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显示》2011,(10):57-57
在全球光电产业格局中占重要地位的台湾与惠州两地优势互补,以惠州仲恺高新区为载体共建“粤台光电合作基地”,台湾光电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将成为趋势。“201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之分论坛——光电产业发展专题论坛9月6日在广东惠州举行,两岸业界人士讨论了两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光电产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几年中,光电产业已成为中国台湾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与电子和集成电路工业同为最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早在八十年代初,日本有鉴于光电技术的重要而创立了OITDA光电子产业与技术协进会(Optoblectronics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以促进光电子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台湾在1993年创立了PIDA,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Photonics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以联合企业界、行政界、学术界和研究所共同发展台湾的光电产业。自此以后,台湾光电产业的产值从1993年的18.13  相似文献   

3.
岳峰 《半导体技术》2001,26(12):49-50
编者按:2001年的冬天来势较缓,到11月份还略有一丝暖意,而2001年半导体市场则早已进入隆冬季节,并且,丝毫不见复苏的迹象.全球半导体企业纷纷遭受重创,紧缩银根,关闭工厂.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业界的两颗最亮的新星,中芯国际(SMI C)已于9月2 5日试产.那么,另一颗星--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GSMC)在做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通讯员采访了宏力半导体(GSMC)的执行副总经理王鼎先生. 岳:目前,在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从前工序(Foundry)到后工序(封装测试)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是否预示着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已经和国际接轨?您认为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前景如何? 王:电子产品行业有一种明显的生产中心转移规律.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由美国人发明,然后制造重心转移至日本,日本人将其商品化,再转移至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最后进入中国大陆,由华人经济圈使之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近日,厦门市光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的成立将加快推进厦门市光电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光电产业成为厦门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过去大陆半导体发展结构并不健全,整体IC产业显现两大落后特征:(1)发展水准落后,低阶产品大量出口、高阶产品大量进口。(2)结构“头轻脚重”,中上游的设计、制造业比例很低,下游的封装业比例很高。中国大陆IC封测业占45%、IC制造业占30%、IC设计业占25%。虽然IC封测业所占比重最大,但高阶封测技术大都掌握在国际大厂手中,为了改善此产业困境,2014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预计成立1200亿人民币的投资基金,扶持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半导体产业竞争,正式点燃战火。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子商情》2006,(8):73-73
中国的平板显示产业方兴未艾,自下游的计算机显示器、笔记本、手机等手持设备以及平板彩电等整机产业到上游模组、元器件、材料都在蓬勃发展。业界当然知道,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代表着当今平板产业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日本控制着技术和产业高端.而中国大陆的崛起正在成为平板显示产业的第四力量。平板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也必然催生高端产业技术媒体的同步转移。基于此.中电会展积极努力,引进了日经微器件的《FPD》中简体版.将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实用影音技术》2012,(2):32-34
近年来,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1年,尽管全球面板产量供过于求,迫使外资面板巨头不得不搁置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但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自主建设的两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使中国大陆成为世界液晶面板产业的重要一极。随着中小尺寸市场的  相似文献   

8.
工研院IEK产业分析师陈玲君表示,中国大陆在IC封测业急起直追,国际IDM厂透过独资或合资方式,已与大陆厂商建立密切关系,撑起大陆IC封测业局面。IEK日前举办「2012年台湾Ic产业走出混沌蓄势奋起」研讨会,IEK产业分析师陈玲君表示:国外整合元件制造厂(IDM)持续透过独资和合资方式,在中国大陆建立后段封装测试厂,透过国际IDM后段封测,大陆IC封测产业正不断成长,而由于今年下半年全球景气不明朗,预估第3季和第4季中国台湾IC封装和测试产业表现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区IC市场份额占全球34% 过去几年中全球IC产业一直处于优质发展态势,不仅产业发展稳定,而且增长迅速,随着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中国也顺利成章地成为IC产业的消费制造集中地.  相似文献   

10.
继友达光电、中华映管之后,台湾又一光电业巨头将落户厦门,台湾东元集团公司将在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以液晶电视组装为主的厦门东元光电有限公司.规划中的东元光电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目标年产200万至300万台液晶电视.同时,来自厦门市政府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已吸引近10家较大的台资光电企业入驻,投资总额累计达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日前公开表示,2009年将在厦门海沧区投资300亿元台币建鸿海产业园,打造光电产业集群,并欲将大部分制造部门迁往厦门。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一窝蜂仿制苹果AppleII的中国台湾电子产业在IBM兼容机上找到了机会,今天热衷于模仿苹果iPhone和liPad的中国大陆消费电子产业能否在移动互联网终端领域找到类似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几年中,光电产业已成为中国台湾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与电子和集成电路工业同为最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早在八十年代初,日本有鉴于光电技术的重要而创立了OITDA光电子产业与技术协进会(Optoblectronics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Association)以促进光电子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台湾在1993年创立了PIDA,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Photonics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以联合企  相似文献   

14.
《光机电信息》2009,26(1):51-51
据福建省信息产业厅1月7日消息,2008年厦门光电行业总产值达400亿元RMB,比2007年增长65%.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值的38%,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23.39%,占全市工业总值的13.56%.成为新兴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领域。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台湾媒体报道称:经济低迷使得台湾DRAM厂商亏损严重,中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为拯救DRAM产业,内部正在规划,拟对DRAM厂到大陆设厂全部解禁,让厂商可以在大陆投资建  相似文献   

16.
一 第十届全国LED产业研讨与学术会议 中国光协光电器件分会与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全国LED产业研讨与学术会议于2006年9月25日至29日在大连海天白云大酒店如期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和大连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佛山市国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江苏稳润光电有限公司、大连路美芯片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本次会议参加单位一共有97家,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210余人,其中包括美国、德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正过去大陆半导体发展结构并不健全,整体IC产业显现两大落后特征:(1)发展水准落后,低阶产品大量出口、高阶产品大量进口。(2)结构"头轻脚重",中上游的设计、制造业比例很低,下游的封装业比例很高。中国大陆IC封测业占45%、IC制造业占30%、IC设计业占25%。虽然IC封测业所占比重最大,但高阶封测技术大都掌握在国际大厂手中,为了改善此产业困境,2014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预计成立1 200亿人民币的投资基金,扶持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国台湾与大陆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与中国台湾科学家日前利用已广为光学工业界接受的斜角沉积(oblique angle deposition)技术为基础,发展出一项可以大规模生产光学超材料的技术。该小组以这种技术在硅基板上制作银纳米柱构成的薄膜,该薄膜能以特殊的方式操控光,在光电产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御寒,将成为平板产业在2009年里最热门的一个词. 2008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巡视员白为民在广东肇庆举行的"2008粤台光电产业合作交流会"上透露,"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促进工作组"已于日前成立.该工作组首批吸纳了包括康佳、TCL和创维在内的八家大陆核心电视厂商,以及友达光电、奇美两大台湾液晶面板生产商为成员,并将促进两岸平板产业的深入合作为主要使命.白为民表示,目前仍有不少平板产业链上企业申请"入组".  相似文献   

20.
2012海峡科技专家论坛近日在厦门举行,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在论坛上宣布,该公司与中国台湾高科技企业合作,完成了第二代具有主流二维码和全部通用一维条码功能的二维码解码芯片的量产流片,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将全面装备新大陆各类信息识别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