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是面食的故乡。笔者在外打工多年,回到山西以后才发现,许多传统的民俗面食在今天不仅仍然大受欢迎,有的还登上了宾馆饭店的大雅之堂。下面就介绍其中的三例,以飨读者。壶关炸糕“壶关炸糕”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山西民俗面食,这种面食在从前,每年只有两次可以吃到———一次是在农历二月初二,一次是在农历十月初十。按照农村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代表春天的开始。人们在走亲访友之后,吃顿炸糕,然后又得开始一年的农活了;而十月十,粮场净,宣告了秋收的结束。这时家家户户的粮食都收回家了,再吃顿炸糕,以喜庆当年的丰收。原…  相似文献   

2.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大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猎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猎头肉呢”?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祀神祭祖用牲醴三供,“猪头三牲”表明猪是祀神必备品。猪的形象,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3.
正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由于人们对龙的崇拜,这天要吃有"龙"字的食品来沾"龙气"。称油炸糕为"龙胆",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牙",饺子叫"龙耳"等等。吃春饼又叫做"吃龙鳞",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制作方法简单,饼做得可大可小,完全随心意。春饼要包卷着菜一起吃,讲究有肉、有菜、有蛋、有葱、有酱。  相似文献   

4.
农历二月初二为传统的中和节,也称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等。传说主管云雨的龙王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重新焕醒.抬头昂首,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全国多数地区、多个少数民族都过此节日。民间传说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  相似文献   

5.
<正>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  相似文献   

6.
每逢严冬季节,人们都盼望着暖暖春日快快来到,谚云“春打六九头”,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是春天的开始。每年立春日,即阳历二月四日,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习俗,而且按老理可以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二,即中国古谚常说的“二月二,龙抬头”,这时吃春饼又叫做“咬龙鳞”。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兴于唐,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7.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在青海农村里尤为盛行。到了“二月二”这一天,许多村子里都要举行庙会,白天喝大戏,晚上耍龙灯,仍然像过春节一般热闹、红火。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逢“二月二”,青海农村还盛行吃地莞包子和土炒大豆的习俗,颇有情趣。  相似文献   

8.
“你吃了杠子了么!”在甘肃,这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而是碰上一个性格倔犟的人时的无可奈何与苦不堪言。自然,生而为人,没有人去吃杠子,但杠子面却是有的——它不在山西,而在甘肃陇南的西和县。一提到面食,人们总会想到山西。不得不承认,山西面食的花样之多、做工之细,简直就像是一个面食天堂,令人馋涎欲滴。不过,甘肃的面食同样风格独绝,而且,似乎每一方水土都有一款当地人钟情的面食,比如兰州的牛肉面,比如平凉的饴谘面,再比如西和的杠子面。  相似文献   

9.
正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普通老百姓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  相似文献   

10.
海岛芥菜粥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粥,是我地处温州海岛老家的风俗。那里更有“吃了芥菜粥不生疥疮”的说法。在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的年代,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上,疥疮之类的皮肤病发病率极高。  相似文献   

11.
十年之内,两次在太原面食店品尝了‘面宴’,深深感谢山西友人的厚爱。 第一次比较朴素,这一次显得华丽。‘面宴’在升华、发展。 我是出生于鱼米之乡的人。建国之初调到北京,生活上面临一大转变:吃不惯面食。同院一些山西、河北同事给我们一家以关怀,尽量换给我家以大米,还指导我们如何变着花样吃面食的方法。除了蒸馍、烙饼、做窝头,还学会了许多做面食的  相似文献   

12.
沐林 《烹调知识》2001,(1):14-15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称,而太原又为山西面食的“窗口”。太原面食从古至今,集并州、阳曲、祁县、太谷、寿阳以及全省各地之大成,发展至今有“一样百吃”之誉,成为我国面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远古,人们的主食品种统称为“饼”。西汉刘熙在其“释饮食”中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又称“蒸饼,汤饼……主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就是说按照它们的形状和烹制方法而叫做蒸饼或汤饼。因此,面食除面糊外,馒头叫蒸饼、笼饼;面条叫汤饼、索饼、水引饼。  相似文献   

13.
巢夫 《烹调知识》2006,(7):34-35
编辑朋友:山西面食,素以“一面百样吃,天天不重样”而著称。但历数削、拨、剔、拉、抿、擀、搓、压各种煮制面食,不论是条、是片、是丁、是块,也不过30 ̄40种之多,何来“百样吃”之说呢?据说还有诸多加工面食尚未包括在内。请编辑朋友予以介绍。上海曹曹朋友:所谓“加工面食”,  相似文献   

14.
庄乾竹 《饮食科学》2005,(11):26-27
我国民间有“十月萝卜赛人参”,意思是说在农历十月吃萝卜,犹如吃人参一样受益。萝卜的种类有很多,有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水萝卜等,其中,红萝卜和白萝卜是冬季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红萝卜、白萝卜虽然统称为“萝卜”,但二者  相似文献   

15.
谈起面食,人们都会想到山西。因为“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嘛!可是,您要是到苏州看看,大街小巷,历史悠久的专业面馆到处可见,而且食客众多。就是不在饭口时间,面馆的生意一天之内也从未间断。“面”在苏州人生活中的地位,使我这个来自“面食王国”的山西人深感吃惊。在苏州,如果您走进茶馆,听苏州的老年人聊天,议论最多的就是苏州“一碗面”,哪家的味道好,哪家的浇头崭,众说纷纭。而议论苏州一碗面的这些老苏州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上一碗面。苏州面馆为什么几百年长盛不衰呢?靠的是一个“特”字兴店。陆长兴总店的爆鱼面、分店的香…  相似文献   

16.
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台湾张起钧教授在《烹饪原理》一书中赞誉山西是个“面食王国”。日本明星株式会社社长八源昌元先生1983年在太原看了面食表演后惊称:“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太原。”今年9月1日,中国首届国际面食节又在太原隆重开幕,引起了国际烹饪界热烈反响,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十家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报名设台参展。到底山西面食具有何等魅力得以让世界如此垂青呢?笔者认为,山西面食大致有以下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美食》2023,(2):46-49
<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日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相似文献   

18.
“天下面食,美在三晋。”这是人们对山西面食的赞誉。山西面食培训中心创办一年来,曾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全国面点专业高级研修班。来自上海、内蒙古、秦皇岛、沈阳、无锡、北京、武汉、天津、安徽、扬州、青岛、新疆、河南、山西等地及中共中央直属办公厅招待所的200余名面点大师们不仅领略了“面食之乡”的浩瀚品种,而且感受了“杂粮王国”的制作精髓。真正体会到“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独特魅力。正如南菜专家宋宪章在诗中讲的“天下面食数太原,山珍海味难比鲜;味压神州南北地,舌上泾渭天上天。”  相似文献   

19.
每至农历二月十九,我就思念起家乡的蒗菇粿,就仿佛闻到一缕缕醉人的青草香。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风俗”。我的家乡客家祖地宁化流传着“二月观音九,蒗菇粿糍家家有”的民谣。农历二月十九日,传说是观音菩萨生日,名为观音九。这日,除烧香点烛,备果品外,家家户户还要做“蒗菇粿”。 说起观音九宁化客家人吃蒗菇粿习俗,民间还  相似文献   

20.
苗族支系繁多,各地语言、服饰、风俗有差异,在差异中却有共同点,可以看出是同一民族传统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踩芦笙跳月就是苗族的共同特征。 黔东南的苗族有敬桥节的习俗,时间是农历二月二。在周代就有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苗族二月二架桥、敬桥接龙的习俗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