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爱民  戴航 《施工技术》2008,37(3):74-76
针对在建筑物加固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共享空间增加楼层这种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体内外同索的预应力体系,将体内部分的一部分预应力筋延伸至体外加固原结构梁.分析了这种结构通常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体内外同索预应力结构在增层加固中的特点,给出了这种方法加固与改造建筑物时施工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建筑物加固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体内外同索的预应力结构给出了其设计计算理论。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体内外同索的概念,分析了这种结构体系处理通常增层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优点,然后给出了这种新颖的预应力结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推导了这种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公式。文章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设计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将体内预应力与体外预应力结合起来,提出了体内外同索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并以工程实际为例,阐述了新增承载结构(或扩大截面结构)、预应力筋施工要求、转向块装置设置、预应力筋绕柱措施等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此结构体系在增加共享空间、增加楼层等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既能使结构空间的使用面积得到扩大,又能克服扩跨引起的既有结构安全储备降低的问题,避免了对原有结构须进行的大量加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体内外同索预应力结构进行抽柱扩跨加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内外同索预应力结构解决了在加固与改造工程中抽柱扩跨问题。该结构体系考虑了抽柱扩跨加固与改造时对邻近跨的影响,将部分体内预应力筋延伸至体外加固原有梁,解决预应力筋在端头锚固集中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植筋的数量,用交叉布束的方式代替平行布束,避免使用复杂的转向块装置。通过实例说明了该加固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步红 《山西建筑》2005,31(23):59-60
从结构受力构件的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的预应力抗震加固、预应力的卸荷加固等方面介绍了广义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物加固改造中的应用,对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设计、施工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长沙汇源大厦裙楼部分拆除改造工程为对象,从现场试拆除试验、主体结构重锚端部加固梁、楼盖开洞、梳形锚垫板安装、开口式锚具安装、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切断、现场监控等技术要点介绍了既有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改造钢绞线重锚施工关键技术。采用一种新型开口式钢绞线锚具,确保了拆除过程中的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安全截断及可靠再锚固,使结构中被保留的预应力筋的应力不损失或损失很少,无需二次张拉。监控结果表明:在拆除改造过程中,楼板的应变、位移满足正常使用条件要求,整体结构也没出现倾斜现象,采用该技术确保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超期服役建筑物往往在结构体系、构造措施以及耐久性病害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文中以一栋超期服役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对此类工程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化改造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加固方法的应用,该工程处理的问题在超期服役建筑物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H1酒店作为实例,介绍了在已建建筑物内为缩小已建梁高度而采取的加大相关梁、柱截面、包钢加固、预应力张拉等加固改造措施,并从各阶段施工要点的控制过程分析了加固改造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通过预应力加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加固改造工程中旧柱新梁设计和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西单某工程的加固改造,探索一种新的旧柱新梁节点设计与施工方法。该加固工程综合利用结构后锚固技术与预应力拉索技术各自的优势,其设计与施工经验,可为日趋增多的加固改造工程提供新的思路,对类似的加固改造工程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设计模式与施工方法在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中的体现,结合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板柱结构中的运用,工程"托梁截柱"改造技术等内容,提出在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设计时,应当可以加强对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考量与运用。  相似文献   

11.
对后张体外预应力技术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了后张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预应力筋的常用束形布置和节点做法,并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加固框架梁的有关施工方法。后张预应力技术目前在国际上还被用于砖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对其原理和效果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底部框架多层砌体房屋在不同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研究了在底部框架内增设消能外包混凝土无粘结钢支撑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和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底层框架砌体房屋的底层增设消能支撑可显著降低底层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控制结构的塑性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与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相比,结构加固更合理、更易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地王大厦动力特性及大风时楼顶位移和加速度实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深圳地王大厦的动力特性和在大风时楼顶位移和加速度的实测结果,并对实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Monitor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s retrofitted by external tendons An established retrofitting method for bridges with deficits in their load bearing capacity is the installation of external tendons to increase the lifespan of the structure. A critical detail of the retrofitting is the anchorage block, where significant forces have to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xisting superstructure. Therefore, the anchorage blocks of three bridges in Hessen were monitored. They were fitted with extensometers, strain gauges were installed on prestressing rods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recorded. Furthermore alert protocols were established, to detect potentially critical situation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ages were tracked. The influence of short‐ and long‐term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readings was assessed. In summary, the monitoring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isting superstructure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retrofitting.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株式会社日建设计的结构设计部工程师具体介绍了一些地震加固工程实例。由于日本是多地震国家,不仅在结构设计时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后易于加固,而且在结构加固时也要求加固得足以抵抗将来可能发生的更强烈的地震,以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能。在日本,抗震理论和技术年复一年地提高,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地震加固的方法—制振和隔震。实例1是采用含低屈服点钢材的吸能支撑(Energy Absorption Bracing,EAB)来进行地震加固的例子。该建筑建造于1970年,是一个64m高的型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framed Re-inforced Concrete,SRC)。实例2是建于1920年的一所大学的小礼拜堂。这个2层的建筑高12.6m,由砖建成。在经过多方调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来对其进行地震加固,最终选用了基底隔震技术来使得建筑上部的钢筋用量最小。实例3是一个国际儿童文献图书馆的改造工程,该图书馆成功地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历史价值,并且又增加了很多当代图书馆的新功能。在该工程中采用了基底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6.
梁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当前土木工程中梁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出发,全面地介绍了预应力结构工程中针对混凝土和预应力筋受力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的各种技术、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对预应力筋受力状况的检测,提出应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结合,大力发展动力无损检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短肢墙预应力楼盖结构顶层端节点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个短肢剪力墙无粘结预应力楼盖子空间结构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有限元分析,补充研究这类结构顶层端节点在不同水平配箍量条件下的受力性能,及梁端竖向箍筋部分进入节点区的受力性能,并对顶层端节点的水平箍筋用量,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坤  张红亚 《钢结构》2014,(8):32-35
对1栋18层的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采用SAP 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转换层分别设置在第2、4、6、8、10层的5组结构模型。通过对这5组结构模型的模态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研究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设置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供高层建筑结构设置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商会.国贸中心由A,B两幢塔楼和裙房组成,塔楼A高度207.0m,塔顶为层层内收的莲花瓣造型。工程结构存在大底盘、多塔楼、平面及竖向不规则和高位转换等多项不利因素,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时从抗震概念设计出发,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重点介绍了塔楼A结构的超限分析和抗震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