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雪松  郑治 《化学工业》2013,31(6):19-23
我国烯烃需求快速增长,除乙烯蒸汽裂解技术外,采用DCC、CPP、MIP-CGP、TMP等重油催化裂化家族技术增产烯烃是解决我国烯烃来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技术和工业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建明 《化工进展》2011,30(5):911-917
近年来全球聚烯烃生产对丙烯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传统蒸汽裂解制丙烯/乙烯的产出比一直低于丙烯/乙烯的需求比,丙烯供应产不足需,因此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蒸汽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技术工业应用的现状,分析了KBR公司石脑油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ACO)技术工业示范试验以及目前已实现工业应用的6种减压瓦斯油/常压渣油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技术的最新进展,认为我国低碳烯烃生产应从国情出发,认真贯彻“轻质化、多元化、炼化一体化”方针;同时建议我国加工石蜡基和中蜡中间基的大型炼化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几套大型催化裂解装置,多产低碳烯烃特别是丙烯,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闫鸿飞 《现代化工》2020,(12):73-76
介绍了不同原料、不同催化剂的各类催化裂解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工业应用情况,提出了催化裂解工艺应关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烯烃,尤其是丙烯、乙烯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催化裂解的工艺,生产低碳烯烃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生产的趋势。本文结合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对催化裂解催化剂以及我国的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下行床反应器用于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王雷  张琪皓  罗国华  魏飞 《化工学报》2004,55(7):1103-1108
建立了一套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反应装置,利用此装置进行了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的实验研究.以中间基丙烷脱沥青油(DAO)为原料、工业CHP-1分子筛平衡剂为催化剂,主要考察了下行床反应器中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当以丙烯、丁烯为目标产物时,反应温度存在最佳值,剂油比越大低碳烯烃收率越高.由于下行床具有短停留时间、气固流动更均匀和返混小的优点,能获得更高的产品收率,使干气收率受到抑制.试验结果说明下行床反应器是一种适合于石油烃类裂解工艺过程的反应器形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试验装置,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 Mt·a-1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所用原料油为原料,考察反应温度和剂油质量比对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性能的影响,在确定的适宜操作条件下研究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重催装置原料在不同催化剂上的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590℃,剂油质量比为7,与降烯烃催化剂和重油裂解催化剂相比,多产丙烯催化剂的低碳烯烃产率可达25.53%,更适合作为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时使用。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不同环烷烃催化裂化反应途径及主要影响条件,在催化裂解下双环及多环的开环反应容易发生,生成含单环环烷烃的裂解产物。在环烷烃的转化当中存在裂化反应和氢转移的竞争关系,当环烷烃与链烷烃共存时,会影响链烷烃的低碳烯烃收率和选择性。环烷烃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关键是单环环烷烃的开环和抑制氢转移反应。用于富含环烷烃原料催化裂解的催化剂应具有高的开环和裂化能力以及低的氢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新龙  张萍  高道伟 《广州化工》2012,40(8):37-39,42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以轻烃到重油范围内为原料的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着重介绍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DCC、CPP及HCC工艺。而重油催化裂解更适合于我国国情,并指出在研制与工艺技术相匹配的高效新型催化剂方面,找到催化剂酸强度、孔道分布、金属含量和活性组分含量与催化裂解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技术能够全面实行工业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董国辉  许凌子  王珠海  时维振 《广东化工》2011,38(5):30+35-30,35
文章详细叙述了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反应机理、催化裂解催化剂的分类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催化裂解反应产物分布的因素,举例介绍了近十年来开发研究的新型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和国内外催化裂解工业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汽油市场需求增长高于柴油,成品油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柴汽比不断降低。减少柴油产量或将其转化为其它附加值产品,既保证了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平衡,也是各大炼厂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该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以柴油为原料开展的催化裂化及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工艺技术,以及相应的催化剂。重点介绍了催化裂解工艺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以柴油为原料的催化裂解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低碳烯烃工艺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生产乙烯和丙烯工艺技术的进展。包括传统的蒸汽裂解工艺的优化,催化裂解技术的发展以及烷烃脱氢及烯烃转化等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介绍了聚丙烯酰胺(PAM)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水溶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反相微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和辐射聚合法,综述了PAM在工业中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石油工业、水处理、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印染工业、医药工业、农业、建筑工业、矿冶工业,为今后PAM的生产和扩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甲醇制烯烃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庚  唐煜  薛振欣 《辽宁化工》2011,40(7):735-738
甲醇制烯烃技术是最有希望替代石油生产低烯烃的新型工艺路线。介绍了不同甲醇制烯烃技术路线,同时从其反应机理,催化剂活性以及工艺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MTO从研究阶段走向工业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尤其是C4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工业化的不同催化体系,分析了各自的技术特点,阐述了其新进展情况,并对催化剂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杨帆 《当代化工》2012,41(5):522-523,526
针对辽河油田曙光稠油蒸汽吞吐区块多数进人高轮次阶段,地层能量低等矛盾,研制一种提高地层能量、稀化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回采速度和回采水率,减少对地层伤害的一种新技术方法.现场实施43井次,成功率为100%,开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介绍了C4烷烃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技术;与蒸汽裂解技术相比,催化裂解具备降耗增产的同时降低对原料油的苛刻、减少对设备的腐蚀等优点,C4烷烃催化裂解技术在国内外已取得了一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并出现以KBR公司的ACO技术为例的成熟的催化剂体系和催化裂解工艺。  相似文献   

17.
含氟烯烃的性质、生产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四氟乙烯、偏氟乙烯、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六氟丙烯等含氟烯烃的性质、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FCC技术、醚化改质技术、芳构化改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技术的发展状况。对FCC自身进行改造的方法简单易行;轻汽油醚化和芳构化改质技术不仅降低了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但汽油中醚类及芳烃的含量都有一定的限制。目前要降低汽油烯烃含量,需要发展一整套综合技术或措施,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汽油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比重,增加烷基化、异构化、芳构化、重整等汽油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The thermocatalytic cracking (TCC) process, which can selectively produce light olefins (mostly, ethylene and propylene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fuels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combines the effects of thermal and catalytic cracking reactions. The TCC catalysts consist mainly of mixed metal oxides supported on a high-surface area – thermally stabilized alumina. The best TCC catalyst formulation includes a co-catalyst, which provides the main catalyst component with active hydrogen species formed from hydrogen and other hydrocarbons, particularly methane, produced mainly by thermal cracking. The interparticular interactions of these hydrogen spilt-over species can occur because these species can be easily transferred from one particle to the other through the newly formed pore conn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