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石油开采人手,重点介绍了三次采油阶段,而三元复合驱是我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研究三元复合驱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其技术特点,表明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是颇具发展前景的强化采油技术之一,为老油田的稳产接替和提高采收率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作为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综述了聚合物驱在目前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对现行的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随着二氧化碳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其驱油机理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调研国内外二氧化碳驱油发展史、驱油机理以及相关数学模型塞础上,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考虑CO2驱油传质扩散机理的一维混相数序模型,分析了原油粘度,扩散吸附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考虑CO2的扩散吸附作用,CO2驱油前缘发生运移滞后,降低了驱油效果,原油粘度越大,CO2降粘效果越明显;混相驱替时CO2浓度越大,降粘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二氧化碳的埋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研究发现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可以显著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同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埋存问题,因此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石油开采行业的重点采油技术。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埋存方式,并讨论了在混相驱和非混相驱两种驱油原理下二氧化碳的埋存量与提高原油采收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分析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难点与挑战的基础上,通过近10年的攻关和矿场试验,研制出适合海上稠油油藏条件的驱替液技术、平台聚合物配注技术、海上稠油含聚采出液处理技术及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技术,初步形成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体系,并在渤海绥中36-1、旅大10-1及锦州9-3等3个油田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证明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有效性,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油供应,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较为缺乏的国家,除了需要积极做好新的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还要做好开采技术的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在众多的石油开采技术中三元复合驱是一种比聚合物驱技术更加复杂、高效、高采收率的技术。三元复合驱在我国石油资源的开采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不仅仅是在东北部的大庆油田,在全国各地的油田开采中都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应用。在以往的应用中三元复合驱由于受到技术难关的影响使得其无法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应用。随着对三元复合驱长期持续不懈的研究,已经在大庆油田突破了大庆油田原有的低酸值原油无法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技术界限,研究出了新的配方,实现了三元复合驱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约有12个油田(地区)投入使用约200套注入系统。对提高驱油效率和控制成本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精确计量注入二氧化碳量。但目前国家和石油行业没有统一的二氧化碳注入端计量设计标准,没有设计标准就没有设计技术依据,这导致大部分EOR技术项目二氧化碳注入端计量系统存在技术缺陷,致使二氧化碳计量并不准确,实际中准确度低于8%,且存在安全和环保等隐患。  相似文献   

10.
王福 《中国科技博览》2013,(32):630-630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期阶段,聚合物驱油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开采技术,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保障。提高水聚合采数值模拟精度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场应用上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出一套适合油田现场实际的水聚合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水聚驱方案优化及注采参数的优选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日后大规模水聚合采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1.
油田的地质储量相当一部份分布在过渡带上,这类油藏的含油层岩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原油物性差异大,开采难度比较大。因此,注水开采,采收率低。为了更好地挖掘这部份地区的残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在某油田西部过渡带地区两个注采井组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开发,葡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如何降低含水上升率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模拟葡北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普通中分聚合物和抗盐聚合物室内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实验,葡北油田属于中低渗油藏,与抗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聚合物驱是指向油藏中注入髙分子量的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纯梁特低渗透薄互层滩坝砂油藏存在储层渗透率低、油层条件复杂、产量递减快,注水开发难度大,最终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开展CO2驱可行性研究,优化CO2驱合理注入参数及注入工艺,通过单井、井组现场试验及区块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为低渗透滩坝砂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胜坨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经过了注水开发和化学驱油等系列措施,但当前平均采收率仍然较低,约有三分之二的石油受各种限制开采困难。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扩大,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采油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以及优化了许多针对各类型油气田的采油新理论、新技术,本文就其中几种技术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油田内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高了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滩稠油油藏属于普通二类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基本以吞吐转周为主,目前多轮次蒸汽吞吐开采己处于中后期,含水大幅上升、单井产量低、周期油汽比低、吞吐周期短、总采出程度低。本文结合新滩油田油藏的发育特点、开发特征,针对CO2驱油机理,对CO2复合吞吐工艺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CO2复合吞吐具有降粘增能,延长吞吐周期的良好效果,并逐步在现场试验和应用了43井次,累计增产原油3.0662万吨,增油效果显著,延缓了稠油产能的递减,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工艺改善后在新滩油田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层内生气复合降压增注原理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注水井吸水状况变差原因的分析,阐述了层内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复合降压增注技术的机理,并重点论述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矿场试验表明,层内生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对部分区块和井组控水稳油、控制自然递减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项有应用前景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EOR筛选和潜力分析,孤东油田适合化学驱的单元19个,地质储量20467万吨,占孤东油田总储量的81.1%,聚合物驱在孤东油田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94年11月实施七区西52+3北部扩大试验区投注聚以来,共开展聚合物驱项目8个,注聚储量5012万吨,本文重点对聚合物驱油特点和见效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挖潜,对三次采油最大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开采油藏剩余油,提高采收率,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单井产量,近年来水平井技术在敖南油田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成为夺油上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地质导向技术已经成为打好水平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聚合物驱、复合驱等三次采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原油的采收率得到有效提高,但是伴随产生的含聚污水量也在成倍增加,油田含聚污水难降解问题也成为污水处理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超声波降解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降解速率快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目前油田含聚污水的特性,并分析了超声波对污水中聚丙烯酰胺的降解机理以及对水包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综述了国内外超声波降解技术在油田含聚污水处理的现状。结合不同类型油田含聚污水的特点,展望了未来超声波降解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