方式,最后总结民族服饰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结论融合了民族服饰图案的现代艺术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更高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是艺术设计获得长远发展的不二选择。将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切入点并运用到设计艺术中,融合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能体现民族文化,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杜鹤民  蒋俊杰  谢君沂 《包装工程》2020,41(16):266-273
目的研究清代南京云锦补子纹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典型特征的提取与创新,实现传统云锦补子纹样与当下审美的融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法首先,对清代南京云锦中的补子纹样进行收集整理,从文化内涵和图形及色彩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其次,以南京云锦老虎补子纹样为例,对其图形及色彩构成要素进行解构,提取和归纳其图形因子及色彩因子,并结合现代审美,寻找二次开发创新设计的方向;最后,从产品形态语意、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目标产品,使其形成契合虎纹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结论清代云锦补子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品文化形态语意对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二次设计开发,能够丰富产品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和推广南京云锦艺术,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涂雨潇  李正 《包装工程》2023,44(20):336-345
目的 梳理清代挽袖中寿纹饰元素的资料和实物,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方法 以苏州大学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的清代挽袖藏品实物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研究法和图像分析法,对寿纹饰元素中的寿字纹饰和寿意纹饰分别进行论证,剖析其中的造型形式、构建方式,探讨寿纹饰元素所隐喻的文化内涵。结论 清代挽袖中的寿纹饰元素从根本上是人们借物抒情的设计载体,是集吉祥纹样与文化为一体的装饰符号产物,有助于寿文化的传播。清代挽袖中寿纹饰元素的构建方式趣味多元,巧妙地将纹样的形式、内容,以及文化融合于其中。挽袖中的寿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人伦亲情的一种表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践行当今崇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国华  刘凯雄 《包装工程》2020,41(16):285-293
目的唐陵石刻艺术作为唐代雕刻技艺最完美的诠释,是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极具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其石刻纹样更是强化了石刻的审美视觉效果,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将它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唐陵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符号学原理,选用唐陵石刻艺术形式为设计载体,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提取设计纹样因子,并进行设计演化作为设计初始模型,然后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极具现代审美和具有唐文化底蕴的新图形,最后应用于畅游唐陵APP界面设计案例中,验证其可行性。结论将唐陵石刻纹样艺术以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展现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石刻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基于TRIZ的AFD失效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期失效分析(anticipatory failure determination,AFD)是在TRIZ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失效分析方法,通过反向思维将TRIZ中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逆向应用于失效分析,并集成应用了TRIZ中的冲突分析与解决工具消除失效隐患。AFD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失效预测分析。给出了AFD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于失效预测的详细工作流程,分析了在中药滴丸机设计过程中应用AFD进行失效预测分析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张靖仪  戴家树 《包装工程》2021,42(22):273-279
目的 为了充分挖掘陶器刻划符号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通过提取陶器刻划符号的图像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智能终端产品的图形界面设计,来推动传统刻划图形在智能信息环境下的应用、传承与发展.方法 在陶器刻划符号图像亮度特征处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卷积运算的图像亮度特征提取模型,以及动态特征图形的创建方法,并以双墩刻划符号为例,开展了基于亮度特征提取模型的智能特征的图形设计与应用实践.结果 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图像亮度特征处理大大简化了图像特征的提取过程,而卷积运算提升了图像特征的提取精度,因此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智能特征图形设计精准而高效.结论 该方法实现了传统刻划图形的图像特征的有效提取与智能特征的图形设计,可应用于智慧博物、智慧旅游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图形界面设计与展示.通过智能图形技术和产品应用形式来有效传达传统刻划图形的图像特征、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琼 《包装工程》2016,37(12):41-44
目的探究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现状的了解和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法对传统木雕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3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木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创新。结论在当代工业文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过于依赖西方工业文明成果,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其通过解构、重组、简化、再造等手段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这种应用不仅有利于传统木雕艺术的发扬与传承,而且还有利于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以及情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朝侠  王群超 《包装工程》2017,38(10):251-255
目的探索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方法从平面装饰、造型、功能和传统纹样的立体转化4个方面展开,研究了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创新方法,阐述了传统纹样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细节,并结合具体的设计实例进行验证。结论传统吉祥纹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家具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将传统吉祥纹样与新中式家具相结合,不能照搬与模仿传统纹样,必须进行纹样的再设计,才能达到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家具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远志  马凯莹 《包装工程》2024,45(12):395-403
目的 挖掘汉代铜镜纹样文化性内涵及中国传统纹样再设计价值,并将之创新应用于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方法 首先,分析汉代铜镜纹样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运用可拓语义分析的设计方法,提取纹样意向词汇并建构可拓表征模型,获得铜镜纹样文化语义设计区间;其次,辅助图解思维,将词汇语义转换为图解语义,进行语义表达分析和量值获取;最后,形状文法代入图解获得新纹样,与铜镜单元纹样结合生成有辨识度和设计价值的新纹样因子,并展开新纹样因子在产品包装上的设计实践。结论 可拓学相关理论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显性表示和理性评价的文化基元,该方法为汉代铜镜纹样文化性内涵的内挖与外显提供可行路径,为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再现提供一种延续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书刊设计对智能时代字体创新的影响,侧重于传统脉络的延续与创新的融合。通过分析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中西杂糅特点,厘清中国传统印刷业脉络,揭示其对当代文字设计的启发,并将其投射至新情境、新业态、新媒介中。首先,考察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变革,包括版面转型、铅印技术的普及与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其次,分析智能时代文字设计的演变,探讨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传统脉络在当代字体排印设计中的体现。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多元共存与中西杂糅为智能时代字体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的书刊设计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当代文字设计的灵感源泉。对传统脉络的重新审视和当代技术的结合,将推动文字设计在智能时代的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赵敏婷  仲佳儿  陈丹 《包装工程》2020,41(10):318-324
目的以剔犀漆器为例,探析传统云纹纹样的提取与设计应用研究思路,推动现代设计理念下对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方法首先,结合网络搜索和查阅文献的方式,收集、归纳传统剔犀漆器文化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深入分析传统剔犀漆器云纹纹样的视觉效应,提取有效的图形设计元素,并依据分解重构的设计法则对提取的图形元素进行衍生及再设计,实现传统剔犀云纹纹样与现代设计风格的深度融合。最后,以产品包装设计实例予以检验。结论剔犀漆器作为中国漆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拥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和纹样特征。将现代设计构成法则运用到传统剔犀云纹纹样的提取与设计应用研究中,既有利于提升目标设计的文化价值,又能够促进剔犀漆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