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Ba-GTP微球示踪剂的应用及资料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钟 《测井技术》2004,28(Z1):42-47
介绍了新型同位素载体的研制及测井实例;对比了新旧同位素载体的优缺点;证明了在三次加密井网和"三低"油田低注水井注水剖面测井中使用新型同位素载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同位素示踪剂载体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测井技术》2003,27(5):427-431
同位素沾污、低注井同位素示踪剂因沉降造成的上返速度慢或无法上返、大孔道地层同位素示踪剂失踪等是影响注水开发油田后期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质量的主要问题。同位素示踪剂载体的物理参数,尤其是其密度,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同位素示踪剂载体技术指标优选而生产的一种新型同位素示踪剂,可以解决低注井同位素上返速度慢的问题,并能有效识别大孔道地层,减少同位素沾污。这种同位素示踪剂载体已在河南油田吸水剖面测井中应用,并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测取吸水剖面资料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放射性同位素微球示踪剂是准确获取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的前提所在。本文通过分析新型^131Ba-GTP微球示踪刑的特性,并根据其在长庆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进行了效果评价。采用新型^131Ba-GTP微球示踪刑进行同位素示踪吸水剖面测井,测井资料准确性、重复性较好,同位素与流量曲线的解释结论吻合率高,能更好的应用于五参数组合测井,提高了资料解释符合率,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江汉油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展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工作,近三十年来测井一千多井次,使用过银(^110Ag)、锌(^65Zn)、碘(^131I)、钡(^131Ba)等同位素。由于油田规模和经济能力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自然注水,井口倒入的测-注-测工艺,即在家里配同位素,上井先测基线,井口倒入同位素,自然注水等1-3天再测同位素GR曲线,由于井口倒入同位素、注水时间长,同位素的悬浮、沉淀、失踪“污染频频发生,一井测几天,有时还测不完,测井效率极低,且造成井场,井口,井筒内各种污染,九十年代中期各大油田采DDL、AT^ 、CSU等先进设备进行密闭测井,而江汉仍用JD-581,井口倒入法,被戏称为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的“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5.
示踪剂技术及其在胜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开方  苏同起 《油田化学》1995,12(4):312-317
选择硫氰酸铵和硝酸钠为示踪剂,将一定浓度的示踪剂从注水井注入,在周围油井检测采出水中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示踪剂采出曲线,通过数值分析求出油层的物性参数。利用所得到的物性参数可描述油藏,确定堵剂用量,检验油层内有无高渗稼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分析油水井注采关系,判断断层密封性等。  相似文献   

6.
7.
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油中注采关系方法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油田注采分析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动态测井资料确定油水井注采关系的方法。利用注剖面测井资料得出分层注水量和分层产液量,以此为基础结合井口生产数据,生成一定时间的产液、吸水量数据序列,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油、水井连通性、注水受效时间;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注水井对周围油井不同层的水量分配。这种方法在大庆油萨化过渡带112口油、水井注采分析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投球调剖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调剖球在注水管柱和井筒中的沉降和平移规律,计算了调剖球在炮眼附近受到的径向推力,测定了ABS小球的自由沉降速度及其在模拟井筒中的等速下降运动速度,探讨了影响投球调剖成功率的因素,为实施投球调剖工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油田使用的微侧向测井仪在测井中探测深度浅、受泥饼影响大,故障率高,测井成功率低,且测出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冲洗带电阻率的情况以及微球测井仪与微电极测井仪不能组合测井的问题,提出了在微侧向、微电极测井仪的基础上研制微球-微电极一体化组合测井仪的方案,介绍了实现该技术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特点.对微球-微电极一体化测井仪参数室内测试及现场应用表明,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注水剖面测井资料是油田开发不可缺少的动态监测资料,文章介绍了江苏油田在低渗和非均质严重储层条件下如何利用五参数注水剖面资料对注水量进行综合解释、判断大孔道、消除粘污和检查管柱漏失状况等。五参数注水剖面资料在江苏油田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使用的聚合物注入剖面示踪测井技术监测注聚合物水井吸液剖面,由于一些注聚合物井都是由注水井改注的,长期的注水冲刷,使许多井形成大孔道。在这种情况下,单用聚合物注入剖面示踪测井不能反映大孔道地层的正常注入量。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组合生产测井仪器。该组合仪是将热源流量计和示踪测井组合在一起,一次下井,测出两务曲线,对注入量这一未知量进行综合解释。与地质资料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测量结.粜;住确可靠,是测量聚合物注入剖面较好的一种测井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油水井注采关系方法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油田注采分析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用动态测井资料确定油水井注采关系的方法。利用注产剖面测井资料得出分层注水量和分层产液量,以此为基础结合井口生产数据,生成一定时间的产液、吸水量数据序列;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油、水井连通性、注水受效时间;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注水井对周围油井不同层的水量分配。这种方法在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112口油、水井注采分析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由于储层物性差、注水悬浮物含量超标等原因,常造成注入压力高,注水井欠注。酸化解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该作业工作量大,费用高,措施有效期短。微压裂技术是将清水作为压裂液,提高施工压力使储层附近形成微裂缝,达到注水井增注的目的。该技术适用于因近井污染造成注水不足,储层能量下降的注水井,具有措施简单、作业费用低、效果明显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注水井视吸水指数,在渤海某油田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无论压裂还是注水都会诱发微地震,都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可以根据不同监测分站接收到微震波的到时差来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注水波及区面积、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及优势注水方向等.通过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能够揭示注水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为注水效果评价提供更直接的证据,便于油田制订下步应对措施.建议今后应对整个油藏做整体水驱效果评价,为摸清油田地层矛盾及提高开发水平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深部调驱技术,本文通过现场实际应用的数据分析,总结了粒径、用量、排量、浓度各项参数与实施效果的关系,确定不同渗流类型油藏合理的体系及注入参数,以提高措施有效率和有效期。  相似文献   

16.
李振彬  王明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0,(1):61-64,I0004,I0005
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砂体水淹严重,层间、层内、平面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加密调整、精细注水、调剖等技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短,开发矛盾未根本扭转,因此有效恢复主力层系储量动用成为油田稳产的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水驱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纳米微球特性,开展了逐级深部调驱试验,明确了调驱增油机理,有效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准确掌握注水井各小层的吸水状况能够为油藏综合调整,挖潜增效提供可靠的依据。五参数吸水剖面测井在三参数的基础上引入流量测井,克服了以往三参数测井的不足,突破三参数吸水剖面测井的局限性,从而大大提高吸水剖面测井资料的测量和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8.
刘大喜  熊学军 《石油仪器》1996,10(5):10-11,36
设备陈旧老化,已成为制约石油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测井设备更新中遇到的XSKC-92面版不能处理WQ85-3型微球测井信号的问题,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制微球仪电子线路,实现信号传输方式与缆芯分配的一致,通过在沙27-4等10多口井的现场测井,所取产成质可靠,实现了XSKC-92WQ85-3的配接。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具有高温、高压、高盐、层薄即“三高一薄”的特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的“三高”开发后期,由于许多油水井套管因特理、化学因素导致变形、错断、穿孔等导致井况恶化,严重制约了各种增产增注措施的正常实施,降低了有效采收率,所以应对这些油水井进行有效治理。为了寻求一种针对性强、工简单、施工简便的油水井找漏方法,针对该油田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密闭带压测井方法和工艺。  相似文献   

20.
王芸  张子英 《石油物探》1994,33(3):115-121
本文对微球聚焦测井仪小极板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小极板的均质及非均质K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值怀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给出了对应于小极板的泥饼校正图版及屏流比曲线,对小极板的推广应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