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是在汉代文化变革背景下产生的。其“玉部”是作者许慎在对前代玉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用玉的实际,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总结和阐释。因而通过对其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汉代人对玉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包含的历史的唯物的文字观和唯心主义的文字学思想,并从时代、社会和作者自身两个角度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哲学思想的二元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字典》和《说文解字》是不同时代的字典,在部首归并上明显存在差异,这一差异给查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对不同时代的字典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即汉字演变的规律。《说文解字》从义归部,而《汉语大字典》主要是从检文索字的方便着手进行归并,因此,两部字典在部首归并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不同时代字典对汉字部首归类的不同来研究汉字演变,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自汉迄宋《说文解字》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总结了该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并勾画出《说文解字》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5.
徐锴注释《说解字》的特点之一是引古籍释古义,本对此做一考察,认为他引用的古籍有注释说明许慎说解,补充说明字的引申义,指明古籍用字假借、古今异体等作用。同时,本也指出了引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说文解字》中的女部字为分析和研究对象,通过对女部字的字义和语义的考察,主要从母系氏族文化、抢婚文化进行分析,在对女性的审美文化上,揭示女部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清代段玉裁以来,《说文》声训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的对象。至今,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分析了《说文》声训的含量、类别,揭示了某些特殊声训的文化涵义,从语源学角度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利用声训材料验证古音问题,探讨了《说文》声训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的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存在明显的不足,还有五大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食部》部首"食"字以及若干与"食"密切相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的整理与探究,阐述了"食"的本义来源于盛装食品器皿、六谷为食的原料、匕为取食的工具、飨礼等中国古代饮食文字含义和背后的饮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说文解字》中"词"、"辞"、"意"的双重身份进行辨析。认为"词"、"辞"、"意"三词的第一重身份是作为被解释词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并且许慎对三词的含义也进行了解释;第二重身份则是作为训诂术语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词"和"辞"是用来训释词义的,"意"是用来训释字义的。  相似文献   

10.
对《说文解字》中“词”、“辞”、“意”的双重身份进行辨析。认为“词”、“辞”、“意”三词的第一重身份是作为被解释词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并且许慎对三词的含义也进行了解释;第二重身份则是作为训诂术语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词”和“辞”是用来训释词义的.“意”是用来训释字义的。  相似文献   

11.
气,是构建《说文解字》时间观的核心。《说文解字》时间观的逻辑图式表现为:一元氤氲,二气化育,天地定位,三才相参,四季循环,五行生克,循环不已。在这一基本时序框架中,阴阳二气的消长带来四时有节律的变化,万物借助气相互关联、更化代谢。《说文解字》以气序时的时间观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和谐境界的追求,它对于当今我们协调天、地、人的关系,以和谐为主导,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辫子"文化意蕴揭示了20世纪初期我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现代文化转型和启蒙精神的困境,反映了国人在当时追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包含的历史的唯物的文字观和唯心主义的文字学思想,并从时代、社会和作者自身两个角度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哲学思想的二元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限》与《灰姑娘》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从后母的虐待、神力的帮助、盛大的集会、与贵族联姻四个方面的比较,着重揭示了两部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俞樾所著《儿苫录》中所论文字为依据,肯定了俞樾在文字学方面的成绩:一是对《说文》中误训字本义的纠正;二是指出了《说文》中本为一字而分列为二的一些字。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于无声处》以国安为中心话题演绎了国安人员的国家责任与情感纠葛,这两条线索的展开是在日常生活中平淡进行的,既符合国安人员隐蔽的身份特征,又使得该剧的叙事动因依赖于个体情感的发展,祛除了国安的神秘性。而在社会文化变化中审视该剧,也较好地贴合了文化场域的变迁,具体体现在1980年代以来英雄书写的变化,情欲表达的合理化,国家开放后文化适应中矛盾的呈现等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都存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这种碰撞与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但也产生了诸如社会焦虑等现象.通过比较,研究了《舞姬》和《伤逝》悲剧的文化成因,即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引起的"焦虑"和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归因.森鸥外和鲁迅均试图通过爱情悲剧展现封建文化对人的迫...  相似文献   

19.
徐锴注释<说文解字>的特点之一是引古籍释古义,本文对此做一考察,认为他引用的古籍有注释说明许慎说解,补充说明字的引申义,指明古籍用字假借、古今异体等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引文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东西方化交流的加剧,学的世界性认同倾向中在迅速发展。陕西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与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其听《百年孤独》应该说是代表各自民族特色的好作品。从两共有的全景式写法、群体意识、梦幻与真实相通的世界、被打破的大同世界、真爱的控诉、不屈的原始生命力等六个方面加以比较,得出了两无论在探讨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的严肃主题上,还是表现各自民族的特点上才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