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羽毛角蛋白(FK)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水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FK/PVA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中FK与PVA的相容性,研究了FK的添加对纤维膜微观形貌、结晶度、热稳定性、亲水性等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总质量分数为14%的条件下制备的FK/PVA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平整光滑,平均直径为250~320nm,FK含量越大,直径越小。FTIR结果表明,FK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力。XRD结果表明,FK的加入破坏了PVA分子的规整排列,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结晶度下降。TG分析与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FK配比的增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羽毛角蛋白(FK)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水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FK/PVA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中FK与PVA的相容性,研究了FK的添加对纤维膜微观形貌、结晶度、热稳定性、亲水性等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总质量分数为14%的条件下制备的FK/PVA复合纳米纤维,表面平整光滑,平均直径为250~320 nm,FK含量越大,直径越小.FTIR结果表明,FK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力.XRD结果表明,FK的加入破坏了PVA分子的规整排列,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结晶度下降.TG分析与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FK配比的增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羽毛角蛋白(FK)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用浇铸法制备FK与CMC共混复合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和扫描电镜(SEM)初步表征了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FTIR结果表明FK与CMC之间发生了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XRD结果表明CMC的加入破坏了FK的结晶程度,两者间发生的Maillard反应可能使复合膜生成新的结晶,同时甘油的添加也使得复合膜的结晶程度下降。DSC结果显示,FK/CMC共混物在110~160℃之间具有唯一的Tg,说明CMC与FK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TG结果表明,CMC的加入增强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内源乳化凝胶化法制备海藻酸钠/羽毛蛋白复合微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海藻酸钠与羽毛蛋白的质量比,乳化剂Span80的用量、油(液体石蜡)/水两相体积比、纳米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等参数对复合微球形貌与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固定海藻酸钠浓度为37.5g/L时,海藻酸钠与羽毛蛋白质量比为2∶1、油水比为2∶1、乳化剂用量为海藻酸钠质量的4%、纳米碳酸钙用量为海藻酸钠质量的13.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大小为184μm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型药物,CaCl2为交联剂,采用挤压法制备了2,4-D-羽毛蛋白/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结构特征;探讨了羽毛蛋白和海藻酸钠的主要交互作用力;同时考察了不同比例羽毛蛋白对复合微球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复合微球的粒径约为1 mm;2,4-D以非晶态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复合微球中;羽毛蛋白与海藻酸钠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力、氢键结合;羽毛蛋白的加入可以改变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微相结构,有利于调节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复合载药微球释药规律符合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氯化钙乙醇溶液进行交联改性。研究复合纳米纤维制备、交联工艺对材料表面形貌、耐水性、热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直径在200~500nm之间,纤维平均直径随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复合纳米纤维结晶度随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大而降低,热稳定性随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大而下降。交联改性后复合纳米纤维材料耐水性提高,纤维形貌保持,纤维之间粘结增多,材料不发生熔融相转变,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取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羧甲基淀粉钠/海藻酸钠(CMS/SA)复合海绵.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及其它测试方法,对其结构形态以及力学性能和吸水速率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CMS/SA复合海绵不但提高了海绵成型性能,即改变了CMS海绵松脆易碎和淀粉颗粒易从海绵上脱落下来的缺点,而且具有CMS海绵快速吸水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的研制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SA)与聚乙烯醇(PVA)溶液共混得到不同配比的纺丝原液,通过粘度法从热动力学角度对2种高分子材料的相客性及分子间作用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SA)∶m(PVA)=4:1时最优,分子间作用力最强,通过长时间的静置观察,验证了该比例共混液表现出的良好相容性,并辅以红外光谱分析,再对各比例条件的共混液膜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该比例时膜材料具有最强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对SA-PVA复合纤维的湿法纺丝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现有条件下,当选用30℃、pH=6.0的Ca2+凝固浴时,SA-PVA共混纺丝原液成纤性最强,并对复合纤维的吸湿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海藻酸钠/壳聚糖对纸张的增强作用及制得复合纸对色素及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特性,实现海藻酸钠/壳聚糖在纸张中的复合应用。方法依次采用阴离子多糖海藻酸钠、阳离子多糖壳聚糖季铵盐对纤维素滤纸进行浸渍干燥处理。结果相比滤纸基材,复合纸的抗张强度提高了119%,耐破度提高了105%。红外检测显示,复合纸的氢键吸收峰变宽、变高,说明材料中的氢键结合力变强。吸附等温线拟合显示,制得的复合纸对甲基橙色素具有较好的吸收性能。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及Freundlich模型方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可用于制备具有一定吸附性能的复合纸,并能增强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11.
以聚砜(PS)超滤膜为基膜,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NaAlg)和均苯三甲酰氯(TMC)分别为水相和油相反应单体,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一种新型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制备影响因素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复合膜的表面形态和断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TMC的质量分数为0.25%,TMC反应时间为30s,热处理温度为50℃,热处理时间为10min时所制备的膜性能最好.所制备的复合纳滤膜在操作压力1.0MPa下,对1 000mg/L的Na2SO4溶液的脱盐率为84.9%,通量为12.2L/(m2.h).  相似文献   

12.
海藻酸钙/纳米氢氧化铝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出海藻酸钙纤维和纳米氢氧化铝/海藻酸钙复合纤维.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表征了两种纤维的表观形态和微观机制,用热重分析仪测试了两种纤维的热稳定性能.研究表明,纳米氢氧化铝已较好地分散到纤维中,且纳米氢氧化铝与海藻酸钙分子之间产生了新的键合作用.TG和DTG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要优于海藻...  相似文献   

13.
程乔  康海飞  周倩  戴红莲 《复合材料学报》2017,34(11):2586-2592
通过水-乙醇和水-正丙醇两种不同的溶剂体系制备高分子量和不同氧化度的氧化海藻酸钠(OSA),然后引入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结构,通过二步法获得OSA/PAM复合水凝胶。探讨了不同反应体系下,HCl体积分数对OSA分子量的影响以及氧化剂(高碘酸钠NaIO_4)添加量、反应时间对OSA氧化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正丙醇体系下,HCl体积分数为24vol%时,氧化海藻酸钠的分子量达到170 000;调节NaIO_4的添加量和反应时间可以控制OSA的氧化度在10%~85%范围内变化。在此基础上对OSA/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发现氧化度10%的复合水凝胶48h后的溶胀率达1 777%,断裂强度为0.11MPa,随着OSA氧化度的增大,OSA/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增大,而拉伸强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还原C法提取鸡毛中可溶性角蛋白后产生的残渣,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处理后制得致密多孔的角蛋白海绵材料.针对增塑剂对角蛋白海绵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甘油质量分数4%时,其机械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5.04 MPa,断裂伸长率为8.60%,完整性和柔韧性最好.利用红外光谱仪对组成残渣的分子基团等进行了表征,以有机挥发性气体丙酮作为实验对象,考察孔隙率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鸡毛角蛋白海绵垫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角蛋白海绵垫的孔隙率为82.59%、环境温度为25℃时,对丙酮挥发性气体24 h的吸附量为205.4 mg/g;吸附1个月后达到饱和状态,饱和吸附量达374.8 mg/g.充分利用废弃鸡毛这一资源,对于去除环境中气体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磷虾蛋白(AKP)、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AKP/SA/PVA复合纳米纤维,系统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电压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通过FT-IR分析复合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SA与AKP间存在化学反应,而与PVA是物理共混,通过红外的二阶导数和拟合分峰研究共混纤维间的氢键作用,结果表明氢键的类型及含量与纤维构成有关。通过DSC和TGA测试纳米纤维的热性能,表明纤维在250℃左右开始熔融并伴随着分解。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于p H值反转的落球法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纤维素和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球,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凝胶样品的形貌和化学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含量≤50%时凝胶球可以保持稳定的球形结构,内部为纤维链交叉聚集的三维网络多孔结构。复合凝胶球对亚甲基蓝、金胺O和臧红T等阳离子染料有着良好的吸附效果,含有50%海藻酸钠凝胶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为163.36 mg/g,吸附过程满足准二阶动力学方程,经过5次吸附脱附实验后仍然保持初始81%的吸附量。因此,该复合凝胶球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用于染料处理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聚丙烯(PP)无纺布为载体,不添加致孔剂制备了海藻酸钙/PP无纺布(CaAlg/PP)水凝胶复合过滤膜。通过SEM、TG对CaAlg/PP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CaAlg/PP复合膜的抗溶胀性能及其对染料吸附和染料截留的性能。结果表明,CaAlg/PP复合膜的抗溶胀性能比CaAlg水凝胶膜有很大提高。在0.1 MPa压力下,NaCl浓度为1 g·L-1时,料液通量为9.5 L(m2·h)-1,对亮蓝的截留率达到98.3%。CaAlg/PP复合膜的耐压性能远优于CaAlg膜,经过Ca2+交联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CaAlg/PP复合膜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量很小,避免了染料的吸附污染。CaAlg/PP复合膜可应用于染料中低浓度盐的脱除。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海藻酸钠/魔芋葡甘聚糖-菊糖(SA/KGM-INU)纤维膜。采用流变仪分析研究了加入不同量SA对SA/KGM-INU溶胶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SEM、DSC、FTIR和TGA研究了不同量SA对纳米SA/KGM-INU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A/KGM-INU复合纤维膜表面粗糙程度随SA含量增加而减小,黏度随S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热稳定性随SA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纳米SA/KGM-INU纤维膜的制备,旨在为其它天然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海藻酸钠/碳纳米管复合凝胶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安全简单污水处理的方法,以物理共混的方法利用海藻酸钠分散未经任何处理的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得到均匀分散的海藻酸钠/碳纳米管(SA/MWNTs)水溶液,以CaCl2作为凝固浴,制备SA-Ca和SA/MWNTs-Ca复合凝胶球,利用凝胶球对甲基橙(MO)溶液进行吸附脱色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凝胶球对甲基橙去除率较低,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当MWNTs增加到2.5g/L,SA/MWNTs-Ca凝胶球的吸附性能提高了3倍;并且随着凝胶球量的增加,去除率迅速增加,当凝胶球质量浓度从1~50g/L时,去除率有显著提高,增加近10倍;溶液pH值对吸附性能的研究还表明,溶液的pH值对SA/MWNTs-Ca凝胶球的吸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pH值较低时有利于SA/MWNTs-Ca凝胶球对MO的吸附。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chitosan/gelatin/keratin composite containing hydrocortisone sodium succinate as a buccal mucoadhesive patch to treat desquamative gingivitis, which was fabricated through a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process. Mucoadhesive films increase the advantage of higher efficiency and drug localization in the affected region. In this research, mucoadhesive films, for the release of hydrocortisone sodium succinate, were prepared using different ratios of chitosan, gelatin and keratin. In the first step, chitosan and gelatin proportions were optimized after evaluat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welling capacity, water uptake, stability, and biodegradation of the films. Then, keratin was added at different percentages to the optimum composite of chitosan and gelatin together with the drug. The results of surface pH showed that none of the samples were harmful to the buccal cavity. FTI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influence of kerati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The presence of a higher amount of keratin in the composite films resulted in high mechanical, mucoadhesive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low water uptake and biodegradation in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H?=?7.4) containing 104?U/ml lysozyme. The release profile of the films ascertained that keratin is a rate controller in the release of the hydrocortisone sodium succinate. Finally, chitosan/gelatin/keratin composite containing hydrocortisone sodium succinate can be employed in dent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