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3类危险源与煤矿事故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水承  李红霞  王莉 《煤炭学报》2006,31(6):706-710
运用现代安全科学的观点及事故致因理论,基于事故案例调研,简述了危险源理论的发展,分析了危险源的结构、概念,在提出第三类危险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3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及其事故致因机理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煤矿事故的3类危险源,指出煤矿事故的原因及对策;认为应加强危险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煤矿第三类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研究,以期全面认识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危险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及事故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新荣  夏宁宁  贾真真 《中国煤炭》2006,32(3):60-62,74
煤矿事故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井下存在各种危险源,危险源的失控导致事故及经济损失。分析了煤矿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风险,提出了煤矿危险性概率指数和风险权系数,并给定了参考值和计算公式。通过预测事故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确定生产矿井的危险性类别和生产单元的危险性分级。  相似文献   

3.
为了较好地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尤其是重大危险源进行及时预警和消除,降低煤矿日常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研究了基于危险源的煤矿事故预警与管理方法。通过分析现有危险源研究理论,在对煤矿生产过程中人员、机器(物)、环境各种危险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实时危险源数据和非实时危险源数据分别进行风险预警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危险源的煤矿事故预警方法,并建立了煤矿危险源的预警流程,实现对日常煤矿安全生产的风险预控管理。  相似文献   

4.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是煤矿建立事故应急体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危险源理论及其结构,分析了危险源与事故间的关系,给出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的结构,并分析了煤矿事故的三类危险源;论述了危险源辨识与分析是煤矿建立事故应急体系的基础和关键,提出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的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最后对煤矿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煤矿事故单危险源管理和控制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基于危险源理论,分析了单危险源管理的基本步骤,结合四类危险源的数据特征提出了单危险源的度量标准和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实际应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按照煤矿安全管理的风险预控观念,对煤矿电气设备事故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应用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方法,对风险管控危险源进行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以期减少煤矿电气设备事故。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3):312-314
为了发现煤矿事故发生规律,减少煤矿事故,降低死亡率,研究基于3次指数平滑分析法,选取2000~2014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进行分析,应用3次指数平滑法进行建模,预测出2015、2016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研究基于3类危险源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决策者做好预防与应急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事故树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危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根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机理,建立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树,并分析得出瓦斯爆炸事故链,进而采用模糊事故树对事故链上各种危险源的不确定性和在事故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度不一性进行分析,在分析模糊重要度计算方法上,采用中值法来获取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检验了模糊事故树分析对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风险预控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及时准确预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2010—2019年我国低瓦斯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进行统计,从所有制、事故发生地、事故原因、煤矿产能、发生时间、事故诱因、事故类型等几个维度,分析了低瓦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规律,发现年产量30万t以下的煤矿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通风是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低瓦斯煤矿相对更容易发生重大事故。为防止低瓦斯煤矿瓦斯事故发生,必须提高重视程度,从技术和管理上清除危险源。  相似文献   

10.
煤矿事故频发的组织人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第三类危险源和事故致因机理模型为出发点,从管理和经济角度分别对组织人失误进行分析,指出组织人是导致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章永凤 《煤炭技术》2007,26(6):76-77
通过分析研究煤矿地质构造与煤层顶板的关系,总结规律,进一步阐述防治煤矿顶板事故的对策措施,以期在实践中正确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的矿山动力失稳破坏现象,其诱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鸡西矿区多个煤矿采深已达千米,冲击地压隐患日趋严重。针对鸡西矿区城山煤矿掘进巷道某次冲击地压事故,详细阐述了冲击地压的失稳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质构造、原岩应力状态及周边采场扰动等因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同时巷道掘进扰动及滞后作业产生的应变能积聚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并结合煤体的冲击倾向性鉴定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分析了诱发冲击地压的内在因素。研究表明,此次冲击地压灾害是由多因素耦合作用诱发。综合考虑诱发因素的特点及城山煤矿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城山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鸿 《煤炭技术》2012,31(8):262-264
在煤矿矿井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地获知矿井人员的分布情况和位置是至关重要。文章将RFID技术应用于煤矿中,提出了1种全新的井下安全监控系统方案,既能实时上传带有地址信息的瓦斯浓度值,又避免了数据冲突的产生,并制定了危险源管理及预案处理技术,加强了矿井人员的作业管理,有效地实现矿井人员管理的实时跟踪、监管和定位,进一步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发生规律,采用数据统计法,从煤矿企业性质、瓦斯事故类型、瓦斯事故等级和瓦斯事故发生地域4个方面,对2007—2016年期间389起煤矿瓦斯灾害事故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趋势图和柱状图直观显示了近10年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并对瓦斯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瓦斯事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2008年全国煤矿死亡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煤矿安全形势。按事故类型、事故分月统计等方面对煤矿特大事故的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还对我国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玲 《陕西煤炭》2020,39(3):85-88
为了减少矿井透水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事故的预测和防治能力,开展了透水事故致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探究。通过研究透水事故发生规律,根据事故致因理论,结合现场实际,以“鱼刺图分析法”为基础绘制了贴近实际的煤矿透水事故鱼刺图;并建立了4层22类基础事件的事故树模型,对各个危险源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过对透水事故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为事故的控制和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帮助,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娟  赵耀江 《煤炭工程》2012,(3):137-139
 近年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正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也趋于好转,但是煤矿事故总量仍然很大。本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年度安全生产情况和事故查询系统得到的历年煤矿事故资料,对近十年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事故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包括事故发生年份,事故发生地域,事故发生月份,事故煤矿企业经济类型,从各个方面了解事故现状、特点,得出煤矿事故发生规律,分析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煤矿瓦斯爆炸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瓦斯爆炸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文章分析了瓦斯爆炸的机理、基本条件和主要危害方式,重点介绍了瓦斯爆炸的防治措施,说明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在技术上不断提高外,安全制度的制定也必须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瓦斯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9.
张新建 《中州煤炭》2020,(2):14-19,24
针对煤矿“双重预防体系”如何落地生根问题,结合陈四楼煤矿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实用方法和“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了“双重预防体系”的相关标准、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安全风险的有关辨识评估方法、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方法,分析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总结出了“123456双重预防体系”这个囊括了事前安全风险辨识、事中隐患排查治理、事后安全现状评估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对夯实煤矿安全管理根基、促进矿井平稳有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煤炭行业“双重预防体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淮南矿区的热害现状出发,简述了矿井的热害构成和主要原因.以典型热害矿井潘一和潘三矿为例,对局部降温系统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工作面环境温度、局部降温系统及降温效果测试,效果及缺陷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治理热害的一些构想,即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和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