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遵循IEC 61970标准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18
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调度自动化系统支撑平台乃至整个系统的核心内容,实时数据库遵循IEC61970CIM/CIS标准,是新一代系统标准化和组件化的关键。文中从数据库定义,数据库实体和数据库访问等3个方面讨论了遵循IEC 61970标准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了满足CIM/CIS的要求并兼容原有应用,数据库定义以CIM(公用信息模型)为基础,能转换成层次型和关系型数据模式,数据库实体采用磁盘文件映射的内存管理机制,以改进ORB方式进行网络分布,数据库访问采用同一实体提供面向对象,层次和关系等3类访问接口的三位一体方式,这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传统实时数据库的基础上,克服了为遵循IEC 61970标准的改造的困难,可用于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3.
云南电力调度数据平台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电力调度业务系统和数据的特点,提出了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建设的重点,给出了总体架构设计,并以云南电力调度几大业务系统为整合对象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4.
调度综合数据平台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技术.以IEC 61970公用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clal,CIM)作为数据交换标准,将CIM映射成关系数据库表的结构,针对异构系统的局部网络模型文件.通过CIM/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文件格式进行数据交换.最终将数据保存到综合数据平台的拓扑表中,对拓扑表进行拓扑校验并能反向生成局部拓扑模型供其他系统订阅.分析了传统的联机事务处理(Online TransactionProcessing,OLTP)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缺陷.采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分析系统体系结构并讨论了几项关键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引入,为调度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并结合陕西省电力调度中心的情况,探讨了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主要技术问题,最后得出两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IEC 61970标准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34
分析了传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提出了一种遵循IEC61970标准的新一代系统的体系结构。从横向看,该结构是基于公用对象请求代理机制的分布式集成框架;从纵向看,该结构是基于CIM/CIS标准接口的多分层开放型支撑体系。在这种体系结构下,讨论了新的支撑平台概念。特别指出:实时数据库系统宜采用集对象、关系和层次3种特性于一体的模型,同时满足CIM、用户和遗留系统的要求,CIS接口宜采用CDA、面向CIM模型的导入和导出以及专用实时CIS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IEC61970标准的修订进展情况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网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模型、应用接口和开发平台不相同,及自身的CIM模型是否为标准的公共信息模型不确定,出现电网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困难等问题,研究基于CIM/XML模型标准的数据检测平台.该平台以电网数据统一标准公共信息模型(CIM)为基础,依据IEC61970/IEC61968标准,采用资源描述框架(RDF)数据结构对CIM文件进行数据挖掘,并通过XML文件将CIM文件完整表达,解析电网CIM/XML模型文件.通过解析电网不同系统之间的CIM/XML模型,能对输入的CIM模型数据流进行有效检测,以此判别各系统之间是否符合电网的统一标准,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互操作,有助于规范各厂家的编程,以适应南网信息集成和大统一的趋势,便于电网各个系统之间实现无障碍互操作.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IEC61970的开放式调度自动化集成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网技术》2006,(Z1)
主要针对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的需求,分析了开放式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平台的特点、结构和实现方案等,给出了该集成平台的定义、基本特性和功能,对其如何应用IEC61970标准进行了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种面向智能电网的实时数据库数据完整性恢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对于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电网开放性的增加,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安全,尤其是完整性安全问题受到关注。文中提出一种针对智能电网中基于IEC 61970标准的实时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恢复算法——RDIR算法。该方法在数据库中数据完整性遭到破坏之后,可以仅回滚恶意事务和受其影响的后继事务,而无需回滚所有的事务,且在恢复过程中可以避免由于事务撤销而产生的撤销冲突,缩短了数据库恢复所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实时数据库系统的生存性。 相似文献
11.
实时数据库是实现供电企业管控一体化的桥梁.PI 系统是商品化的实时数据库应用平台,在响应速度、可靠性、容量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PI系统和电力行业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是用好PI系统关键.首先从PI实时数据库的特点和结构入手,分析了PI在供电企业的应用构架;之后针对目前实时信息集成模式中存在的重复开发、开放性差等弊端,从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访问两个方面探讨了PI与IEC61970的结合,提出了实施方案.该方案符合电力信息集成的发展趋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SG-CIM模型为我国电网建模和信息交互建立了统一的规范,方便了不同系统和应用间的信息集成。在现有SG-CIM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配电网业务需要,扩展了模型的类、属性以及相互关系。为克服电力系统安全分区对信息交互的影响,在安全Ⅲ区建立了数据汇聚平台。在统一数据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体化平台。根据业务要求,进行了对象聚合,同时构建了实时数据平台,提高实时数据传输速度。在此基础上,以GIS为依托,根据业务流程,集成了跨系统的信息,开发了多个高级应用,并在工程中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输电网单线图自生成的改进算法,完善了节点布局的数学模型,引入多目标以及分区约束项,提出了一种适合求解该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并设计了相应的交叉和变异算子.提出了走线过程中局部优化算法,减少了线路之间的交叉.基于上述算法,搭建了以CIM/SVG作为输入输出模式的图形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兼容性.对某实际电网进行了单线图自动生成,计算效率和图形效果都满足工程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归纳并分析了电网实时数据仓库建设过程中的3个核心问题,即电网实时数据仓库信息统一实现方式的确定、变电站内信息集成方式的选择以及变电站内信息集成平台的选择。提出在变电站侧采用嵌入式变电站智能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器(SIADS)信息收集平台,和各种智能设备(IED)或专业智能系统进行通信;采用IEC61850协议或IEC60870-103/104传输,在间隔级IED数据采集模块与上行数据服务信息之间采取隔离措施,实现电网实时数据中心与变电站间隔级IED操作的安全运行隔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SOA架构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特点与要求,提出了一种实时SOA架构方案。通过对SOA架构的实现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多播和P2P技术,满足了SOA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高实时性要求。通过对SOA上命名相同的服务进行冗余备份的技术,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总线适配器实现了实时SOA架构与IEC标准的融合,方便地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跨平台性,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插即用"的灵活性。最后给出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SOA的总体架构,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实时SOA架构方案在保持SOA开放性特点的同时,提高了实时性,完全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美国电科院控制中心应用程序接口(CCAPI)推荐的图形中心和域中心图形交换方案,指出图形中心方案易于实现一对象多图、支持背景图形显示以及方便实现图形扩展等优点.IEC61970推荐使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VG)为电力系统图形标准,着重研究了在图形中心交换方案中使用SVG metadata模型和IEC61968 Location包规范图形交互信息,实现信息一致性理解和图形合并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异步交互模式,以克服同步请求/应答图形信息交互模式信息冗余多的缺点,提高图形交互的效率.以某厂站和变电站为例说明了利用Location和metadata信息实现信息异步交互和图形合并的过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组件接口规范CIS(Component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的图示化浏览器。浏览器服务端基于E格式语言数据文件,提供标准的IEC61970CIS数据服务,客户端可以根据数据自动形成多种表达方式的图形信息,包括电网的层次视图、图示化视图和报表视图等,其中图示化视图包括电网示意图、厂站接线图等。 相似文献
18.
SOA在电力信息化集成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的源起、发展及特点,通过阐述SOA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SOA在国外电力行业的实践情况,提出电网企业基于SOA理念的企业级服务总线设想,为电网企业基于EMS与ERP两大应用的系统集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网规模和复杂度不断提升,电网实时拓扑分析已经成为电网高级应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数据的差异性和系统的封闭性造成现有的拓扑分析多在各系统内部完成,导致了大量的重复计算和资源浪费,拓扑结果无法共享。提出了一种基于IEC 61970标准的通用拓扑分析算法。根据IEC 61970标准中的拓扑包对拓扑分析的结果进行封装,并通过Web服务发布给其他应用系统使用,以达到分析结果共享的目的。介绍了研究成果在电压合格率智能分析系统中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