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硬脆材料以及各种增韧、增强新型复合材料的精密、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和材料表面成形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陶瓷材料的结构和力学特性,陶瓷材料磨削机理和当前各种先进的精密磨削加工方法和超声磨削方法,为陶瓷材料加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工程陶瓷材料精密磨削加工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硬脆材料以及各种增韧、增强新型复合材料的精密、超精密磨削加工技术和材料表面成形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陶瓷材料的结构和力学特性,陶瓷材料磨削机理和当前各种先进的精密磨削加工方法和超声磨削方法,为陶瓷材料加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缺乏复合加工数据资源,使复合加工工艺参数不易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复合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基于实例推理理论建立了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电火花脉冲放电复合加工数据库,采用实例相似度理论确定复合加工方式和磨削加工参数,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确定电加工参数,并借助Visual C++、Matlab和SQL Server等软件实现具体的实例推理和神经网络的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陶瓷磨削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先进陶瓷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的日益广泛,陶瓷材料的加工技术和陶瓷材料本身的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陶瓷磨削的新方式、陶瓷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磨削加工损伤和强度损失的定性定量分析、砂轮修整技术的发展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陶瓷磨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分别介绍了陶瓷材料的去除机理和陶瓷加工领域的一些新型磨削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速磨削试验下砂轮粒度、砂轮速度、磨削深度、工件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工程陶瓷材料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MK2710型数控内外圆复合磨床对工程陶瓷内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并利用Surtronic 25接触式粗糙度测量仪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得到不同磨削工艺参数下的表面质量.结果 单一因素试验分析得出表面粗糙度随着砂轮粒度的变小而降低,随着砂轮线速度增加而降低,随着工件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正交试验的分析得出,与工程陶瓷表面粗糙度关系最大的为砂轮粒度,其次为砂轮速度和磨削深度,工件速度影响最小.结论 揭示了砂轮粒度、砂轮速度、磨削深度、工件速度对工程陶瓷表面粗糙度的不同影响,确定了最佳磨削工艺,并且进行试验验证,为工程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历程。通过与传统的创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TRIZ理论的优点。综述了陶瓷材料技术中的复合陶瓷材料技术、自润滑陶瓷材料技术、叠层陶瓷材料技术以及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和微波烧结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分析了上述工艺技术与TRIZ理论中40条发明原理、物一场模型之间的关系,展望了未来陶瓷材料技术与TRIZ理论相结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工程陶瓷材料具有引人注目的特性:高硬度、高耐热性、化学惰性、热传导率低、断裂韧度低等。然而,这些特性使得陶瓷材料的机械加工,不论是磨削加工或非磨削加工都非常困难,在磨削过程中,工件表面将产生缺陷或裂纹,进而影响工件的强度及可靠性。本文讨论了在SiC夹具制造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5,(6):813-817
阐述了磁力研磨加工技术研究中,新型磨料研发、磁力研磨装置优化、电化学复合磁力研磨加工技术及超声复合磁力研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超声振动复合磁力研磨加工技术和电化学复合磁力研磨加工技术的材料去除机理与研磨性能,指出无黏结磨粒的研发及复合磁力研磨是目前提高磁力研磨的磨削性能的主要方法。同时,结合磁力研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介绍了该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磨削加工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机械加工技术之一,其在机械的发展加工过程中展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磨削加工技术的提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就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系统以磨削力跟踪控制为基础,实现磨削力和机床双闭环控制。该控制方法实现了不需要数控指令就能自由曲面进行磨削加工,并且在磨削的同时对砂轮摩损自动补偿,保证了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1.
逆变式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逆变半桥式主回路结构,PWM控制技术,研究了新型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它将电能利用率提高了200%,体积和重量减小到十分之一,这种高效节能EDM脉冲电源为改善电火花加工整体性能,拓展加工领域提供了技术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b的人工神经网络电火花加工工艺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电火花加工工艺的特点及其复杂性,提出了Internet环境下基于W eb的人工神经网络电火花加工工艺的智能预测方案.该方案利用M atlab的W eb技术,并结合其神经网络工具箱和数据库工具箱,实现了从电火花加工工艺数据库中获得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计算,并将结果通过W eb服务器返回给浏览器.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W eb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很好地反映了电火花加工的工艺规律,能够通过In-ternet为电火花加工用户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的加工效果实时预测计算,并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实现了电火花加工工艺知识和加工经验的有效共享.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宝钢公司提供的塑料模具钢 ,在文献 [1 ]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磨削、电火花、抛光对比试验 ,综合评估材料的可加工并给出优选结果 ,为企业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用双锥面砂轮替代现有的平面砂轮和锥面砂轮磨削包络环面蜗杆以提高蜗杆磨削效率的新方法,采用合理论对这种方法所加工蜗杆副的啮合性能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加工方法适用于各种传动比的环面蜗杆副加,加工效率高,能实现蜗杆的双面磨削而重新调整磨头,且所加工传动副啮合性能好,传动精度高,砂轮修整容易。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不锈钢、铝合金、铜、钛及其合金等高硬度、高韧性材料,在磨削时易出现砂轮堵塞和工件表面烧伤,难以进行磨削加工。为此,研究开发了多气孔槽型断续磨削砂轮,其磨削性能显著改善,可应用于难磨削材料的高精度、高效率磨削。  相似文献   

16.
现有算法难以处理脉冲噪声,导致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节点定位精度较低,为此提出基于Bregman散度的WSN定位算法. 该算法分为2个阶段:欧氏距离矩阵(EDM)恢复阶段和坐标映射阶段. 基于EDM的自然低秩性,将EDM恢复问题转化为噪声环境下的矩阵补全问题;采用L1,2范数显式平滑脉冲噪声,建立正则化矩阵补全模型;为了有效求解该模型,定义多元函数Bregman散度,将分裂Bregman迭代拓展到矩阵空间,结合交替最小化算法,得到EDM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基于多维标度法对节点位置进行估计.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噪声条件下,该算法在保证高效性的同时,在定位精度和鲁棒性方面优于其他算法,特别是当采样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定位误差不到其他算法的1/4.  相似文献   

17.
电火花加工中最优加工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火花加工中,影响因素较多,难以确定最优加工条件.为方便操作者决定粗加工最优加工条件,并提高表面加工效果和粗加工速度,提出了一种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融合遗传算法自动确定和优化电火花成形加工中加工参数的方法.利用遗传算法结合节点删除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结构,以此自动确定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数.经实践证明,用该方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所确定的最优加工条件,能保证较高的粗加工速度,方便了操作者对加工条件的确定.  相似文献   

18.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DM) is a widelyuse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non-conven-tional manufacturing. It is a thermal process where ma-terial is removed by a succession of electrical dischar-ges occurring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  相似文献   

19.
高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综述了高速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的起源,概述了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现状,并分析了国内近年来高速超高速磨削的发展。介绍了高速超高速磨削的机理,简单总结了高速超高速磨削的优越性和特点。高速超高速磨削是提高磨削效率、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和提高零件加工质量的先进加工技术。高速超高速磨削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阐述了高速超高速磨削目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大学“三高磨削”(高速、高效、低粗糙度磨削研究)的基础上,将“用变速切削抑制再生颤振”的原理引入高速磨削这一领域。通过砂轮变速、工件变速、砂轮与工件同时变速等不同的磨削方式,借助方差分析和均方频率分析,揭示了变速磨削对于高速磨削颤振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