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含盐高有机物污染水源,明确了反渗透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是降低系统污染速度,因此需要降低系统的设计通量、降低浓差极化度与提高系统通量均衡度。提出了浓水回流、段间加压、缩短系统流程及立式膜壳安装等一系列降低系统污染速度的特殊工艺与结构,分析了其与浓差极化度、段通量比、端通量比、系统脱盐率、段壳浓水比及吨水能耗等系统运行指标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针对含盐高有机物污染水源的反渗透系统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2.
浅析反渗透浓水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渗透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为保持膜表面的清洁,连续定量排出的部分浓缩水是影响反渗透系统提高回收率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反渗透浓水应用的实例,阐述了不改变反渗透装置的工艺设计及设备,对工艺装置已经定型的反渗透水处理系统,采用浓水代替原水使用的技改措施,实现浓水再利用,提高反渗透装置水的利用率,降低水处理系统脱盐水单位水耗的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程项目,考察了电渗析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的状况和不同工艺参数对膜性能的影响,明确电渗析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的脱盐率和能耗。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污染物对电渗析膜污染较重,可用1%稀盐酸洗涤恢复膜性能。2台电渗析膜堆串联组合处理焦化废水反渗透浓水,脱盐率和吨盐能耗随操作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固定操作电压为250 V,淡化液流量为9 m3/h,在此条件下膜堆脱盐率为51%,吨盐能耗为625 k W·h。  相似文献   

4.
纯化水作为制药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工艺用水,对药品生产和用药者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对多条纯化水制备工艺进行分析,从出水质量、投入成本、耗能及环保等方面评价,提出了符合制药企业实际的制备纯化水的工艺流程组合方案。认为反渗透法制备纯化水(二级RO、二级RO+EDI、一级RO+EDI)的制水流程非常适用于制药行业。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对反渗透水处理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反渗透水处理中浓水调节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浓水排放系统中浓水调节管道和冲洗排放管道的优化设计,使反渗透水处理大型膜系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正常运行和产水要求.同时节水、节能,缩短调节时间,具有工程实践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预氧化-MBR-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工业园区印染废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为处理对象,采用预氧化+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企业回用水要求。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105~120 mg/L,色度为50倍的条件下,当氧化剂用量为3 mg/L,MBR水力停留时间为3~3.5 h时,组合工艺的出水COD≤5 mg/L,色度≤5倍,电导率≤20μS/cm,出水水质满足企业回用水要求,RO浓水COD≤120 mg/L,色度≤50倍,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内外药典对纯化水电导率的规定,建议制药用纯化水的电导率可小于5μS/cm,最低小于2μS/cm。对制药纯化水两级反渗透工艺与一级反渗透-混合床工艺的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比较,认为两级反渗透工艺,非常适用于制药行业。提出反渗透制水,可用陶瓷棒过滤器代替石英砂过滤器。介绍了表面带正电荷的膜在两级反渗透第二级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以某钢铁企业污水厂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浓盐水处理流程、主要工艺参数及项目运行情况。采用“浓水RO+多级反应沉淀池+多介质过滤器+NF+SWRO”工艺对污水厂内反渗透浓盐水进行处理,生产的回用水满足企业生产新水水质要求及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卤阳湖LNG调峰站配备有2台反渗透净化水处理装置,针对目前水处理装置浓水直接排放,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改造方案,通过分析水处理二级反渗透水质,对改造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高浓水利用率,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废水膜处理技术在冶炼加工企业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应用结果表明,废水膜处理技术在进水水质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反渗透膜平均产水率为56.5%,水质基本达到循环水使用要求。经膜设备处理后的产水可回收利用于循环水系统,浓水用于渣缓冷,回收有价值组分,提高了该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反渗透脱盐技术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循环水除盐、污水处理回用等领域,但是反渗透的回收率最高约75%,其剩余浓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且TDS高,不易降解,直接排放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反渗透浓水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对反渗透浓水处理的工艺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重点探讨现阶段膜蒸馏技术处理反渗透浓水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渗透膜技术已逐渐成为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的首选技术,但是反渗透膜技术的产水率一般只有75%,剩余浓水的处理与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处理这部分反渗透浓水对中国煤化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从反渗透浓水浓缩技术、膜蒸馏浓缩反渗透浓水膜材料和制备聚偏氟乙烯膜3个方面对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介绍了反渗透浓水浓缩技术研究进展,概述了膜蒸馏用膜材料浓缩反渗透浓水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聚偏氟乙烯膜结构和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连军  魏艳丽  熊鹰 《当代化工》2021,50(6):1289-1292
随着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炼油厂污水中COD等污染物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通过分析目标炼油厂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反渗透浓水的COD值和水质指标,对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了对比优选,并评价了最终工艺方案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法对目标炼油厂反渗透浓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且系统运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阐述了采用微滤-纳滤-高压反渗透-超高压反渗透组合工艺浓缩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废水的工艺流程、参数等。以连续运行方式考察了各级膜的浓缩性能和污染物的截留情况,结果表明膜组合工艺能够有效截留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且产水水质稳定达到电厂回用水要求。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等盐分浓缩3.5倍,使进入后续蒸发工艺的水量减少60%以上,并有效分离水中的二价盐和单价盐,得到含有高纯度NaCl的浓盐水。浓缩液的总溶解性固体(TDS)达到100 000 mg/L以上,替代蒸发浓缩工艺实现了脱硫废水的高倍浓缩。  相似文献   

15.
谢华  姚蕾  王国君 《辽宁化工》2014,(9):1163-1164
介绍了反渗透浓水回收方法、流程及工程改造实施后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反渗透浓水及工艺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提高了水的资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经济性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预处理一双膜系统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水,处理后的产品水作为生产水回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出水中的浊度≤2 mg/L、CODc_r≤2 mg/L、pH=6.7~7.5、硬度≤3 mg/L、电导率≤50μs/cm,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该企业生产用水标准要求,从而节约大量新水,同时针对反渗透膜浓水进行处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炼油废水反渗透浓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膜工艺广泛应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中,但其排放的浓水盐含量高、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极大.采用自制的催化剂及其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处理炼油废水反渗透浓水取得了良好效果.探讨了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条件对浓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下,处理后的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反渗透系统运行过程,因水源特点和系统预处理工艺的不同,以及现场人员操作条件,使反渗透膜清洗周期与清洗方式(清洗药剂配比)有所不同。介绍某厂浓水反渗透系统清洗方式的判定依据,采取合理清洗操作方式能够较好地恢复膜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浮、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反渗透(RO)组合工艺,对某印染企业生产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回用。通过气浮、MBR去除有机污染物,利用RO系统去除剩余的有机物和盐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RO淡水水质可满足企业生产工艺用水要求,RO浓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由于石化反渗透浓水含盐量高且存在难降解有机物,不利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采用臭氧催化/超滤组合工艺去除反渗透浓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分析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实验中影响因素并考察超滤膜比通量变化规律并结合膜污染动力学模型揭示膜污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条件为臭氧浓度17 mg/L、催化剂投加量体积比40%、紫外光强0.7 mW/cm2、反应时间40 min,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效果最佳;探讨孔径、流速、温度对膜比通量及膜污染影响,得出最佳运行条件为孔径20 nm、流速4.2 L/min、温度40℃且孔径越大、温度越低、流速越小,膜比通量越小,膜污染越严重;基于三维荧光光谱(3D-EEM)及水质分析,臭氧催化/超滤组合工艺能高效去除石化反渗透浓水中有机物。本研究构建的组合工艺可为石化反渗透浓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