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注:近十年来,我国地质勘查技术与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刊将陆续刊登介绍我国地质勘查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的文章,供广大读者参考,了解国内动态。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学革命以来,地球深部探测一直引领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地球科学的水平。2008年底,中国地球深部探测的"入地计划"拉开序幕。作为国家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2.
发展地学文化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地球科学到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 ,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密切联系 ,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科学基础。地球科学内蕴的无穷自然奥秘和丰富哲学理念 ,彰显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各类科学文化中独树一帜。大力发展地学文化 ,普及地学知识 ,是在当前国情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3.
在参阅并摘录了国内外若干重要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围绕21世纪前期地球科学的战备目标与方向,指出了一个围绕资源与两大主题的地学前沿研究正在范围内进行,21世纪将是地学的世纪;阐明了维持生物圈和人类继续繁衍下去的环境将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21世纪前期地球科学的目标、任务、目的,研究领域以及朋陆动力学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地球科学现状和煤田地质与勘探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发展地学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地球科学到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密切联系,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科学基础.地球科学内蕴的无穷自然奥秘和丰富哲学理念,彰显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类科学文化中独树一帜.大力发展地学文化,普及地学知识,是在当前国情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回顾地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学发展不同阶段中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从原始协调阶段发展到矛盾激化阶段.人地协调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地学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地学可以在矿产资源供给、环境保护和减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全面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回顾地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地学发展不同阶段中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从原始协调阶段发展到矛盾激化阶段。人地协调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地学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地学可以在矿产资源供给、环境保护和减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全面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目标宏大、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已经从传统地球科学发展成为“大地球科学”。作为“大地球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要以大科学思维方式,即以对传统地球科学各学科的全覆盖性、大交叉性和资源的大协作性来指导学科的发展,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知识准备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地球科学,尤其是其新兴学科--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科技进步对矿产勘探,开采和加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俄国学者对发展地球科学各分支做出的贡献及其地俄国矿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对最近几年俄国的矿物原料与矿冶综合体系经济效益低、正处于困境的原因做了分析,并对采用地球科学的科技进步成就等措施重振俄国矿业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科学技术革命深刻演进,全球性气候、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地学机构倡导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地质工作也步入重大转型发展阶段。为了探寻新形势下我国地质数据的采集策略,本文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下地质数据采集需要着眼于多圈层、长时序、全属性的数据。地质数据采集工作具有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集群化、立体化的趋势。新形势下,要以系统观为指导构建多元数据体系以解决具体资源环境问题;持续健全“立体式”数据采集网络以掌握全域地质、自然资源、生态等基础数据;积极研发更多智能采集技术以应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打造高集成度的数据采集工作体系以满足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0.
郭玉文  刘鸿福 《陕西煤炭》2009,28(5):108-108,102
从场的概念及其意义论述了场与地球物理之间的关系,在地学勘探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场对地学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学建模的技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停  郑贵洲 《地矿测绘》2004,20(4):22-23,26
对多种资料分析后认为,三维地质体普遍存在,随着信息发展,三维地学建模已引起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了多种三维地学建模软件,并被广泛应用到地学的各个领域,地学三维建模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日趋成熟;对三维地学建模的空间插值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交流国际探月及行星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资讯,推动我国探月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2009年6月16~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主办“探月与地学科学国际研讨会”。围绕国际探月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中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动态,中外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主要涉及行星探测与行星科学、月球遥感与月球地质、月球地球化学与月岩样品研究、月球地球物理、当前月球探测动态、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计划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调局组织,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 )、国际深部碳观测计划(DCO)等国际地学研究机构负责人和美国科学基金委、日本地质学会、韩国地质学会以及我国地球科学学界代表组成的考察团不久前赴黑龙江省安达市现场考察了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SK)实施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深地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深地科学规律尚未探明,深部工程活动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低效性和不确定性,地球深部内源动力、结构演变规律、致灾机理等仍待进一步认知。因此首先从地球科学的视角定义了深地科学:以地球浅层以深的深层和超深层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地球不同层圈和不同赋存深度(深层和超深层)科学奥秘;理清了深地科学与地球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即深地科学是在已知地球科学知识体系上的延伸,是拓展科学视野、深化地球认知的国家战略科技方向,包含于地球科学;定义了深部与深地工程科学的本质:即针对现有浅部工程的科学规律与技术无法适用于深部工程的难点,探索深部工程相关科学规律,突破深部工程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匹配人类在深部工程活动中的地灾防控需求,进而指导深部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发、深部工程空间有效利用。提出深地工程技术定义,即指人类为利用地球、开发地球所需要的工程实施技术与装备,为探索深地科学规律、开发深地工程必需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最后,进一步明确了深地科学的研究内容与规划,以及深地工程技术内涵与攻关方向(即深地工程岩土力学与灾变机理、超深井智能建造与能源资源高效开采、深地隧道与巨型洞室群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地球科学,尤其是其新兴学科—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科技进步对矿产勘探、开采和加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俄国学者对发展地球科学各分支做出的贡献及其对俄国矿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对最近几年俄国的矿物原料与矿冶综合体系经济效益低、正处于困境的原因做了分析,并对采用地球科学的科技进步成就等措施重振俄国矿业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正时光走进2018年,《资源环境与工程》也迎来了她三十一周岁的生日。1987年,由湖北省地矿局(现为湖北省地质局)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第一份地学类学术期刊正式诞生,当时刊名为《湖北地质》。1998年,更名为《湖北地矿》。2004年,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更为《资源环境与工程》。这份期刊是一本以关注湖北省及其邻区地质资源勘查与地质环境保护、推动地球科学发展,面向基层生产单位、科研  相似文献   

17.
地学多源信息数字化在个旧锡矿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随着矿山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矿山获得了海量多源地学信息,如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资料,对这些海量地学信息进行保护并以系统的、全面的观点进行“二次开发”获得找矿有利信息,实现综合信息找矿将是目前地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次研究通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相应软件在个旧锡矿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和数学处理,并建立了三维可视化的模型,实现了矿山海量地学信息的保护和“二次开发利用”,为矿山深边部的找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朝峰 《矿业世界》1998,(1):1-3,31
数学地质和计算机地质应用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除地球科学和矿产开发本身的问题外,还向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地球伦理学、法律和商业金融等领域拓展。由于大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可涉及上述许多领域,综合功能强,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计算机地学应用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9.
人口、资源为环境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探示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性热点。本文从全球及我国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发地球科学来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地学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  相似文献   

20.
郭晓静  李慧勤 《中国矿业》2004,13(12):41-43
近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哲学思维的指引之下,人类为了追求满足繁荣的目标,不断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消费品。然而,这种将经济大厦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模式,在当代却受到了资源存量和地球承载力的制约,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方式,于是开始调整社会发展手段和调控社会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