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虚拟采办实施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管理的技术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仿真的采办系统复杂性决定了它对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系统管理的需求.为了开发这样一种复杂管理系统,首先应将管理需求转换成相应的功能,使预期采办对象系统的全寿命过程得以有效实现.为此,对描述问题域的使命空间概念模型CMMS,及对数据、信息、知识、模型进行一体化描述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支持组件按需组合型应用开发的可扩展建模与仿真框架XMSF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述.详细给出了CMMS的定义、意义、形成、性能要求,并与用户空间概念模型CMUS和综合表示概念模型CMRS一起,通过软件开发过程模型SDP实现开发与验证的方法.随后,以CMMS产生初始能力文件的过程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在总结了已完成的各项系统前期开发工作基础上,指出为达到可组合性需进一步研究建模与仿真的技术基础,并应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嵌入建模与仿真的应用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概念模型工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卫平  邓苏  谭东风  刘洪刚 《计算机仿真》2003,20(2):120-122,125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或现象的一种独立于具体仿真实现的表示,规范的概念模型近似一种“认识标准”是促进领域专家与仿真工程人员沟通与协作,提高模型正确性,互操作与重用性的基础,本文围绕CMMS的描述,确认与管理,提出了概念模型工程的思想、过程与方法,重点探讨了符合国情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是建模与仿真通用技术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国防建模与仿真领域仿真部件的重用和互操作。而作战想定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想定与仿真模型紧耦合而带来仿真系统重用性差等缺点,利用CMMS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想定与仿真系统相分离的处理机制,以促进想定的重用的和仿真的互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分布仿真的建模与验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仿真技术正在成为影响国防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仿真技术将应用于对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全系统、全方位管理 ,建模与仿真的对象将是复杂的大系统。因此 ,建模与仿真必须满足高层体系结构HLA及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 ,它是建立仿真的一致性与权威性表达的基础 ,同时采用新的VV&A工具  相似文献   

5.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是建立作战模拟系统的根据,概念模型的错误,将直接导致作战模拟系统运行结果不可信.因此,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的质量非常关键,如何对任务空间概念模型进行校核、验证与确认(VV&A)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该文在建立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的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的执行机制,并提出了通过概念执行来对模型进行检查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概念执行,可以挖掘概念模型在结构上和逻辑上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6.
作战想定是军事仿真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军事建模与仿真中,作战想定与仿真模型之间通常都是紧耦合的,由此带来了仿真成员、仿真系统可重用性差等诸多缺点.针对此,基于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的思想,探讨了CMMS与想定的关系,分析了常规导弹作战想定中需要描述的主要内容,对导弹作战想定中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抽取,并对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抽象描述,以实现想定与仿真系统相分离.最后,给出了想定数据库中基本表的结构和关系.  相似文献   

7.
姜汉龙  陈彩辉 《计算机仿真》2007,24(3):11-14,30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是建模与仿真通用技术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国防建模与仿真领域仿真部件的重用和互操作.而想定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战争模拟的基本前提;它针对研究分析和训练的问题,对模拟的战争系统的空间、时间、过程以及为了实现这一模拟仿真过程所需要的背景、条件、约束、规则以及仿真资源的设定.作战想定具体刻画了战争系统中需要描述的实体种类、数量以及需要关注的实体属性和活动.针对目前想定与仿真模型紧耦合而带来仿真系统重用性差等缺点,利用CMMS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想定与仿真系统相分离的处理机制,以促进想定的重用的和仿真的互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步兵分队作战效能评估需求,针对步兵分队作战仿真系统的研制,基于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开展军事概念模型的研究.介绍了军事概念模型的基本定义及其在军事仿真中的作用,阐述了CMMS的定义和组成.针对步兵分队作战仿真建立了军事概念模型,包括想定概念描述、作战实体概念描述、战斗指挥概念描述、战斗行动概念描述和战斗动作概念描述五大部分,为步兵分队作战仿真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军事知识的第一层抽象,是仿真系统开发的业务基础。所以,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仿真系统的质量,而任务空间概念模型自身的VV&A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任务空间概念建模本质上看是军事领域的知识表示或者需求描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成分非常少。因此,传统的通过分析输出数据的方法不能适应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的特点。本文从专家法的角度借鉴可拓学的思想,引入了一种基于可拓学的任务空间概念模型确认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任务空间概念模型是仿真开发中的权威知识源,但由于不同概念模型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的异构性,要使其在建模与仿真领域的仿真部件的互操作和可重用性方面发挥其作用,迫切需要在异构的本地格式概念模型之间提供一个规范化的中间格式,建立一种适合互操作的数据交换格式,使得整个仿真系统中的各个概念模型进行有效的互操作,并作到重用.而XML在数据描述与数据交换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提出了基于XML的异构概念模型的格式转换.通过对UML、本体论及XML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给出了由UML到XML和由本体论到XML的格式转换过程及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建模与仿真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可是,建模与仿真技术也是一门学科的问题,在我国尚未形成共识。该文给出了建模与仿真定义、仿真的分类,给出了仿真的校核、验证和确认的定义。描述了建模与仿真学科的涵盖以及仿真的结构,并对建模与仿真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仿真模型检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仿真系统的可信性,它关系到系统的研制周期、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建模仿真可信性研究,又称为建模仿真“校核、验证和确认”,就是解决模型有用、敢用和相信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建模仿真VV&A研究包括概念性研究、建模仿真VV&A过程、VV&A技术方法等。事实上,建模仿真VV&A是建模仿真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技术和管理工作。该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建模仿真VV&A理论进行了概述研究,并给出建模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建模与仿真及VV&A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建模与仿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以及校核、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VV&A)活动的全生命周期予以有效管理,提高建模与仿真的可信性,设计了建模与仿真及VV&A管理系统(Modeling & Simulation and VV&A Management System,MSVMS)。MSVMS以一套完备的M&S及VV&A信息管理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采用对M&S及VV&A开发应用过程中各种状态信息与事件信息记录的方式,对M&S以及VV&A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并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该系统已经成功用于管理某型地空导弹建模与仿真试验,为整个系统的确认与验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T&E与VV&A过程的联系及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核、验证和确认 (VV&A)与测试和评估 (T&E)的目的之一都是为了减少风险 ,增加可信度。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何在建模与仿真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以降低费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该文首先分别介绍VV&A与T&E在各自领域的应用 ;然后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主要相同与不同之处 ;最后探讨了如何将两者集成起来  相似文献   

15.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S) technique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cooperation among participants by clarifying the various design aspects of a devised system. Whenever an M&S system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is required, redesigning it from scratch is time and resource intensive. Thus, an approach to reuse or reconfigure existing systems with functions similar to the required ones i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build composite systems providing specific M&S functions through the web. The method proposed herein offers an integrated process that includes web-based reuse of existing systems,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a composite system, derivation of the logical execution order of element systems,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input–output interfaces between linked constituent system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the required tools by dynamically reconfiguring the element systems at the requested loca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procedure can provid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the required M&S system (e.g., missile-interception simulation system) and deliver the system to the target lo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work through the w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