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火烧山油田储层岩石力学特征与裂缝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岩石力学特征实验出发,对火烧山油田储层形成裂缝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岩心裂缝观察进行了对比,证实二者是一致的,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油藏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适应油藏裂缝系统 优化注水开发井网——以安塞油田坪北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塞油田坪北区为低渗透裂缝油藏,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古地磁测定、岩石力学实验、微地震波监测、三维水力裂缝模拟和地应力分析,研究了油藏储层天然裂缝产状、裂缝性质、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共有4组,其走向方位分别为43.5°、320°、90.4°和2.5°,主要集中在43.5°和320°。人工裂缝主要发育方向为北东75°,生产动态特性表明油层存在双重孔隙介质,井与井间地层压力恢复程度差异大,利用裂缝系统特征,加密调整注水开发井网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中裂缝较发育,本文基于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运用工业CT、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储集层多尺度裂缝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并对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可分为三级,分别是Ⅰ级宏观裂缝、Ⅱ级微细裂缝、Ⅲ级显微裂缝,再根据裂缝长度和成因将Ⅰ级宏观裂缝分为Ⅰ1,Ⅰ2两类,Ⅲ级显微裂缝分为Ⅲ1,Ⅲ2两类.研究结果表明:由天山造山带到盆地内部Ⅰ级宏观裂缝发育程度由强到弱,裂缝密度由第1排的1.6条/m到第3排的0.8条/m;Ⅱ级微细裂缝主要发育在各构造带的砂岩储集层中;Ⅲ级显微裂缝主要发育在第1排构造带的砂砾岩储集层中和北部斜坡带的砂岩储集层中.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储集层岩性及岩矿组成、储集层厚度等因素控制.构造应力强则裂缝发育程度高,单层厚度较薄的细砂岩、中砂岩较粉砂岩、粗砂岩和砂砾岩更易发育裂缝.长英质碎屑颗粒、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储集层更易发育裂缝.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裂缝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安塞油田坪桥北区西块注水试验区注水见效特征 ,认为影响裂缝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主要因素是人工裂缝 ,其次是天然裂缝或孔隙 ,并提出下一步注采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超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防气窜注入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气窜是提高超低渗裂缝性油藏注CO2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气窜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注入井井底压力超过裂缝重张压力导致裂缝开启。通过分析井筒传热过程,利用传热学理论等理论,建立注CO2井筒温度压力耦合模型,对注入参数进行合理优化,保证注入井井底压力低于裂缝重张压力;同时室内采用Waring-Blender法,优选合适的起泡剂体系,优化气液比等参数,对重张裂缝进行封堵,有效控制了气窜,保证了红河油田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效果,对应油井在注CO2后含水率下降明显,日均产油由注CO2前的1.5t/d增加到2.4t/d。 相似文献
7.
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沉积岩岩性识别的测井交会图版,并对研究区储集层岩性进行识别。用所建立的遗传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储集层孔渗参数,将识别的岩性数字化参数及常规测井参数作为输入项,预测精度大幅提高。用平面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井层的孔隙度,预测储集层参数的平面分布,预测结果与沉积相分布的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技术在全国油田开发的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油田增产幅度小。火烧山油田从开发初期就进行了酸化增产实验,酸化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油田,分析要有:火烧山油田储层以钙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低有利于酸化作业;储层发育隐裂缝沟通了远井地带,只要近井地带渗透率增加便可以增加供液能力;被方解石充填的充填缝被溶解后可达到后期造缝目的,渗透率呈数量级提高;储层堵水污染后,近井地带用氧化酸处理后可增加供液能力又可以启动新层;乳化酸和缓速酸体系的应用增加了酸化处理半径,多方面原因使火烧山油田酸化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油藏属低孔、特低渗透且裂缝发育的非典型双孔介质火山岩油藏。衰竭式开采产量递减大,采收率低。注水开发具有见效反应弱,含水上升快,水驱控制程度低的特征,注水后油藏能量得到补充,递减减缓,采收率提高2倍多,注水开发取得了成功,其开采经验可为此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发育,尤其是垂向上的裂缝延伸高度较大。实验区内4个井组的井间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示踪剂产出持续时间短,产出曲线尖而陡,注入水主要沿东西方向上的井排突进,甚至推进到二线和三线油井,且推进速度快,注水波及系数较小。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进行连通,且注采井之间的裂缝发育的规模和类型差异较大,注采井之间裂缝连通的条数从1条到几条不等,裂缝在不同层位之间的沟通作用致使层间窜流显像普遍存在。当注采井之间没有裂缝连通时,注入水就会聚集在注水井井底附近形成一个新的水体。 相似文献
11.
注水开发已成为裂缝性特低渗油藏开发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储层微裂缝发育,非均质严重,油水井暴性水淹,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渗吸采油是该类油藏重要的采油方式,利用室内实验,系统研究了注入水矿化度、岩芯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表面活性剂、原油黏度和温度等因素对特低渗油藏渗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当周围环境注入水矿化度小于岩芯内地层水矿化度或加入表面活性剂均可显著提高渗吸程度;渗透率越高,原油黏度越小,含油饱和度越大,毛细管渗吸作用越强,最终渗吸采出程度越大;温度的升高可提高初期渗吸速率,但最终渗吸采出程度基本相同,温度不是影响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渗吸效果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
熊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21,34(5):43
鉴于开发特殊性,海上低渗油田的提产措施优选与实践较为缺乏,导致其经济高效开发面临着严峻挑战。目标区块属于典型海上低渗油藏,受非线性渗流、储层污染、强非均质性等不利因素制约,表现出产能低、递减率快、含水率高等特征。结合多孔介质渗流理论与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基于多种开发方式下产能数学模型,立足于目标区块实际地质情况,对不同开发方式的提产效果进行预测和比较,为提产措施优选、合理开发方案制定与生产部署提供有力支撑。结果表明,与现有生产数据对比,产能方程的符合率达到85%。水平井相对于直井的开发优势会随着层厚的增加而减弱,当层厚超过45 m时,二者产能倍比小于5。薄层开发时,建议15 mD以下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反之使用多分支井。研究结果将为海上低渗油田提产措施优选、开发方案调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油田开发规划的核心内容。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与井网密度有关,而油田建设的总投资中钻井成本又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井网密度对注水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以延长油田松树林新窑区松700井区为例,根据谢尔卡乔夫采出程度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并依据投入产出原理,考虑单井总投资额(包括钻井、地面和设备费用),建立计算合理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从而指导超低渗油田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14.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长庆油田在侏罗系油藏研究、试验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西峰油田属特低渗裂缝油藏,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诸多矛盾不断涌现,储量损失逐年加大.本文结合西峰油田三叠系油藏储层特点,借鉴侏罗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与经验,对现有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堵水调剖的应用效果,总结了几种驱油技术在西峰油田适应性及组合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技术在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胜利油区郑家油田郑6潜山油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平井技术目前已在砂岩油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受到技术及地质认识等多种因素限制,仅在少数裂缝性潜山油藏中应用。文章以胜利油区郑家油田郑6潜山油藏为例。介绍了水平井技术在该类油藏开发中的潜力及其在控制底水锥进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确定特低渗油气层有效压裂的下限值——以泌阳凹陷安棚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棚油田碎屑岩储层属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埋藏深,胶结致密,具有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复杂,有普通黑油油藏、挥发油藏和凝析气藏等.通过综合应用Hobson法、产能法、浮力法等得到含不同流体储层的下限标准,确定了油层和凝析气层有效压裂的物性下限值,为压裂层位的选取和特低渗油气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现象,有效识别村落活态性类型,研判失活主导因子,能为进一步指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立足于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属性,剖析传统村落活态性内涵,以提升度、有效度和传承度为评价维度,构建由经济发展(E)、社会治理(S)、文化认同(C)3个方面因子组成的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市1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评价对象归纳其活态性类型,对比不同类型村落失活主导因子和发展协调程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失活问题在北京市传统村落中较为普遍,但失活程度有所不同;传统村落活态性类型中,Ⅰ型村落受S影响显著,Ⅱ型村落受E影响显著,Ⅲ型村落受3类因子(E+S+C)综合影响显著;3种类型村落协调发展水平呈现Ⅲ型>Ⅱ型>Ⅰ型的特征,表明Ⅰ型村落各维度活态性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20.
陈琳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1):52-56
王场油田中区南部为江汉油区典型的"双高"油藏。针对该区域油井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大等问题,近几年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U型管通道治理、优化井组产液结构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中南区块的含水上升速度,区块日产油量稳中有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