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SAUER—SUNDSTRANO公司的51系列变量马达是工业系统中技术最先进的马达。它主要在闭式系统中,也可在开式系统中用于传递和控制液压系统功率。51系列马达的结构为斜轴式,它有助于构成扭矩和转速范围宽、成本低、效率高的集成化液压系统,该系列中设计有各种变量控制方式以满足90年代付界各地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液压马达作为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在工程机械上广泛应用,针对液压马达加载工况下的输出特性,利用Simulink和AMESim软件对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建模,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性能、回收性能进行研究,对液压马达加载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直径1mm电磁型实用超微马达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马达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核心器件之一,其体积的大小和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MEMS的总体品质本文详细论述了直径1mm的超微马达的设计思想,并提出了将遗传算法应用于超微马达的参数设计,马达运动结果表明性能指标与设计基本相符,证明遗传算法在微马达参数设计中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电磁型微马达的微摩擦测试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对微观世界的摩擦现象进行研究测试,以求发现宏观与微观世界中摩擦现象的联系和区别,但由于测试条件的限制,现在还很难对微观世界进行直接测试。文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微小摩擦测试方法--间接测量法,利用了微型马代同时作为驱动元件和测试元件,通过分析微马达在施加力前后其运动特性的改变,间接地计算出微小摩擦力的大小。文中对测试机理和系统实现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压电微马达运动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C语言编制了压电微马达运动学分析程序.进行了压电微马达运动学模拟仿真的研究,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并进一步得到压电微马达样机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王星琪  杨波 《光学仪器》2022,44(4):26-31
针对目前胶囊内窥镜存在分辨率低,视场角有限,受噪声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引入Q-type非球面校正像差,得到一款全视场角为160°,相对孔径为F#3.0,系统总长为4.3 mm的内窥镜成像镜头,在140 lp/mm处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均大于0.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镜头的性能,还与图像传感器有关,尤其在低照度环境下。通过分析传感器工作时各个阶段噪声的特性得到噪声模型。利用建立的噪声模型,合成了胶囊内窥镜图像数据集,并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对算法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胶囊内窥镜系统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将转子线圈的线头焊接到焊盘上是微马达制造的重要工序,由于操作对象的特殊性,线头焊接全部采用人工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人工焊接成本高、效率低、产品一致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微马达转子导线自动焊接方法,利用视觉自适应调整微马达的位姿.另外,采用气流定位法对转子导线进行定位,并分析了因位置和姿态调整产生耦合而...  相似文献   

8.
改进微静电马达的摩擦与磨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观结构中,摩擦及磨损严重地影响着部件的力学性能和可能性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相差很大,多晶硅和多晶硅之间的静摩擦系数约4.9,多晶硅和单晶硅之间的静摩擦系数约0.48 ̄0.28,动摩擦系数约0.35 ̄0.20,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对摩擦系数影响也很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单晶硅台面结构晃动微马达,取代多同机械工艺制作的多晶硅法兰盘。它具有机械强度高、摩擦系数、抗磨损、不塌陷等优点,马达的轴也加工成实心轴  相似文献   

9.
陈英俊  黄平 《机械设计》2008,25(3):53-56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详细讨论了磁控人体胶囊式无线内窥微机电系统设计中的结构设计问题.首先根据无线内窥镜的使用环境和微型化要求,设计了合理的镜头,依照图像传感器采样照度确定了照明装置,选用了无线磁控式的控制方式实现系统的定点工作.然后对研制出来的内窥镜样机进行了离体和活体动物实验,实验中采集到的图像表明,此无线内窥镜的结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压电微马达是微型机械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从动力学角度对压电微马达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固有频率和定子表面切应力场等重要结论,并通过模型样机实验研究验证有限元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为压电微马达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何涛  齐伟明 《光学仪器》1996,18(5):29-31
主要介绍国产医用光学内窥镜的发展,并根据1995年度国家监督抽查“医用光学内窥镜”产品质量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质量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医用电子内窥镜成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主控芯片,研制了医用电子内窥镜的成像系统。主要包括4个部分:光学成像系统,CCD驱动、图像采集、编码电路(驱动CCD、控制图像采集与编码),彩色图像畸变实时校正系统(用于实时在线校正内窥镜光学系统的畸变),视频驱动亮度控制系统(调节光源的发光亮度)。最终研制成具有高分辨率(702×576)彩色图像畸变实时校正功能的医用电子内窥镜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内窥镜导管前端安装一组驱动三棱镜,并通过斜侧向照明,使导管前端不作弯曲就可实现对周围结构进行横向360℃自动扫描的新型侧视能动内窥镜系统,为工业管道及机器设备内部检查作业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医用内镜图像显示双通道光学接口。接口由分光棱镜和变焦距物镜组成。本文介绍光学接口的分光及光孔承接;分析变焦物镜的光学特性;论述小型线性差动变焦物镜的设计原理;并给出了一种设计实例及评价结果。所设计的光学接口已应用于胃镜计算机彩色显微图像显示仪中。使用证明:该光学接口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其像质可与多种内镜和CCD彩色摄像机相匹配。因此,接口可适用于多种内镜的图像显示。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套无损检测系统,包括硬件机械结构部分,基于Visual studio硬件顺序控制系统的电气控制部分和基于Visual C++6.0图像处理软件部分。提出了一种药柱内壁表面图像提取与测量的算法,包括在灰度处理阶段提出了标定反求降质函数法,在图像增强阶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并行中值滤波法,缩短了处理时间。后又进行了图像分割、细化等步骤。最后基于遍历法测量了图像裂纹的长度。解决了目前药柱内壁表面检测装备自动化水平低,裂纹识别能力差的问题,并且本套装备已经成功的应用在了航天某院的固体燃料药柱内壁表面的裂纹检测作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医用内窥镜系统体内驱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医用内窥镜系统的体内驱动方式和相应的驱动机构。此方式利用螺旋旋转时产生的牵引力推动医用内窥镜系统在人体内腔中运行,同时利用螺旋旋转时产生的动压效应建立起动压润滑粘液膜,使医用内窥镜系统在体内运行时不与内腔壁发生直接接触。避免对人体有机组织产生损伤。详细分析计算了用此方法驱动的医用内窥镜系统在不同半径、不同粘度粘液和不同弹性模量的内腔中的轴向运行速度和形成的粘液膜厚度,结果表明,用此方法驱动的医用内窥镜系统在人体内腔中运行时可以形成足够厚的粘液膜把医用内窥镜系统与内腔壁隔开,实现以较快速度的悬浮运行。上述分析结果已被实验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机器视觉已成为无损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利用机器视觉系统获取磁芯产品图像,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图像分析,输出检测结果的控制信号,再借助于PLC控制执行机构,最终达到对磁芯进行在线分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莫爵贤  王宇 《机械制造》2020,58(4):87-90
针对目前出厂产品表面标志字符识别检测工作量大、易出错、易混淆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标志字符识别检测系统。这一系统通过由Visual Studio与OpenCV开发的标志字符识别算法,对获取的不同类型标志字符图像进行阈值分割、二值化处理,经过数学形态学处理提取不同类型标志字符的特征信息,进而结合标志字符特征定位识别算法,对标志字符进行快速定位与识别。这一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适合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针对BGA芯片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单摄像头双目成像焊接定位系统,本文介绍了单CCD视觉系统的构成及原理,并采用经典算子和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BGA芯片图像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证明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具有可调功能的边缘检测新算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出有用的边缘信息,具有一定的抗噪声能力,进而有效的提高BGA芯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0.
视觉测量由于具有非接触、高效、低成本、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测量的直齿圆柱齿轮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首先,搭建了精密视觉测量系统,分析直齿圆柱齿轮视觉测量流程以及系统构成;其次,验证了视觉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利用高精度光学玻璃进行标定和重复性精度评估,结果表明测量系统的误差均小于0.03Pixels;最后,运用凸集轮廓的方法定位齿顶圆,利用开运算的方法定位齿根圆,最终沿分度圆扫描灰度阶越,得出齿槽宽与齿厚,从而测量出齿轮的各项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测量效果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