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我国每年约有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城市建筑和乡镇建筑约各占50%。再,国内既有建筑总量已达410亿平米.其中城市建筑110亿平米(住宅为665亿平米约占61%).乡镇为2994亿平方米(乡镇住宅约占80%)。相比城市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而言.我国量大面广的乡镇住宅建筑物的节能问题.现尚处于前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时期。乡镇住宅的建筑节能启动相对滞后.除人们的节能意识及配套政策外.节能技术也不尽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类建筑的节能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顺利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发展高效节能的乡镇住宅。实践证明.乡镇住宅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改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是十分显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泰州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了住宅的居住现状调查,客观了解到当地既有住宅的现状、使用情况和建筑能耗,总结当地建筑节能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房屋结构的详细调查与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节能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对于住宅节能方面的考虑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方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本文分析了现在农村住宅节能的现状,提出了适宜农村住宅的相关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必须配套使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建设节能住宅。目前国家对城市住宅的建筑节能非常重视,相继下发了很多文件,全国已经全面实行50%节能标准,北京、天津等地已经开始试行65%节能标准,城市节能建筑发展较快。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在今后的20年中,乡镇节能建筑必将会迅速发展。未来的村镇住宅,为提高居住舒适性,必须考虑节能建筑,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走装配化道路,为了适应我国乡镇国情,必须提供价格适宜、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和产品。这就是未来的乡镇住宅,它应该是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各种材料和技术统一配套的住宅。  相似文献   

5.
目前,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日趋完善,农村住宅则相对欠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合农村住宅的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广不够。从鲁中地区农村住宅的规划布局构造、耗能情况、围护结构保温技术、住宅新型采暖技术、太阳能的利用及住宅节能的经济性等方面,对农村住宅节能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农村节能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石晶  付宁 《辽宁建材》2000,(3):30-31
随着新世纪的即将来临,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紧缺的国家。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城市新建住宅3700多万m~2,1980年为8230万m~2,1984年约1亿m~2。1991~1998年,城市住宅建设稳步增长至2.67亿m~2。由于住宅建造量大,住宅建筑的能耗也随之增大。因此,在住宅建设中,必须考虑节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天津北辰区一典型的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探讨农村住宅耗能大的原因,详述节能改造方案的选用、特点及运行状况。通过对改造前后建筑采暖状况的对比,研究农村住宅中,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应用特点与前景。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与太阳能利用的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1 推行节能建筑概况1 .1 抚顺地区未按节能住宅要求所建造的住宅建筑 ,热工性能都较差。一般外墙为 3 70mm厚的实心粘土砖 ,窗户为钢窗或铝合金 ,楼梯间不采暖 ;屋面的保温层为 1 5 0mm厚的珍珠岩等。由于供暖系统热效率不高 ,供热采暖系统设计不尽合理及施工中不注意调节等原因 ,致使冬季采暖期间室内温度普遍偏低 ,1 2℃以下的情况并不少见 ;近热源端与远热源端室温冷热不均 ,温差悬殊的现象屡见不鲜 ;冬季外墙内表面结露淌水 ,窗户结冰也是常有的事。有些房屋尽管散热器很热 ,室温还是升不上去。每到采暖季节 ,政府的主管部门接到…  相似文献   

9.
10.
孙帅  陈起俊  曹博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6):49-51,58
为了评价节能住宅的经济效益,以寒冷地区节能住宅为研究对泉,构建了其经济分析与评价模型,并以济南市某高层节能住宅为实例进行了经济效益计算以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经济角度出发,节能住宅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和国家低碳节约型建筑的节能规划目标的快速推进,在城镇化建设中,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可行的区域节能改造规划,是城镇化建设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城镇既有住宅的围护结构是节能改造的主要部位,结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能耗分析,重点对外墙及窗户采取增加保温层或材料置换等具体改造措施,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取暖经费的同时,使室内热工质量和舒适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和改善,以促进城镇化建设在农村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城镇居住建筑能耗调研数据及各地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 2010年,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城市城镇居住建筑能耗除上海稳定增长外,其余城市均高速增长,2010年的单位建筑面积年用电量基本都达到了30~32 kWh/(m2·a).另外,调研数据显示,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和供暖以部分时间和部分空间的间歇式为主,夏季空调用电量为6~7 kWh/(m2·a)、冬季供暖用电量为2~4 kWh/(m2·a),而少数集中空调系统的能耗是平均值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梁彩虹 《城市建筑》2013,(10):32-32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能建筑将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当前节能型住宅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凸显节能理念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以呼和浩特市城区老旧多层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以EnergyPlus为计算核心的DesignBuilder软件对其在原有情况下的室内温度、热舒适度以及建筑能耗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房间、不同楼层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内蒙古地区最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部分围护结构改造。以原有建筑能耗做对比,分析不同改造措施的节能效率。分析在采用节能改造措施后的住宅室内的温度、热舒适度及能耗的改善情况,提出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地区老旧多层住宅的热环境及节能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地区632户居民的用能行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居民用能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居住建筑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新建住宅与既有住宅节能状况的不同特点,提出在农村住宅节能设计中应采取的对应策略。新型农村社区中新建住宅节能设计已成为强制性规定,但节能设计整体要求有待规范与提高;原村落既有住宅中节能设计缺失、室内环境舒适度差、热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应解决。必须从规划布局、本体节能设计的源头上系统实施节能设计技术策略,以从根本上达到建筑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夏季分别对上海、山东、福建3个不同气候地区的村镇居住建筑概况、建筑围护结构及建筑节能状况进行了访问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对3个地区的村镇建筑的设计布局、门窗大小、材料等随建筑年代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各地区保温隔热与遮阳技术的应用状况及传统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最适合节能技术的现有村镇建筑不仅没有充分继承传统建筑的节能手段(如自然通风、光热利用、遮阳设施等),而且在一味追求宽敞、明亮的同时,忽视了建筑保温、隔热的基本要求,形成大批耗能建筑,破坏了建筑室内热环境,导致潜在建筑能耗和建筑运行费用大幅增加,村镇建筑的建设亟须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王昭  李震  时敬磊  张浩  王矗 《建筑节能》2016,(9):98-100
对比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与德国相关标准,发现我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尚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以某多层住宅为例,计算我省75%节能标准,德国2002年、2009年节能标准,以及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供热需求量。探讨了我省建筑节能标准再提高的技术路线图,包括使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产品,减少新风耗热量所占比例,提高建筑物整体气密性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国有林场职工住宅建筑的节能现状,本文对黑龙江省海林市大石沟林场职工住宅建筑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使用温度采集记录器、传热系数现场检测仪和手提式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对住宅建筑室内温度、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等进行了测试.分析表明,该地区住宅建筑存在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和能耗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布局优化、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加强门窗保温等措施.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改善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人居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刘倩  张旭 《建筑科学》2007,23(12):24-26,38
本文在对长江流域气候和住宅建筑能耗特点及嗣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适应性的分析基础上,以上海某节能住宅小区内建筑为例,采用DeST软件对其典型住宅楼进行了能耗模拟,比较了不同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方式对采暖、空调及全年总能耗的节能率的影响,最终得到最适用于上海地区的围护结构节能措施,为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